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樁事情不懷疑了,以前學了這麼多年,對這個事情總有懷疑。佛雖然說了,不是他一個人見到的,八地以上統統能見到,有這麼多人證明。可是八地以上,我們一個也沒有遇到過,疑根拔除不了,我們的信心,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還有一分疑惑在裏頭。這樁事情佛菩薩非常清楚,他們都是過來人。
所以一個老實人,你說了之後他一點不懷疑,他完全接受,這種人難得。所以愚,古人有一句話說「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他,他居然能相信,我們有懷疑,看到科學報告這才相信。這相信,我們對于信佛信得不圓滿,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懷疑。這個東西難,太難了,這又不能勉強的。這一分疑惑斷除,這就真信了,我們有了圓滿的信心,對于甚深之法不再懷疑。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境界不斷在提升,終有一天,我們像八地菩薩一樣,我們也能見到佛所說的宇宙萬物的真相。只要不舍棄這個方向、不舍棄這個目標,決定有達到的一天。
第二,「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是助滿業。爲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這個意思好!下面「竊按」,這個竊是黃念老的謙虛,自稱。「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康僧铠的譯本。「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真有信心,一絲毫懷疑沒有,一念就成了,不要十念。這什麼原因?這底下有解釋,「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決定得生,一念就行了。但是,這一念淨心難得,一念清淨心裏面生起的信心。我們沒有這個清淨心,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會執著,這就不是一念淨心。一念淨心是怎麼回事情?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你看有慧有定,那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眼見通達無礙,耳聞也是通達無礙,六根觸境沒有一樣不是通達無礙,這是佛法深妙之處。所以佛教的學習,特別著重在清淨心,自始至終都教我們放下。
我學佛,二十六歲,第一次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這個緣也很殊勝,那個時候我在工作,我住公家宿舍,宿舍附近有一位蒙古的親王,是滿清時代的親王,是個學佛的人。我剛剛接觸佛法看佛經,他的小女孩常常跑到我們宿舍來玩,好像七、八歲,看到我桌上有佛經,回家告訴她爸爸,她爸爸來看我。我說我剛剛接觸,還不到一個月。他說你能看得懂嗎?我說我看不懂,問題很多。你需不需要一個老師來指導你?我說好!他要介紹個老師給我,就介紹章嘉大師,帶我去見章嘉大師。我們什麼禮節也不懂,不過有恭敬心就是,有個真誠恭敬心。
見面,我向大師請教一個問題,我說我剛剛接觸,方東美先生給我上的「佛經哲學」,我知道佛法高深,佛法裏面有真實智慧,佛法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們很快的就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老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爲我解答。沒想到我們一看,兩個人對看,看了半個多鍾點,他一句話不說看著我。半個多鍾點以後說了一個字,「有」。這個有,我的精神就提起來了,有!不是沒有,有,要注意聽了。他又不說了,這一次的時候差不多有六、七分鍾,之後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講得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這六個字差不多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給我印象非常深。我們沒有他那種定功,我一聽說看得破,放得下,好像懂,不難懂。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裏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
我也親近過一些老師,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到以後,我就深深反省,這個教學方法好,但是這個教學方法現在不能用,如果有個人問你問題,半個鍾點不答覆,人走掉了,不理你了。我還能沈得住氣。以後我明白了,什麼原因?年輕,心浮氣躁。他眼睛看著你是什麼?就是叫你把這個浮躁的氣息統統放下。你的注意力、精神集中了,這個時候給你講,給你講的東西你會記住,你真聽進去了。我們想到古來大德,以後在禅宗的公案,教下的語錄裏頭,我們看到古人用這種方法,常用。整個精神沒有集中、沒有定下來,不給你講,真管用。
從那天之後,章嘉大師也像方老師一樣對我,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我去看他。他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差不多可以給我兩個小時,但是談話都不多。他的磁場非常吉祥,進入他的磁場,你就感覺得不一樣,那是一種享受。縱然一句話不說,我陪他坐兩個鍾點,那兩個鍾點是享受。現在像這樣的人找不到了,不容易遇到,所謂緣分。我跟他老人家叁年,我佛學的基礎從那奠定的,他教我的中心概念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看破是明了,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時候我剛剛入門,縱然說出來我也不能體會。但是,只要不放下經教,你天天去讀、天天去學,天天有進步,天天放下、天天看破,這裏頭有樂趣。古人說讀書樂,真快樂,可是讀經比讀一般書更快樂。讀不懂不怕,不要去想意思,一遍一遍去讀,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重要是要有恒心、有耐心,契入之後,其味無窮。
所以一念淨心得到了,從一心中,一心沒有二念,沒有二念就是無念,無念,他是清醒的,他不是迷糊。如果無念,什麼都不清楚,這個不行,這個有定沒有慧,他不生智慧。雖然能伏煩惱,智慧不生,它不能起作用。所以禅定是要定慧平等,這才能起大作用,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定慧要等。在淨土法門裏面,讀經、研究經教這是慧,念佛這是定。通常真正用功,功夫得力,每天四個小時讀經,或者是講經,四個小時念佛,這功夫非常得力,真正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淨宗法門來說,雖然在理上講未必具足十念,因爲念佛一聲頓與彌陀本願相應,那你念十聲,十聲相應;念千聲,千聲相應;念萬聲,萬聲相應,你往生有把握了,你沒有絲毫疑惑,所以這決定得生。
第叁,「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爲因。此就菩薩種性人也」。至誠心非常重要,中國人的老祖宗世世代代教人,沒有離開至誠這兩個字,或者是講一個字,誠。至誠,真誠到極處。對父母要至誠,沒有至誠不孝;對老師要至誠,沒有至誠不敬,這兩個人對我們的關系太大太大了!我們一生能夠自立、能夠成就,全靠這兩個人,要知恩報恩。怎樣報恩?得用至誠心對自己。爲什麼?父母、老師,父母希望我好,老師也希望我好。所以,人一定知道自愛,至誠心對自己就是自愛,你才真正能愛父母、愛老師。然後再一擴大,能愛一切衆生,你起心動念一定會爲一切,特別是苦難衆生去著想,如何幫助他們,雖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心常存,盡心盡力就是圓滿。這個正是《唐譯》當中所說的「住大乘者」,心住在大乘。這一段文字把住大乘者解釋得清楚了。
「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這下面是黃念老的話,前面是他的原文,「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第二種,「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這定性人。也就是前面說的不定性人,他的信願不堅固,信心裏頭帶著懷疑,這就是不定性人;完全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就是定性的人,這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的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這是實話,經上只講叁輩九品,這是大分。我們看到這個文字一定要知道,九品裏頭,每一品裏頭還有九品,這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裏頭,每一品裏頭又有八十一,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這不是下品,下品哪有這種成就!但是下品裏頭有這種人,「故元曉師名之爲菩薩種性人。既是菩薩種性,複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于下輩」,念老這個話說得好!這樣的人往生,應當是在上輩,上叁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爲什麼?連下愚之人都能夠生到上叁品。這是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到底生在哪一個階層沒有一定;換句話說,九品統統有分。至于真正落在哪一品裏頭,那就是因緣。菩薩種性的人會生到下輩,總是遇緣不同,不定性的人他生到上輩,關鍵在什麼時候?關鍵在臨終最後那一念心,那是個關鍵。平常一心,到臨終一念心亂了,品位就降低了。雖然降低了,沒關系,極樂世界是個平等世界,無論在哪一個品位,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完全平等,這是不思議境界,十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又《報恩論》曰:謹按此段」,前面這段經文裏頭說的。「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因爲經文上有住大乘者這一句話。「大乘如禅宗得破參,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解悟者皆是」。破參,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世間一般講研究,遇到問題來的時候要認真去研究,然後再下決斷。研究是用思考,也就是用心意識,在大乘佛法裏面不許可的,心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那怎麼辦?它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禅這個參,叫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住心一處,提起這個疑情,譬如有什麼問題,有懷疑,這個疑情留著,不要去找答案,答案未必是正確的,不找答案,就專注它。一直到什麼?一直到疑情破了,這個事情立刻就明白了,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用這些東西,這叫參。用心意識那叫研究,這世間人用的方法,佛法不用心意識。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心,心是起心動念,所以它都不是真的。那統統不用,用真心,用真心的時候,智慧一定會現前,這問題答案就有了,這叫破參,智慧現前。
讀大乘經典也是如此,也不用心意識,就是說不許你去研究,遍數念多了,豁然開悟。過去我在臺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我們講經的方法,遇到經文困難了,古人注解也看不懂,這時候怎麼辦?想著這個問題,…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