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八十七頁,第七行下半段:
「叁者,修行六念」。這個六念,我們有一個參考資料,節錄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我們學到念戒。戒,戒是佛的行持,佛經上有理論、有方法,怎麼落實?戒是佛教導我們這些理論、方法落實,落實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出來,這是真實的受用。如果不能落實,那就不是真的,所謂是說食數寶,自己不能得到真實受用。依然還是有妄想,還造業,業招輪回果報,這個跟佛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了。所以,戒是學佛的初階,也是學佛的圓滿。初學的時候,爲什麼要這樣做不知道,勉強去學習,到成佛之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跟戒律完全相應。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確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圓滿究竟的戒律。所以它是開始,也是圓滿,我們明白了才會重視它,不明白,總是把它看輕了。
要真正搞明白,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現代人決定受科學的影響,科學影響裏面第一個就是懷疑,現在人從小就學會了懷疑。殊不知,聖賢教誨最忌諱的就是懷疑,懷疑是什麼都學不到。用懷疑這個方式學科學行,學物理。今天的科學跟哲學都沒有擺脫懷疑,所以它們的發展就有極限。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好,這個極限,宏觀宇宙能看到宇宙的邊緣,微觀世界能看到阿賴耶的叁細相,就是見不到本性。本性是哲學裏面所說的本體,他沒有辦法見到本體。本體是自性,也就是說他無法明心見性,也就是無法得到究竟圓滿的受用。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走戒定慧這個道路,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行的道路,他們從凡夫成佛了,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佛法傳到中國,這個理念,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它的確是現在人所謂的真理。
「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必須遵守,「能除衆生之惡,不善之法」。對于惡念、惡行一切不善,佛都把它給我們禁止了,我們不能去做。善法,特別是利益衆生的,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佛製定,我們一定要學習。念戒是「我欲精進護持」,沒有戒律就沒有精進,持戒才能夠精進。菩薩六度就是學習六個項目,第一個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叁是忍辱、第四是精進。所以一定要護戒,護戒就是護持正法,從這上紮根,才有定,才有慧。如果戒律廢棄了,我們學佛就變成世間一種學術,現在世間所謂的佛學。搞佛學的人很多,把它當作一種哲學來研究,將來也可能這裏頭有一部分講到科學,那與佛法就不相幹了。爲什麼?佛法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把它變作一種學術、變作一種知識,不能夠見性,不能得叁昧,不能開悟,那就不是佛法,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就錯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特別是我們出家了,出家所希望的是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如果是這個願望,那戒就非常重要。戒怎麼修?從《弟子規》、《感應篇》,古大德也是這麼修。連蓮池大師,他有《自知錄》,《自知錄》是什麼?就是袁了凡先生所修的功過格。蓮池大師做,這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了不起的人!每天用功過格來反省,今天哪些事情做錯了,記下來,哪些事情做對了,也記下來,比較,是錯得多還是對得多。這是一個非常笨拙的方法,但是它很有效果。
第五要「念施」,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衆生悭貪之重病」。現在這個世間人,哪個沒有悭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貪而無厭,這個對自己傷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以爲這是好事,實際上他完全做錯了。人在世間,無論是哪個國家人,無論是哪個族群,是哪種不同的信仰,你要問他,財要不要?他一定要;你問他智慧要不要?要;健康長壽要不要?他要,他絕對不會反對。不但不反對,現在人對這叁樁事情強烈的貪求,沒有止境。你能夠貪得到的,實在講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裏沒有你貪不到。所以,用這種不善的心就錯了,貪瞋癡是毒,叫叁毒煩惱,怎麼可以用這種心?用這種心貪名、貪利、貪色,什麼都貪,學了佛貪佛法,這個貪字始終沒有離掉,貪名聞利養,這就錯了。命裏頭有財富、有聰明智慧,還要有貪心,你命裏面所有的打折扣了。譬如說你命裏頭有一個億的財富,你用貪心取得,不正當的手段,發了財,發了多少?發了幾千萬,你命裏頭有一個億,你已經虧折了幾千萬。譬如你得到五千萬,你已經打對折了,自己以爲自己做得很對,其實命裏頭的財富打對折,你說冤不冤枉!
這樁事情,我們認真去讀《了凡四訓》你就完全明白了。人生在世間,確實每一個人,中國人、外國人沒有例外的,「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不是自己想什麼就得什麼,不可能的。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孔先生,算得非常好。算他一生的流年,他是個讀書人,命中是讀書人,幾歲去參加考試,考試考多少名。考中秀才之後,國家就有一份俸祿給你,等于國家獎勵你、栽培你。你好好念書、專心念書,不要去做其他的事業,國家給你這份俸祿,足夠你生活。那個時候是給米,一年大概有九十多擔米,八、九十擔米,絕對夠用,多余的你可以賣錢。參加國家的考試,他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去應試,就是參加考試,名次一點都不錯,每年國家給他的這些糧食也一毫都不差。二十年,他的心死了,不再有念頭。爲什麼?真的是命,一點差錯都沒有。
叁十五歲那年,他去拜訪雲谷禅師,這當時是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打坐,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禅師很佩服他,問他:你的功夫不錯,一個凡人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難,不容易做到,你能夠做到,你是怎麼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實,告訴他,我沒有學禅,你問我爲什麼沒有念頭,我不坐禅也沒有念頭,什麼原因?命給人算定了,二十年一絲毫差錯都沒有,我再打妄想有什麼意思?沒用,所以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雲谷禅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爲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詳細請教,爲什麼是凡夫?禅師告訴他,你這二十年來被命運拘束住了,絲毫沒有把它轉動,一般人都有轉動。命從哪裏來的?命是過去生中修善、修福所得來的,你的命中財富,過去生中你修財布施,你修得多,你命裏財就多;你修得少,你命裏財就少,這麼來的。命是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肯用財布施,你命裏頭財富就增長,不只這麼多,你天天給它加,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不肯布施,而且很吝啬,那就是照你命裏的財富,一年該得多少你就得多少,也不會多,也不會少。古人講這兩句話非常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可是,佛門當中有句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命裏頭沒有財,我到佛門當中求財,能不能得到?能,佛有理論、有方法。理論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方法就是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一生真正肯修這叁樣東西,這叁樣東西你會得到。命裏頭沒有,會得到;命裏頭有,它增長。
了凡先生把這些道理搞通、搞明白了,他覺悟了,從此之後他真的行善,發願做叁千樁善事。這個善事是什麼?幫助別人,用財幫助別人,用自己智慧爲別人服務,也是幫助別人,真幹!這個心一發,發了他真幹,是真誠心去幹的,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就不對了,孔先生算他第叁名,他考了第一名;國家給他的米也增長了,多了。他的信心大增,雲谷禅師講得一點都不錯,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只要真正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念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這功德大了,這叁方面,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會向上提升。世間人想求這叁樣東西求不到,佛門裏要求這叁樣東西很容易,一點都不難。
所以念施,施裏頭有叁種,財布施,財物別人有缺乏的、有需要的,我們不吝啬,盡力的幫助別人。法布施,別人不會的,我會,我教他,把他教會。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他多少,決定不保留,我的智慧會增長。教學有吝法,自己知道的教一半給別人,爲什麼?怕別人超過自己。這種心就錯了,這種心是吝啬、是悭吝,他的智慧漸漸漸漸就沒有了,到晚年就變成糊塗,甚至于到死的時候連自己家人都不認識。這種人很多,與這個有關系,吝法。法,不一定是佛法,世間法都包括在裏頭,我會燒菜,菜燒得很好,他不會,我可以教他,這也是法布施。法太多了!肯教別人的,這個人頭腦清醒,智慧增長,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糊塗,這是法布施得的果報。
無畏布施,別人遇到困難,遇到恐懼、畏懼的時候,你能夠保護他,能夠讓他離開恐怖,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第一個就是素食,爲什麼?素食不吃衆生肉,對衆生行無畏布施,衆生再不怕你了。爲什麼?它知道你不會傷害它,你不會殺它,你也不會吃它。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做到功夫純熟,我們一般人看不出,畜生看得出來。這個人心地很凶、很惡,好殺生,所以有殺氣,小動物看到你趕緊就跑掉。那個人慈悲心,小動物看到你很慈祥,野生動物你給它一招手,它就到你面前來,它不怕你,爲什麼?你沒有殺氣。特別是人生病,遭遇到困難,困苦的時候,我們去幫助他,這屬于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裏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對于病苦、年老的老人,你能夠安慰他、能夠關懷他,這些都是屬于無畏布施,他感恩。特別是現代,現代的老人非常可憐,兒女不孝,住在老人院。老人院雖然物質生活給你照顧到了,精神生活沒有。
我在國外幾十年,每到一個地方,我會看那個地方的老人福利事業,我去參觀。老人迫切需要的東西統統缺乏,那是什麼?缺少精神生活。所以我就想到,老人院裏頭不能沒有宗教,宗…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