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據原譯本裏面的情形來看,至少佛講過叁次。還有七種本子失傳了,沒見到,那些本子如果都在,再仔細一對照,可能還有不同。所以古德因此判斷,叁次以上。這是說明,佛對于這部經的重視,他才多次宣講。

  正因爲這個原因,每次講的有不同的地方,我們選擇哪個本子?選擇一個本子,那些裏面有重要的經文漏掉了,所以就有會集的必要。最早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做了個會集本,宋朝那時候,刻版的印刷剛剛發明,所以一般的經典還是手寫的多。手寫,我們知道流通量就不大。以王龍舒居士的身分、財富,這是大富長者,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大寶積經》的「無量壽會」他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當然《唐譯》裏面有重要的經文它沒有,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可是這個會集本出來之後,讀《無量壽經》的都讀他的本子,所以他的本子流通很廣,也被收在《龍藏》裏頭。這就等于祖師大德對他這個本子肯定了,雖然有瑕疵,便于讀誦。

  第二次,清朝鹹豐年間魏默深居士重新會集,他是五種本子都見到了,會集當然比王龍舒本子好。我這個地方有一本,這就是魏默深會集的本子,這個本子。但是這個本子經過夏蓮居老居士的校訂,這個裏頭是叁十七品。可能是夏老居士看到這個還是不圓滿,校訂還是不夠圓滿,所以重新再會集,這是第叁次的會集。他會集花了十年的時間,成就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可以說比龍舒的本子、比魏本都要好,我們一比較立刻就知道,自然就生歡喜心。所以這個本子,當代高僧大德稱它爲《無量壽經》的善本,最好的本子。一直到最近這十幾年來,才真正大量流通,海內外修淨土的同學都用這個本子。

  「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經乃淨土第一經,亦中本之《華嚴》也」,這句話是彭際清居士說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這也是貴族出身,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這個朝代的兵部尚書,那個地位就是現在講的國防部長,所以他就是高幹子弟。因爲家裏面富貴,很聰明,弱冠,應該是二十歲,他就考取進士。進士是最高的學位,相當于現在所講的博士,他就拿到博士學位。一般人拿到這個學位肯定就做官去了,他沒有,一生沒做官,學佛、學道,儒釋道都通。在佛門真是大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很豐富。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肯定淨土境界跟《華嚴》無二無別;小本《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把這叁個經看成一部,非常有道理。

  「又此經乃世尊獨留于將來經道滅盡之際,住世百歲,爲末後衆生留作津濟者也」。這個難得!我們能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依照中國古大德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叁千零叁十八年,跟外國人講的不一樣。叁千零叁十八年,當然我們是在末法時期,正法一千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像法第二個一千年,我們是在末法。末法一萬年,我們是在第二個一千年開始,才叁十幾年,末法後面連現在九千年。佛沒有說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外國人講的,釋迦牟尼佛只是說這個時代是末法時期,不是末日。末法是佛法衰了,還有沒有興起來?有,章嘉大師告訴我,末法九千年有興有衰,我們現在是衰,將來又會興起來。佛法的興衰不在法,法本身沒有興衰,在人。人真正肯依教修行,佛法就興了,人要是把經教都丟掉了,佛教就衰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人都學經典,佛法就興了。

  經典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教科書,當年以這個東西教人的。現在我們學習經典,講解經典,依教修行,佛法不就興了嗎?如果經典不講了,專搞些經忏佛事法會,佛教會滅亡。爲什麼?那是迷信。不是迷信,社會大衆要說你是迷信,你沒有辦法!所以一定要想到,每個宗教都是教育,唯有教育,它才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我們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才過世,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不講經、不上課的。佛門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他只是講經教學,你有疑問問他,他給你解答,你自己怎麼修,他不管你。爲什麼?經聽懂了,你自己就會修了。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每個人修行方法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沒關系,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就行了。方向是什麼?就是戒定慧,這個不能違背。目標是什麼?大乘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大乘目標;小乘的目標是從初果到四果。無論用什麼方法沒有關系,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都能夠得定、都能夠開悟。

  所以佛當年在世的這些弟子,我們估計是叁千人以上,在家、出家的弟子。出家的,經上有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在家的,那數字就難說了。在家不是終身跟著佛陀,有人來學二、叁個月的,有人來學五、六天的,有人跟佛二、叁年的,他不是一輩跟著的,這樣來來去去的這種人數多。所以我們能夠想象到,至少,世尊當年這個僧團,這個團體,叁千人以上。這麼大的團體,過的是遊牧生活,哪裏有緣就到哪裏去,不是在一個地方。四十九年,他們教學的範圍幾乎遍及五印度,就是印度五個大區。所以這個教,經典就非常重要。

  不單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前年我們訪問梵蒂岡,跟教宗見了面,陶然主教,這是教廷裏面負責跟其他宗教聯系的一位大主教。跟我們舉行兩次座談會,一次叁個小時,我們在一塊研究、討論六個小時。他提出,根據他們的調查統計,最近這十幾年來,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數逐年下降,就是一年比一年少。他們很擔心,如果像這樣下去,二十年、叁十年之後,大概這個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了,寥寥無幾了,所以對這樁事情很關心。我聽了之後,我把我的看法向與會同仁跟他們的主教提出報告,我希望所有宗教都回歸到教育。爲什麼?想想每個宗教的教主最初創教全是教學,都是這個起家的,這在經典裏面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最長的;摩西教學二、叁十年;耶稣教學叁年,被人害死了,要不然他一生也是會教學,不會中斷;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他們全是教育家,用現在的話說,社會教育家。而且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義務教學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來都歡迎,教學的對象幾乎是全人類,這樣子一代一代傳到現在。

  那現在?現在我們把教學丟掉了,天天搞祈禱、搞形式。佛門裏面經忏佛事、法會都屬于祈禱,叁時系念都是祈禱法會,這不行,人家說你是迷信。你說有災難,我做個法會災難化解了,人家說你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根本就沒有災難。你拿什麼做證明?拿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懂得,經論教學是主,祈禱這個東西是輔助的,這個不是第一,這是第二、第叁,不能把這個做爲主要的。我們現在賓主顛倒,賓做了當家,主沒有了,才産生現在這種現象。如果都能夠對教理通達明了,我們做的祈禱人家相信,爲什麼?祈禱有理論、有方法、有感應、有靈驗,大家能信得過。沒有經教理論做基礎,人家不相信。

  現在這個理論可以能講得很透徹,爲什麼?集合科學來講,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宇宙的奧秘,在大乘經上全有。我們也是看到科學報告,對于經論上這些深奧的東西,以前懷疑,現在完全斷疑生信,不再懷疑。實在說,我們沒有古人那種定力、那種誠敬,但是現代科學幫了忙,把這個遺憾補足了。如果沒有科學報告,我們這個疑問一生都化解不了。就提出這一個問題,色由心生,你能不懷疑嗎?色是什麼?物質現象。物質從哪裏來?物質是心、念頭變現出來的。我們不相信,念頭怎麼會變成物質?我們把方向也搞錯了,念頭能變個物質,我天天想個鳥,那個鳥是不是真被我想出來?這個做不出來。我是看到普朗克的報告,德國的量子力學家,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他這個學生名氣比他還大。這個人專門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他用了一生的心血,最後終于找到了。

  微觀世界,起源應該是八十年前,發現原子,那個時候認爲,物質現象裏面最小的就是原子,沒有比原子更小的了。從這之後,這些科學家懷疑,原子還能不能分裂?最後終于找到了方法把原子分裂。原子一分裂才知道,這裏頭有原子核、有電子、有中子,也很複雜,組成的原子。在我們想象當中,佛說的,大乘經上講的微塵,應該就是原子。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這個東西,二十八層天裏面的天人,他們的天眼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看到了。這個東西還能分,佛經上有,再分是什麼?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應該很複雜,像現在科學裏面講的粒子,基本粒子、誇克都是屬于這個範圍的。最後的,那真正是物質的基礎,就不能再分了,極微之微。極微之微被科學家找到了,他們叫它個名稱,叫微中子,佛稱它做極微之微,這是物質最小的,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再分,再分裂真的沒有了,物質現象沒有了,看到什麼?看到是念頭的波動現象。這一下真相大白,物質從哪來的?物質是念頭波動現象形成的。物由心生,這問題解決了,物質確實是念頭變現的,不是我們念頭變個鳥我看看、變個樹我看看,不是這個,是基本的物質。我們才恍然大悟,這個發現真了不起!

  再問念頭從哪來的?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從哪來的?科學家還沒搞清楚。但是他看到物質的現象,他說物質是突然變現出來的,沒有理由,突然變現,但是立刻就消失了。他講的這個樣子,佛在經上說過,《楞嚴經》上佛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這個現象。這是念頭的一個現象,念頭從哪裏來的不知道。佛講了,念頭從阿賴耶的業相變現出來的。業是什麼?業是波動現象。業是動的,不是靜的,就是所謂一念不覺。一…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