臨 終 助 念 往 生
昌臻法師
今天談的題目是“臨終助念往生”。學佛的人特別是修淨土的人,都希望臨終能夠念佛往生。那麼要怎樣才能作到呢?就不能不研究這個問題。淨宗祖師印光大師的《臨終叁大要》,對此作了重要開示。還有《臨終須知》、《臨終津梁》、《臨終切要》一類的著作,也是應該學習的。因爲學佛就是爲了出輪回,了生死,生淨土。如果一旦到了臨命終時,又留戀恐怖,張惶失措,就必然誤事。所以學佛人不應當忌諱談論死亡這件事。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要死。因此,對這個問題。必須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學佛的人爲別人臨終助念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印光大師說:“如果你能夠成就一個衆生往生,就是成就一個衆生成佛”。還有什麼比這個功德更大的嗎?各位上有父母、還有親屬,假如遇到他們臨命終時,我們不懂這些道理,就會“幫倒忙”。所以我們必須事先學習。如果我們把這件事作好了,就是對父母盡大孝,對親人盡最好的關懷。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如何做好臨終助念往生這個工作。下面分叁個部分來講:
一, 怎樣認識生死問題
人人都要不可避免地面對死亡,害怕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了解:人的生命從哪裏來?死了又到哪裏去?幾千年來許多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並未得到較圓滿的解答。可是,在生死問題上,有兩種流行的又是非常錯誤的觀點:一種說法是“人死如燈滅”。死了死了,一切就了了。這種觀點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列子就提出這個看法說:堯舜(古代的賢君),死了是一堆白骨;桀纣(古代的暴君),死了還是一堆白骨。這是表面現象,看起來好人壞人都是一樣,死了都是一堆白骨,只承認人就是一具軀殼,沒有靈魂,死了燒成骨灰就完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人死了又變人,豬死了又變豬;人就永遠吃豬肉,豬就永遠被人所吃。”所以,有的犯罪分子,被綁赴刑場時還說:“你現在把我槍斃了,二十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有些人遇到一點困難,就逃避現實,以自殺來一死了之。真能了嗎?根本不能。罪犯幹了那麼多壞事,死了還能得到人身嗎?以上的說法前一種叫斷見,後一種叫常見,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又是很危險的。
佛教的觀點認爲:“諸法因緣生”。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緣才有結果。比如:就植物來說,一粒良種是個善因,僅有良種沒有緣,它還是一粒良種,不會發芽生長。一粒良種要發芽生長就必須要有緣。所需的緣就是陽光、空氣、水、肥料、經營等等,這一切叫緣,因緣結合,諸緣具備,種子才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萬事萬物都如此。人的生命也不例外,人的生命也是有因有緣才有這個果報身。人的生命是精神和物質結合而成的。物質體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地,是我們的肌肉、骨骼,是固體,由此我們才能站立得起來;水,是人體內的血液、水分,是液體;火,則是人體的熱能;風,就是呼吸。地、水、火、風,從科學角度來講是固體、液體、熱能、氣體,都屬于能量,這個“能”接近于“空”,佛教說的“四大皆空”就是指的這個,空並不等于“無”,而是各種因緣和合而産生,因緣消散就沒有了。比如說:人的體溫即是“火”,如果體溫考不起了,代表“風”的呼吸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四大”不調就生病,“四大”分散就死亡。
所以這個物質體,還容易理解,這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人還有一個精神體,一般稱之爲“靈魂”,佛教叫“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文譯音,它的意思是含藏,就是儲存信息的一種意識。我們給它取一個代號,叫做“精神磁帶”,磁帶能儲存信息,“精神磁帶”能將一個人的一生或過去生中所造作的身、口、意叁業,包括善業和惡業,作爲一種信息儲存下來。精神磁帶一旦把信息儲存下來,就永遠保存起來,不會消逝。人死了,這個“精神磁帶”,或稱爲“阿賴耶識”,或稱爲“靈魂”的,就離開人體,叫做“中陰身”。中陰身到哪裏去?根據“阿賴耶識”裏記錄的善業和惡業,去找有緣的父母投胎。中陰身是種子,父母是緣,因緣結合,才有果報。我們這個身體是來受果報的,所以就叫“果報身”。佛教有一首偈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我們前世種的什麼因?開了悟的人能知道,但我們凡夫也可以從今生所受的果報來看;爲什麼有些人長壽,有些人短命;有些人富貴,有些人貧窮;有些人一生一帆風順,有些人則命運坎坷……所有這些,都是過去種的因不同!“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下一階段會得什麼果報?源于我們現在正在造作的業因,就看你是種善因還是種惡因?學佛就要懂得這個道理:身(行爲)、口(言語)、意(思想)叁業的活動都是在種因,現在種的因就決定了下一步該受的果報。命運是掌握在自已手中,而並不是神明在操縱。明白了這個道理,懂得一個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必然得惡果。生生死死是永遠不會中斷的,有生就必然有死,死了就必然要生。生死如晝夜,生是白天,死就是夜晚,夜晚過了又是白天,永遠不會中斷。懂得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可怕的並不是死,而可怕的是生,生到哪裏去?地獄、餓鬼、畜生都是根據所記錄人的身、口、意所造作的惡因去的,要得人身極不容易。我們大家有幸得到了人身,但同時我們也嘗到了做人的滋味。年輕人的經曆有限,還不懂得一生當中究竟是苦多還是樂多?當一個人活到五、六十歲,人生道路也已走了一半,這時都會不同程度地嘗到人生的苦樂,體味到人生的滋味了。佛教導我們,學佛就是爲要了生死。什麼叫了生死?了是了脫,就是不生,要不生才不滅,涅槃境界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要達到涅槃境界境界當然很不容易。在生死輪回中的凡夫,都是受業力支配。種善因,死後可以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種惡因,那就到地獄道、飯鬼道、畜生道。人到了臨命終時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切均受業力支配。
淨土法門是一門很特別的二力法門,是依仗佛力的法門,是易行道。念佛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業就是罪業,只要你認真持戒念佛,不再造罪業了,過去的罪惡都可以帶起走。其它的法門要全靠自力,必須把業障煩惱消除幹淨,才能了脫生死,才能不入輪回。生死輪回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沒有了結。死亡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但人人都要經過這一關;死亡又是最平等的事,在死亡面前,哪怕帝王將相,億萬富翁,他手上的權力、金錢在這時候都幫不上半點忙,權力和金錢不可能減少他對死亡的恐懼,也不可能延長垂死的生命。現在西方國家提倡“安樂死”,什麼叫安樂死?當一個人患了絕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時候,就讓醫生給他服超劑量的安眠藥而死亡。其實也就是利用藥物自殺,只是沒有用刀槍罷了。在服安眠藥時,垂死的人的心情能安樂嗎?自殺是罪惡,也是要墮惡道的。所以要解決生死問題,只有學佛才能究竟。學佛才能明白生死的道理,學佛才能掌握了脫生死的方法。明白了道理自然就不懼怕死亡了。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沈括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江南人鄭夷甫,是沈括的親戚。這個人很年輕且有才學,算命看相的說他要短命,這一下他背了思想包袱,非常苦惱。有一天他聽說金山寺有一位修行很好的僧人,修行到了自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去世,即佛教常說的預知時至,就專門約了不少朋友來告別。當他與朋友話別後,在蒲團上一打坐就去世了。他聽了這件事,心想既然我要短命,要是我也能像這僧人一樣如此對待死亡,那麼死也就並不可怕了。從此以後,他就非常認真地學佛,逐漸懂得了生死的道理。後來他被調到一個縣裏擔任稅務官,不久,也預知時至了。到了那一天,他齋戒沐浴後,率領下屬打掃環境。當他正站在花園亭子上指揮時,便往生了。這件事轟動了全縣,很多人都來參觀。另外,在四川榮縣,叁十年代時佛法非常盛行。當時榮縣有一個佛學社,專門辦了一個《四川榮縣佛教月刊》。領導學佛的大德們都是很有學問、很有修養的,他們帶領大家念佛修行,其中有不少的人往生了淨土。例如,有一個從榮縣到日本留學回國的學生,在四川省政府任秘書,工作了幾年後,不想幹了,當他回到家鄉去時,看到大家都在認真學佛,于是他也參加了學佛。他學佛學得很真誠,後來也預知時至。因爲他很有錢,就特地舉行了一個很有規模的告別宴會,專門印了精美的請貼,請貼上印了四個大字“西歸辭行”。他邀請了很多同修和親戚、朋友來參加。他說:“我回鄉後受到了前輩的教導和影響,這些年來學佛很有收獲,不久我就要往生了。我今天特地把我學佛的體會告訴大家,勸大家都要走學佛這條路。這才是一條真正究竟的道路,懂得了人生的價值,懂得了因果和生死的關系,對于死也並不可怕了”。席間,他談笑風生,異常潇灑。幾天後,安詳去世。當時這件事在佛教界引起轟動,使很多人感動不已。
還有一件是現在的事情。江蘇農民張杏才,五十叁歲時患了晚期食道癌。給他錄像的時候已經十多天沒有進飲食,五天沒有喝水了。但他談笑自如,完全看不出是患了那麼嚴重疾病的人,只是很消瘦,但精神非常好。他的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若無其事地坐在他旁邊,手上拿著念珠念佛。張杏才笑嘻嘻地面對鏡頭說:“我現在雖然已經是十多天沒有吃飯,五天沒有喝水了,但是精神還是很好。”說完他就蹲在地上又跳起來,接連跳了五下,然後還用水桶挑了一擔水在院子裏走了一圈。他演示給大家看的目的表明:只有學佛的人才能如此潇灑自在地對待生死,這與我們平常看到晚期癌症病人那種求生不成、痛苦留戀、痛不欲生的慘狀是無法相比的。這是無法做得了假的!
一個人是不是往生…
《臨終助念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