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要多元的,因爲住在老人院的老人,信仰宗教不是相同的。我們跟宗教界聯系,老人院裏面可以有一個講堂,可以有個大廳給他們做精神生活的活動。這個講堂可以禮請宗教人士來講經、來教學,一個星期二次、叁次,星期一基督教,星期二回教,星期叁佛教,這樣子。他們可以聽自己宗教的東西,也可以聽聽別人宗教。音樂、歌舞、娛樂這些都是他們所需要的,我們參觀現在老人院,沒有,只有電視,電視接收一般的頻道,沒有專用的。所以老人的心情非常郁悶。精神郁悶,身體當然就不好,就生病,很可憐。
所以有能力、年輕,這叁種布施都可以做得到。財布施我們沒有財力,沒有財力,你看在道場裏面做義工是屬于財布施,內財布施,我用身體、勞力我來服務。內財布施功德超過外財,外財是你身外之財,比不上做義工,義工是內財布施,功德非常殊勝。所以這個施,這一個字能把菩薩六波羅蜜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做義工守法,把倫理、把道德、把團體裏面所有這些規矩,我們統統做出來給別人看,做出個好樣子,這個裏面有內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叁種布施統統你都具足了。團體裏面人數很多,每個人素質不相同,有善的、有不善的,特別是對不善的這些人,他對你沒有禮貌,你能夠修忍辱波羅蜜,你看布施裏頭加忍辱;守規矩、守法,裏頭持戒波羅蜜;你做事情非常認真,精進波羅蜜。你看,一個布施裏頭,菩薩行都在其中,做義工,我在這裏行菩薩道,我在這裏修菩薩行。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會的時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菩薩行,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度了別人。
最後一個「念天」,天是欲界六層天,乃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天人,這裏講「彼處受自然之快樂」,這天道,「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處也」。這就是問爲什麼要念天?六道裏頭只有天人最快樂。爲什麼?天是修善才能生天,修惡不能生天。修貪瞋癡,果報是在叁惡道,貪心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癡畜生道,到那裏去了。不貪、不瞋、不癡叫叁善根,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是從這個根生的,你說這多重要!不貪、不瞋、不癡,我們要學這個,學這個則不學佛也生天,這一生做人沒有白做。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從人間往上去,第一層欲界天的四王天,四王天的壽命,四王天我們跟它都有時差,四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他的壽命五百歲,是四王天的五百歲,也是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從壽命你就想到福報,他福報我們比不上。再往上去,忉利天,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往上去,走到第二十八層,最高層的,壽命八萬大劫。所以,喜歡生天的人很多,世間幾乎所有的宗教,目標都是天堂。
沒錯,天堂的確是好。天堂要修上品十善,還要加上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所以他們能受到自然的快樂。這個自然快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生活所需都必須自己勞力,自己不幹活就沒有辦法得到衣食;天上不需要,天上衣食是自然的,這就福報比我們大。愈往上層愈自在,神通具足。天有五通,有天眼,天眼沒有障礙,我們人間,隔一張紙就看不過去。天人,坐在這個房間,我們樓下那些人做什麼他看得見。只要是天人,這個能力都非常強,能看到很遠,沒有障礙。天耳,他能聽,也沒有障礙;有宿命通,知道過去生生世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就是知道因果,天人不會作惡,叁惡道他也看到,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因果。有他心通,別人心裏頭起心動念他知道。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無論到什麼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裏,身已經到了,活動的空間大。我們人的活動空間沒有辦法離開地球,天人活動空間很大,哪個星球都能去,去觀光旅遊,不需要交通工具。我們常常聽說,有人說飛碟,外航天員,那是人道,不是天道。爲什麼?天道的天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不需要交通工具。他還要交通工具,那他就是人道,他不是天道。鬼神也有這種能力,小,不大。鬼神的天眼看的範圍小,所以鬼也有五通。很近的事情,像五、六天,未來五、六天的事情,一個月、半個月的事情,他知道很清楚;如果說是半年、一年,他就不知道了。
天人的能力強,所以他快樂。這是果報,果必有因,是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用這種心修布施、修六波羅蜜,對于天人之樂他很喜歡,他希望得到,真的就滿願,他就得到了。人間修行成就的,生天的人多!特別是在佛門。佛門,大家雖然都是修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但是真正往生,是到天上去的是大多數。爲什麼?極樂世界的緣沒成熟,對于人天之樂沒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落在天道。如果到極樂世界去的話,必須把人天統統放下,人間天上這些快樂要放下,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念到最後到天道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想享受天人的快樂,他就去了。
下面設個問答,「問,佛弟子應念叁寶,何故念彼之生天」,爲什麼還念天?這個裏頭說,「曰:是以爲自己善業之果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是我們善業之所感。那麼不信仰宗教的人能不能生天?能,他有善業,是憑這個生天的,信不信上帝沒有關系。你具備這個條件,不信上帝也生天。生天必須具備的,慈悲喜舍,善心,上品十善,善行,心善、行善自然跟天道感應。人死了之後到哪一道,全是業力所感,與什麼人都不相幹。要求往生,一定要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有感應;不念佛,就沒有感應。「問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那就不必念了,斷惡修善就好了,何必要念?「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有人對于般涅槃不能接受,般涅槃這個道理很深,對它不能夠完全了解,事實真相不清楚,半信半疑。人天之樂他清楚,他的印象很深刻,所以雖學佛,到臨終的時候他還是貪戀人天之樂,他到天道去了。這是念天。
下面總說,「此六念法爲大小乘之通說」,但是念天的解釋,大小乘不一樣。「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叁種」,有「生天」,叁界諸天,這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第二種是「淨天」,這個高了,這凡夫不能去,淨天是一切叁乘的賢聖。小乘是叁果阿那含,他們修行的處所叫五不還天,在第四禅。第叁是「第一義天」,第一義天是涅槃,大乘的般涅槃,稱爲第一義天。所以,二乘之人念前面兩種,菩薩但念第一義天,就是大般涅槃,這個不一樣。這個地方說,見《別譯雜阿含經》第九、《涅槃經》十八,這是把出處都說出來,《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第十二卷,你都可以能夠看得到。
我們再看下面的注解。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天是善人,心善行善,與極樂世界相應,但是你要回向發願才行,你要不回向,不發願求生淨土,你就生天道去了。那我們就知道,具有生天道的這種功德,我用這種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能夠得生。這是屬于叁輩往生最後的一個,別具一格的一心叁輩,他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其他法門的。這也不是修其他法門的,是修善積德,行,修善積德臨終回向發願求生淨土,也能得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現在我們看經文,「叁類差別」,這就分成叁段,第一段「盡持經戒二利得生」。這裏面分兩段,第一段「勝因」,這個因就有六句,這是第一個,我們看經文: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這幾句經文是第一。請看注解,「上文」,上面這段經文,「乃本品之首段」,這第一段。「明第一類正因」,這一品經裏頭是講往生正因,第一類的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這樣子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一段經文,完全是采取的宋譯本,《無量壽經》十二種版本最後翻譯的,宋朝的譯本。「第一類正因,共有六句」,第一個「受持本經」、第二個「求生淨土」、第叁個「發菩提心」、第四個「嚴持諸戒」、第五「饒益有情」、第六「憶佛念佛」。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六個條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決定得生。
「《觀經》曰:讀誦大乘」。我們在《觀經》叁福上看到,第叁福就是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叁句是讀誦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觀經約論》」,這是《觀無量壽佛經》的注解,彭際清居士作的,說「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這說明爲什麼要讀誦大乘。不讀大乘你就不明了佛心,佛心是什麼?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經上講什麼?全是講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衆生,就是說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裏面自然有知識,知識裏頭沒有智慧,所以古時候的中國跟印度人重視智慧。讀書旨在開悟,宗旨是要幫助你開悟,記誦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淨心重要,開智慧重要。能夠明佛心你就契佛智,這個地方的佛是阿彌陀佛。「不契佛智」,縱然生到極樂世界,「不得見佛」,你見不到佛。爲什麼?有障礙,這個障礙是疑惑,疑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
「今經首雲」,這品經一開頭,『聞此經典,受持讀誦』,這個經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在現代,總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這九種當中有五種是原譯本,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有五種。五種本子如果我們對照起來看,會發現裏面差別很大。差別大,就可以肯定傳到中國來的原本不是一種本子,它不同的本子。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一生,一部經只講一次,沒有重複的。那《無量壽經》的梵本,傳到中國來是不相同的本子,都是《無量壽經》,就說明佛這個法門是多次宣講,不止一次。根…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