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0集▪P4

  ..續本文上一頁策,這個社會繼續混亂,一年比一年嚴重,災難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佛法上說的太深了,不相信,科學家講的應該相信,能夠依照今天量子力學家所說的這個原理,「以心控物」,你看,這一句話就能夠化解社會問題,能夠化解地球災難問題,就這四個字。中國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只做到這八個字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看這八個字做到,身修了,家齊了,國治了,天下太平了。後面是果報,前面八個字是因,後頭是果。所以教育出了問題,出了大問題。今天這個教育把人全教壞了,帶來的是災難,帶來的是社會混亂。

  所以僧,僧現在沒有了。真正懂得這些道理,要發心,發心幹什麼?發心去作僧,傳承如來的正法,傳承如來的教育。我們從經典裏頭,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事迹裏頭,釋迦牟尼佛是個教育家,用現代的話說,他的身分是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義務教育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完全是義務。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外面去托缽,他不求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塵不染,身心清淨,充滿了智慧,宇宙之間一切事你去問他,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他都給你解答。所以,僧就是繼承釋迦如來的教學,把這個教育發揚光大,利益一切衆生,這是僧。真正世間最好的福田,我們要修僧行,這是念僧。

  第四個,「念戒」。僧從哪裏來的?僧從戒來的,沒有戒就沒有僧。「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衆生之惡」,以及「不善之法」。佛家的戒律是修學的根本,必須從小乘起步,佛在經上有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佛教傳到中國,在隋唐的時期,小乘有兩個宗派是學佛人必須修的,一個是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這兩宗唐朝中葉就衰了,宋朝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只有大乘佛法,大乘八個宗。那我們是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有智慧,他不用小乘,而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行不行?從唐朝中葉到現在一千四百年,這一千四百年當中,我們除這二百年不算,在二百年以前,各宗各派有成就的人很多,證明我們祖宗用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我們在少林寺看到一塊碑的拓片,傳說這個碑是唐肅宗時代建立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叁百年。這個碑刻的是「叁教九流圖贊」,肯定了叁教九流是一體,叁教九流是一家,就是今天外國所搞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中國人領先,一千叁百年前就講多元文化了,現在外國人才講,樣樣中國人領先,那找到這塊碑是證據。

  所以,儒釋道在中國,這是中國文化的根基,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離開儒釋道。所以,外表上有儒釋道,內裏面統統學,中國古時候,學儒念書人他肯定讀佛經,他也學道家的東西,統統學;道教,道長,他也念儒書,也念佛書;佛教的出家人,他念四書五經,他也念道教的東西,裏面是貫通的,外頭有這個形相不一樣,裏頭全是圓融了。我們沒有想到,發現這個碑才知道,一千叁百年前儒釋道已經是一家了。那更早在東晉時代,我們看到廬山,叁笑這個故事,那就是儒釋道,這東晉時代,更早了,差不多一千六、七百年了。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蓮社,以虎溪爲界,集合志同道合一百二十叁個人,在那邊念佛求生淨土。那個時候淨土經典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廬山遠公就是依《無量壽經》,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往生。這還得了!虎溪叁笑是遠公大師、陶淵明是儒,還有個陸修靜,是道長,儒釋道,叁個人。這叁個人是好朋友,都是高人,都不是普通人,叁個人常常在一起。他們到廬山來看慧遠大師,慧遠大師送客,很高興聊天,不知不覺過了虎溪。因爲送客的時候從來不過虎溪的,不過那個橋,他走過這個橋,叁個人哈哈大笑,今天談得太投機了,投緣了。你就曉得,儒釋道在中國不是分家的,它真的是一體。

  儒家,今天我們不能不把儒家的《弟子規》當作我們的根本戒。這些年來,我常想爲什麼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在家人《十善業道》做不到,他沒根。根在哪裏?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感應篇》,必須從《弟子規》、《感應篇》上建立基礎,你才能夠學《十善業》,才能夠學《沙彌律儀》,沒有那兩個基礎,你是決定做不到的,這個重要。今天只想往上爬,根不要,爬到上面去,樹倒下來了,不會成就。所謂根深蒂固,紮根教育太重要了,怎麼可以把根舍掉?我們今天想獻身爲佛教,那你就特別要重視這個根,你不在這根上下功夫,你不會成就,佛教在你身上不能發揚光大,爲什麼?你沒有根。

  除了道德上,倫理上、道德上紮根,還要在學術上紮根。佛教是學術,你不能不承認,佛教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它用文言文寫的。你要學中國傳統文化、要學大乘佛法,文言文不能不通。文言文從哪裏學?從文字學起,先要認識字。我們今天發現了一個老師,早年臺灣的一位劉教授,他的學術是從章太炎那傳下來的,他是第四代,有師承的。我把他介紹給蔡老師,蔡老師非常歡喜。他告訴我,劉教授告訴我,這個教文字學時間大概要一年,每天兩個小時,一年的時間,這門課程可以完成。我希望他能夠培養十個學生,真傳,這十個將來就是中國文字學的導師。今天我們學東西困難在哪裏?文字,沒有學過文字學,也就是不認識字,根本的根本。所以我跟蔡老師說,蔡老師歡喜得不得了。我說這是祖宗之德,叁寶加持,送來了。因爲你們搞漢學院,你們漢學院快要開張了,老師來了。絕不是偶然,不是小因緣,大因緣!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0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