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四集) 2012/5/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5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七十二页第六行,从当中看起,从第二句看起:
「唐海东元晓师据《魏译》,于《无量寿经宗要》论云」,元晓是现在的韩国人,在唐朝的时候,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跟天台的智者大师。他们所说的多半也都是善导大师的意思,「下辈之内」,有二种人。二种人中,「各有三句」,这是说的经文。第一,「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因也就是第一个因素,就是要发心。菩提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也就是一定要有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实在讲就是真心,真心是觉悟的,妄心迷惑,迷而不觉是妄心。觉悟的心难!
觉悟的层次不相同,净土里面的菩提心要求是最低的,最低跟最高的很接近。我们中国古人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差别很大,但是成就快速。上智之人,你给他一说他全明白了,他没有怀疑,他就真干。下愚之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什么?他老实,你教他这么做,他就真干,他能够持之有恒,不会改变,所以也很快就成就,而且成就非常高。上智之人少,下愚之人也不多,所以最难度的众生就是当中,所谓不上不下,现在称为知识分子。你说他没有智慧,他很聪明,知道的东西很多,不能说他没智慧,但是你教他制心一处,那都很不容易,他不容易接受。下愚之人虽然什么都不懂,确实有一类根性的人,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实念佛,他一生不改变,一天到晚就这一句佛号,其他的念头什么都没有,他的成就跟上上根人的成就是平等的。这就是上智下愚不移里面的深意,他的成就平等,都是不可思议。
下,这是讲下品,下辈三品。下辈的发心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他发的是什么心?真正说菩提心,你说了他不懂,菩提心这个名词意思很深,省庵大师有《劝发菩提心文》,解释得非常清楚。下下根人他听不懂,你劝他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他就真信,极乐世界的好处跟他说明,你要不要去?他真想去。这个真相信、真想去就是无上菩提心。上上根人是完全了解,通达明了,发心,就发这个心,真信、真愿;下下根人虽然什么不明了,他也真信、也真愿,这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个正因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乃至十念,专念彼佛。是助满业」。这个地方讲了个满业,那我们就知道前面的正因是引业。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众生造业有两类,第一是引,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投生,这个属于引业,引导你去的。我们同一个引业,引业是五戒十善;换句话说,你能到人道来,过去生中一定修的五戒十善,够这个标准你才能到人道来投生。到天道投生要具足上品十善,也就是这个十善应该达到九十分以上,这种人生天。我们的十善五戒大概有五、六十分就可以了,就能到人道。引导你去的。到了人道来,你看看贫富贵贱不一样,有人大富大贵,有人一生贫贱,这是什么原因?这叫满业,这讲的满业。满是圆满,圆满是善恶业,用佛法经论来解释就很容易懂得。譬如说发大财的,你前世喜欢修财布施,财布施是属于满业,这一生得财富。你这一生有聪明智慧,这是满业,聪明智慧的因是过去生中喜欢修法布施,法布施带来的聪明智慧。这一生健康长寿,是你过去生中喜欢修无畏布施,这一生的果报健康长寿。所以这引业跟满业我们一定要知道,断恶修善,起心动念多替别人想,少为自己着想,念念想着我们活在这个世间应该全心全力去帮助别人,化解别人的苦难。这个引业好,满业也好,这菩萨发心。
这个第二,他就是说;这第一不能作诸功德,没有能力做,没有缘去做,有缘也得有能力,两个都不能缺少;第二,乃至十念,这是说得最简单的,每天修十念法。前面我跟诸位说过祖师大德的方法,十念法。好像是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跟伊斯兰教往来很密切,我看到伊斯兰教每一天五次礼拜。你看,穆斯林工作再忙,礼拜的时间一到,他一定放下,他去做礼拜。礼拜的时间不长,五分钟,他一天都不缺,从早到晚五次礼拜。在现在世界所有宗教里头,可以说穆斯林是最团结的。穆斯林,一般讲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要虔诚,什么原因?每天五次礼拜,他一堂不缺。这个力量太大了,就是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非常有道理。
我从这里得了一点启发,我说我们念佛,有很多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我们能够定一个课程,让它时间很短,一、二分钟,时间很短,次数多一点。所以我就想到每一天九次念佛,九次每一次就是十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句,这时间不长,两分钟。早晨起来念一次,晚上睡觉之前念一次,这两次;三餐饭,我们吃饭的时候,一般念供养咒,我们念十句佛号,念完了再吃饭,念十句佛号,三餐饭就三次,就五次了。我们工作,上班之前念十句开始工作;工作完毕之后,下班的时候,收拾好了念十句再下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只要两分钟,一天果然九次都不缺,会很有效果。我提出这个方法,那个时候我常住在美国,我在美国、加拿大,在东南亚一带劝导大家,很多人用这个方法,告诉我很有受用。因为现在人工作繁忙,没有长时间去修行,这种二、三分钟对他们是最理想、最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记,早晚、三餐、工作,符合经上所说的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二、三分钟容易,时间长了不容易,妄念就生起来。两分钟当中不起妄念,可以做得到,所以符合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标准。这是帮助满业。
「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这个愿,前面讲的十念、讲的菩提心,跟这个合起来,这是因。「是明不定性人」,不定性就是一般,一般的大众对于净宗信心还没有建立起来,用这个方法好。第二种人,他也有三句,「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跟前面人不一样,这个人有深信,前面没有深信,这个人有深信。闻甚深法,甚深法是什么?佛给你讲真话,给你说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真话,这里头的道理很深很深。
譬如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是甚深法。一切法怎么是心想生的?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量子力学家的报告,对于佛这句话疑惑才断掉。所以感谢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我看到的报告是德国的普朗克,这个人一生研究物质,他怀疑物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用方法的原理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佛经的方法就是分析,它讲的方法很简单。在经上佛告诉我们,讲物质最小的,肉眼还能看得见的,要很好的眼力,能看得见的,牛毛尘。牛毛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土,放在这个牛毛尖端上,不会掉下来。甚至于倒过来它也不会掉下来,它有吸引力,牛毛比它大,它很小,这叫牛毛尘。把牛毛尘再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尘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尘,兔毛更细了;兔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水密度虽然大,里头有空隙,这一粒尘土它在水里头游来游去没有障碍,叫水尘。水尘七分之一,分作七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密度就大了,但是还是有空隙,现在在显微镜里面可以看到,那个空隙里头,这一粒尘在空隙里面跑也没有障碍。用这种分析的方法。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佛经上讲微尘是这个定义。
微尘,肉眼看不见,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大概微尘就相当现在所说的原子,应该就这个东西。原子在科学是八十年前,二十一世纪的初期才被发现,八十年前发现。那这个微尘还不是最小的,佛说微尘还能分,再分就叫极微,这个极微还可以分。佛经上讲的色聚极微,大概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说的;色聚极微,这个色聚两个字很好,说明它还可以分,就是现在所说的基本粒子、所说的夸克。那基本粒子有几十种,夸克也有几十种,能不能分?还能分。最后分的,分成小的,更小的,佛经叫极微之微,这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了,再一分就没有了。这个东西被今天科学家发现了,科学家给它定的名词叫微中子。微中子的体积多大?科学报告上说,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体积等于一个电子,原子里头的一个电子那么大。也就是说,它的体积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再分就没有了。这是量子力学家他们做的实验。再分变成什么?他们发现的是意念的波动现象,就是念头,念头波动现象。这搞清楚了,原来物质现象是念头波动现象所产生的,这个发现在近代科学是很了不起的一桩大事情。所以普朗克说,根据他的科学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怎么来的?物质是以意念为基础所产生的一个现象。所以我们今天,如果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电子,这个电子是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产生的,聚它就有,散了就没有,缘聚缘散。
那我们一个细胞,多少个原子聚集的?我们人的身体大概是五十兆个细胞,我们讲细胞,很大,细胞,五十兆。如果把它计算成原子、成粒子,或者到最后讲到微中子,这个身体是不计其数。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讲,所有一切的物体,我们人,人身、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佛叫它做「一合相」。那个一,那就是现在所讲的微中子,是微中子聚合所产生的现象,你把它分开到最后就是一个东西。而微中子并不存在,意念,所以大乘经上说的,到最后的总结,说全体是心。一切法从哪里来?一切法全体是心,心生万法,万法唯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在《华严经》上讲的。这个都叫什么?这叫深法,甚深之法。今天科学家用科学方法发现了,我们对…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