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不覺是業相,阿賴耶的業相,從業相變現轉相,就是科學家講的突然蹦出來這種現象。所以,科學愈來愈接近佛學,阿賴耶的叁細相!這釋迦牟尼佛說過,大乘經上有。用我們的六根,凡夫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邊的境界,最大的可以緣到宇宙的邊緣,最小的可以緣到阿賴耶,極限了,就是緣不到真性,真如本性它緣不到。真如本性要怎樣才緣到?要放下六根、六識,你就見到了。也就是不能夠用眼耳鼻舌身,也不能用思惟想象,不可以用這個東西。爲什麼?這個東西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妄緣不到真,真才能緣到真。什麼是真?我們把妄統統放下,那就是真,你就見到本性。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爲我們示現,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爲我們示現,那是什麼?現在我們懂得了,他們在刹那之間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性現前了,他就見到了。自性是什麼樣子?釋迦牟尼佛說的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說得詳細。惠能大師說得簡單,只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同樣的境界!自性,第一個清淨,「本自清淨」,從來不染汙,現在也沒有染汙。第二個現象「不生不滅」,它是真的,除它之外,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有生滅是假的,無生滅是真的。雖然它沒有生滅,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都沒有,但是能生萬法。雖生萬法,它又不染萬法,換句話說,絲毫沒有受萬法的影響,這個高明。「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具足萬法,沒有緣的時候萬法不現,有緣它現。如果你是用妄心,現與不現你都見不到;你要用真心,現與不現統統見到。不現是什麼樣子,你見到了,現相什麼樣子,你也見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方老師把這個介紹給我,告訴我佛經哲學,講大乘,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一點都不錯。不但是哲學最高峰,是科學最高峰,這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佛教本來是教育,要回歸教育,它跟我們世間教育不一樣,智慧的教育,我們這個世間教育是知識的教育。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智慧是從自性裏頭生的,知識是從經驗裏頭生的。我們中國人在《叁字經》上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智慧;「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相遠是知識,就講清楚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最後的目標也是教我們開悟,儒家也講開悟,講悟性。這個說法是不是受佛教的影響,我不知道,但是跟佛經上所講的,本性跟習性是一個意思,本性本覺,習性不覺。中國的東西跟印度相通,佛教傳到中國來,把中國儒、道都帶起來,境界都提升了。
這部經,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要留到最後,末法一萬年,一萬年之後,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斷了、滅了,再沒有了。但是這部經是佛法滅了以後還會留一百年,最後的一百年只有這一部經,我們相信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最後滅,包括了黃念老這部注解。到最後法滅盡的時候,佛經就是剩這一部,其他全沒有了,得到這部經的人都能往生。這部經也滅掉了,一百年也滅掉了,還剩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流傳在世間,聽到這句佛號的人都有福報,肯念這句佛號,想往生極樂世界,也能得生,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說「爲末後衆生留作津濟者也」,津是河,河流,濟就像小船一樣,幫助你渡河,從此岸渡到彼岸。能幫助你渡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句名號,就這一部經。我們可以說,這部經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裏頭第一部經,最重要的一部經,幫助衆生徹始徹終都得到圓滿利益的只有這部經。那我們就知道,我們學經教學什麼?夠了,這一樣就夠了。這一樣東西,我們用中國的學術來說,格物,這裏頭有,有格物的理論、有格物的方法;致知,這裏頭有,有致知的道理、有致知的方法;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方法、經驗全都在這部經上,妙極了,真正是寶典!你抓到這樣東西,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尤其難得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注解,這個注是集注。夏老居士這部經是集五種原譯本,以及過去兩個會集本的大成,它集大成。注解是集大小乘經論一共八十叁部,集祖師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部,也是集大成。換句話說,這個注解我們看他引用多少經典在裏頭,你看光是這一段,有《觀經》、有《觀經約論》、有《華嚴》、有《無量壽經》,還有漢、吳、魏、唐、宋諸譯本,王龍舒的、彭際清的、魏默深的。所以,讀這個注解,就讀了一百九十叁種經論。在一百九十叁種經論裏頭,講到這個經上的經文、經句,乃至于一個字,統統用這些東西來解釋。不是黃老居士的意思,他這個注解字字句句都有來由,都有根據的。讀這一部書就讀了許許多多的書,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一樣都不缺,全在這當中。這種編輯的方法古人有,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將整個《大藏經》的精華編成一部書,《宗鏡錄》,一般人稱它作《小藏經》,就是大藏精華錄。這個本子比那個更精彩,《宗鏡錄》一百卷,這個只有一卷,再濃縮成一卷,精華當中的精華。
我們生在末法這個時期,末法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第二個一千年開始,我們遇到佛法。我們學什麼?要不是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怎麼能知道,這部經是徑中徑又徑。任何一個人,真的是他的緣分,只要遇到了,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就是你只要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典,你這一生就有往生作佛的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掌握住,真能掌握住,你決定得生,你的問題解決了,所有問題統解決了。其他東西要不要?不需要了。遇到這個本子,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前一代的人沒有遇到。爲什麼?前一代的人,夏蓮居老居士還沒有會集出來,他怎麼會知道?會集出來了,就連黃念老注解出來了,沒人流通。
最初出來是油印的本子,油印我們知道頂多印一百冊,爲什麼?蠟紙就壞了。你說那多辛苦,那個蠟紙在鋼版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他帶了一部,我相信他挑選的一定是最清楚的那部經典,帶到美國,就送給我了。我問他有沒有版權,他說什麼意思?沒有版權我就翻印,有版權,那我得尊重你。他說沒有版權,歡喜翻印,要我寫一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字。我們第一版就印了一萬本,精裝,但是那是第一次本子,以後他老人家又修改了幾次,所以現在用的本子跟原本不一樣。這個本子是定本,這是真正珍寶,無價之寶,要知道珍惜。得到之後要真學,要能夠理解,真正懂得,真正修行,決定求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就等于成佛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