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据原译本里面的情形来看,至少佛讲过三次。还有七种本子失传了,没见到,那些本子如果都在,再仔细一对照,可能还有不同。所以古德因此判断,三次以上。这是说明,佛对于这部经的重视,他才多次宣讲。

  正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讲的有不同的地方,我们选择哪个本子?选择一个本子,那些里面有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就有会集的必要。最早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做了个会集本,宋朝那时候,刻版的印刷刚刚发明,所以一般的经典还是手写的多。手写,我们知道流通量就不大。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财富,这是大富长者,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大宝积经》的「无量寿会」他没有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本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当然《唐译》里面有重要的经文它没有,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可是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读《无量寿经》的都读他的本子,所以他的本子流通很广,也被收在《龙藏》里头。这就等于祖师大德对他这个本子肯定了,虽然有瑕疵,便于读诵。

  第二次,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重新会集,他是五种本子都见到了,会集当然比王龙舒本子好。我这个地方有一本,这就是魏默深会集的本子,这个本子。但是这个本子经过夏莲居老居士的校订,这个里头是三十七品。可能是夏老居士看到这个还是不圆满,校订还是不够圆满,所以重新再会集,这是第三次的会集。他会集花了十年的时间,成就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可以说比龙舒的本子、比魏本都要好,我们一比较立刻就知道,自然就生欢喜心。所以这个本子,当代高僧大德称它为《无量寿经》的善本,最好的本子。一直到最近这十几年来,才真正大量流通,海内外修净土的同学都用这个本子。

  「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这句话是彭际清居士说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间人,这也是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这个朝代的兵部尚书,那个地位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就是高干子弟。因为家里面富贵,很聪明,弱冠,应该是二十岁,他就考取进士。进士是最高的学位,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博士,他就拿到博士学位。一般人拿到这个学位肯定就做官去了,他没有,一生没做官,学佛、学道,儒释道都通。在佛门真是大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肯定净土境界跟《华严》无二无别;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这三个经看成一部,非常有道理。

  「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个难得!我们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照中国古大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跟外国人讲的不一样。三千零三十八年,当然我们是在末法时期,正法一千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像法第二个一千年,我们是在末法。末法一万年,我们是在第二个一千年开始,才三十几年,末法后面连现在九千年。佛没有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外国人讲的,释迦牟尼佛只是说这个时代是末法时期,不是末日。末法是佛法衰了,还有没有兴起来?有,章嘉大师告诉我,末法九千年有兴有衰,我们现在是衰,将来又会兴起来。佛法的兴衰不在法,法本身没有兴衰,在人。人真正肯依教修行,佛法就兴了,人要是把经教都丢掉了,佛教就衰了,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人都学经典,佛法就兴了。

  经典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教科书,当年以这个东西教人的。现在我们学习经典,讲解经典,依教修行,佛法不就兴了吗?如果经典不讲了,专搞些经忏佛事法会,佛教会灭亡。为什么?那是迷信。不是迷信,社会大众要说你是迷信,你没有办法!所以一定要想到,每个宗教都是教育,唯有教育,它才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才过世,一生教学,没有一天不讲经、不上课的。佛门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只是讲经教学,你有疑问问他,他给你解答,你自己怎么修,他不管你。为什么?经听懂了,你自己就会修了。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每个人修行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没关系,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就行了。方向是什么?就是戒定慧,这个不能违背。目标是什么?大乘的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大乘目标;小乘的目标是从初果到四果。无论用什么方法没有关系,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都能够得定、都能够开悟。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这些弟子,我们估计是三千人以上,在家、出家的弟子。出家的,经上有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在家的,那数字就难说了。在家不是终身跟着佛陀,有人来学二、三个月的,有人来学五、六天的,有人跟佛二、三年的,他不是一辈跟着的,这样来来去去的这种人数多。所以我们能够想象到,至少,世尊当年这个僧团,这个团体,三千人以上。这么大的团体,过的是游牧生活,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不是在一个地方。四十九年,他们教学的范围几乎遍及五印度,就是印度五个大区。所以这个教,经典就非常重要。

  不单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前年我们访问梵蒂冈,跟教宗见了面,陶然主教,这是教廷里面负责跟其他宗教联系的一位大主教。跟我们举行两次座谈会,一次三个小时,我们在一块研究、讨论六个小时。他提出,根据他们的调查统计,最近这十几年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逐年下降,就是一年比一年少。他们很担心,如果像这样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大概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了,寥寥无几了,所以对这桩事情很关心。我听了之后,我把我的看法向与会同仁跟他们的主教提出报告,我希望所有宗教都回归到教育。为什么?想想每个宗教的教主最初创教全是教学,都是这个起家的,这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最长的;摩西教学二、三十年;耶稣教学三年,被人害死了,要不然他一生也是会教学,不会中断;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他们全是教育家,用现在的话说,社会教育家。而且这些人几乎全部都是义务教学的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来都欢迎,教学的对象几乎是全人类,这样子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那现在?现在我们把教学丢掉了,天天搞祈祷、搞形式。佛门里面经忏佛事、法会都属于祈祷,三时系念都是祈祷法会,这不行,人家说你是迷信。你说有灾难,我做个法会灾难化解了,人家说你胡说八道,胡造谣言,根本就没有灾难。你拿什么做证明?拿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懂得,经论教学是主,祈祷这个东西是辅助的,这个不是第一,这是第二、第三,不能把这个做为主要的。我们现在宾主颠倒,宾做了当家,主没有了,才产生现在这种现象。如果都能够对教理通达明了,我们做的祈祷人家相信,为什么?祈祷有理论、有方法、有感应、有灵验,大家能信得过。没有经教理论做基础,人家不相信。

  现在这个理论可以能讲得很透彻,为什么?集合科学来讲,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宇宙的奥秘,在大乘经上全有。我们也是看到科学报告,对于经论上这些深奥的东西,以前怀疑,现在完全断疑生信,不再怀疑。实在说,我们没有古人那种定力、那种诚敬,但是现代科学帮了忙,把这个遗憾补足了。如果没有科学报告,我们这个疑问一生都化解不了。就提出这一个问题,色由心生,你能不怀疑吗?色是什么?物质现象。物质从哪里来?物质是心、念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不相信,念头怎么会变成物质?我们把方向也搞错了,念头能变个物质,我天天想个鸟,那个鸟是不是真被我想出来?这个做不出来。我是看到普朗克的报告,德国的量子力学家,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他这个学生名气比他还大。这个人专门研究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他用了一生的心血,最后终于找到了。

  微观世界,起源应该是八十年前,发现原子,那个时候认为,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就是原子,没有比原子更小的了。从这之后,这些科学家怀疑,原子还能不能分裂?最后终于找到了方法把原子分裂。原子一分裂才知道,这里头有原子核、有电子、有中子,也很复杂,组成的原子。在我们想象当中,佛说的,大乘经上讲的微尘,应该就是原子。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这个东西,二十八层天里面的天人,他们的天眼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看到了。这个东西还能分,佛经上有,再分是什么?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应该很复杂,像现在科学里面讲的粒子,基本粒子、夸克都是属于这个范围的。最后的,那真正是物质的基础,就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极微之微被科学家找到了,他们叫它个名称,叫微中子,佛称它做极微之微,这是物质最小的,再分就没有了。科学家真的把它再分,再分裂真的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看到什么?看到是念头的波动现象。这一下真相大白,物质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波动现象形成的。物由心生,这问题解决了,物质确实是念头变现的,不是我们念头变个鸟我看看、变个树我看看,不是这个,是基本的物质。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再问念头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变现的,念头从哪来的?科学家还没搞清楚。但是他看到物质的现象,他说物质是突然变现出来的,没有理由,突然变现,但是立刻就消失了。他讲的这个样子,佛在经上说过,《楞严经》上佛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这个现象。这是念头的一个现象,念头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佛讲了,念头从阿赖耶的业相变现出来的。业是什么?业是波动现象。业是动的,不是静的,就是所谓一念不觉。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