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四集) 2012/5/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七十二頁第六行,從當中看起,從第二句看起:
「唐海東元曉師據《魏譯》,于《無量壽經宗要》論雲」,元曉是現在的韓國人,在唐朝的時候,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跟天臺的智者大師。他們所說的多半也都是善導大師的意思,「下輩之內」,有二種人。二種人中,「各有叁句」,這是說的經文。第一,「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因也就是第一個因素,就是要發心。菩提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也就是一定要有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實在講就是真心,真心是覺悟的,妄心迷惑,迷而不覺是妄心。覺悟的心難!
覺悟的層次不相同,淨土裏面的菩提心要求是最低的,最低跟最高的很接近。我們中國古人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差別很大,但是成就快速。上智之人,你給他一說他全明白了,他沒有懷疑,他就真幹。下愚之人,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什麼?他老實,你教他這麼做,他就真幹,他能夠持之有恒,不會改變,所以也很快就成就,而且成就非常高。上智之人少,下愚之人也不多,所以最難度的衆生就是當中,所謂不上不下,現在稱爲知識分子。你說他沒有智慧,他很聰明,知道的東西很多,不能說他沒智慧,但是你教他製心一處,那都很不容易,他不容易接受。下愚之人雖然什麼都不懂,確實有一類根性的人,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他一生不改變,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其他的念頭什麼都沒有,他的成就跟上上根人的成就是平等的。這就是上智下愚不移裏面的深意,他的成就平等,都是不可思議。
下,這是講下品,下輩叁品。下輩的發心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所說的,他發的是什麼心?真正說菩提心,你說了他不懂,菩提心這個名詞意思很深,省庵大師有《勸發菩提心文》,解釋得非常清楚。下下根人他聽不懂,你勸他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他就真信,極樂世界的好處跟他說明,你要不要去?他真想去。這個真相信、真想去就是無上菩提心。上上根人是完全了解,通達明了,發心,就發這個心,真信、真願;下下根人雖然什麼不明了,他也真信、也真願,這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個正因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乃至十念,專念彼佛。是助滿業」。這個地方講了個滿業,那我們就知道前面的正因是引業。佛在經教裏告訴我們,衆生造業有兩類,第一是引,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個屬于引業,引導你去的。我們同一個引業,引業是五戒十善;換句話說,你能到人道來,過去生中一定修的五戒十善,夠這個標准你才能到人道來投生。到天道投生要具足上品十善,也就是這個十善應該達到九十分以上,這種人生天。我們的十善五戒大概有五、六十分就可以了,就能到人道。引導你去的。到了人道來,你看看貧富貴賤不一樣,有人大富大貴,有人一生貧賤,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這講的滿業。滿是圓滿,圓滿是善惡業,用佛法經論來解釋就很容易懂得。譬如說發大財的,你前世喜歡修財布施,財布施是屬于滿業,這一生得財富。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這是滿業,聰明智慧的因是過去生中喜歡修法布施,法布施帶來的聰明智慧。這一生健康長壽,是你過去生中喜歡修無畏布施,這一生的果報健康長壽。所以這引業跟滿業我們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起心動念多替別人想,少爲自己著想,念念想著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應該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化解別人的苦難。這個引業好,滿業也好,這菩薩發心。
這個第二,他就是說;這第一不能作諸功德,沒有能力做,沒有緣去做,有緣也得有能力,兩個都不能缺少;第二,乃至十念,這是說得最簡單的,每天修十念法。前面我跟諸位說過祖師大德的方法,十念法。好像是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跟伊斯蘭教往來很密切,我看到伊斯蘭教每一天五次禮拜。你看,穆斯林工作再忙,禮拜的時間一到,他一定放下,他去做禮拜。禮拜的時間不長,五分鍾,他一天都不缺,從早到晚五次禮拜。在現在世界所有宗教裏頭,可以說穆斯林是最團結的。穆斯林,一般講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要虔誠,什麼原因?每天五次禮拜,他一堂不缺。這個力量太大了,就是古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非常有道理。
我從這裏得了一點啓發,我說我們念佛,有很多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我們能夠定一個課程,讓它時間很短,一、二分鍾,時間很短,次數多一點。所以我就想到每一天九次念佛,九次每一次就是十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這時間不長,兩分鍾。早晨起來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這兩次;叁餐飯,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念供養咒,我們念十句佛號,念完了再吃飯,念十句佛號,叁餐飯就叁次,就五次了。我們工作,上班之前念十句開始工作;工作完畢之後,下班的時候,收拾好了念十句再下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只要兩分鍾,一天果然九次都不缺,會很有效果。我提出這個方法,那個時候我常住在美國,我在美國、加拿大,在東南亞一帶勸導大家,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告訴我很有受用。因爲現在人工作繁忙,沒有長時間去修行,這種二、叁分鍾對他們是最理想、最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記,早晚、叁餐、工作,符合經上所說的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二、叁分鍾容易,時間長了不容易,妄念就生起來。兩分鍾當中不起妄念,可以做得到,所以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准。這是幫助滿業。
「叁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爲因」,這個願,前面講的十念、講的菩提心,跟這個合起來,這是因。「是明不定性人」,不定性就是一般,一般的大衆對于淨宗信心還沒有建立起來,用這個方法好。第二種人,他也有叁句,「聞甚深法,歡喜信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爲異前人」,跟前面人不一樣,這個人有深信,前面沒有深信,這個人有深信。聞甚深法,甚深法是什麼?佛給你講真話,給你說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都是真話,這裏頭的道理很深很深。
譬如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是甚深法。一切法怎麼是心想生的?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對于佛這句話疑惑才斷掉。所以感謝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我看到的報告是德國的普朗克,這個人一生研究物質,他懷疑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所用方法的原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佛經的方法就是分析,它講的方法很簡單。在經上佛告訴我們,講物質最小的,肉眼還能看得見的,要很好的眼力,能看得見的,牛毛塵。牛毛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放在這個牛毛尖端上,不會掉下來。甚至于倒過來它也不會掉下來,它有吸引力,牛毛比它大,它很小,這叫牛毛塵。把牛毛塵再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細了;兔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密度雖然大,裏頭有空隙,這一粒塵土它在水裏頭遊來遊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七分之一,分作七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就大了,但是還是有空隙,現在在顯微鏡裏面可以看到,那個空隙裏頭,這一粒塵在空隙裏面跑也沒有障礙。用這種分析的方法。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佛經上講微塵是這個定義。
微塵,肉眼看不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大概微塵就相當現在所說的原子,應該就這個東西。原子在科學是八十年前,二十一世紀的初期才被發現,八十年前發現。那這個微塵還不是最小的,佛說微塵還能分,再分就叫極微,這個極微還可以分。佛經上講的色聚極微,大概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色聚極微,這個色聚兩個字很好,說明它還可以分,就是現在所說的基本粒子、所說的誇克。那基本粒子有幾十種,誇克也有幾十種,能不能分?還能分。最後分的,分成小的,更小的,佛經叫極微之微,這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了,再一分就沒有了。這個東西被今天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給它定的名詞叫微中子。微中子的體積多大?科學報告上說,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于一個電子,原子裏頭的一個電子那麼大。也就是說,它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再分就沒有了。這是量子力學家他們做的實驗。再分變成什麼?他們發現的是意念的波動現象,就是念頭,念頭波動現象。這搞清楚了,原來物質現象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産生的,這個發現在近代科學是很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情。所以普朗克說,根據他的科學實驗所得到的結論,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怎麼來的?物質是以意念爲基礎所産生的一個現象。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就是說,你看到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産生的,聚它就有,散了就沒有,緣聚緣散。
那我們一個細胞,多少個原子聚集的?我們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個細胞,我們講細胞,很大,細胞,五十兆。如果把它計算成原子、成粒子,或者到最後講到微中子,這個身體是不計其數。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所有一切的物體,我們人,人身、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佛叫它做「一合相」。那個一,那就是現在所講的微中子,是微中子聚合所産生的現象,你把它分開到最後就是一個東西。而微中子並不存在,意念,所以大乘經上說的,到最後的總結,說全體是心。一切法從哪裏來?一切法全體是心,心生萬法,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華嚴經》上講的。這個都叫什麼?這叫深法,甚深之法。今天科學家用科學方法發現了,我們對…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