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叁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說,這做不到怎麼樣?

  【要當作善。】

  哪些是善?

  【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

  這就是十善業道,佛慈悲,特別爲這十善說了一部經,叫《十善業道經》。我們看注解,上面「第二類正因,其中共有叁句」,這個叁句這是第一句,「修行十善」,第二「晝夜念佛」,第叁「志心歸依,頂禮供養」。這第二類往生的正因。我們知道,第一類通常講上輩往生,第二類是中輩,第叁類是下輩。下輩都是造作惡業的,十惡五逆,造這些重罪的,毀謗佛法。前面是不容易,但是這個我們容易做到,這個不難。真正覺悟,下定決心,十善我們都記得,身叁、口四、意叁。佛在這部經裏面,在第八品,教導我們善護叁業,叁業裏頭把口業擺在第一,這個不多見。叁業的順序,佛常講的身口意,這裏講的,你看前面叁個,身,下面四個是口業,最後叁個意業,這樣排列的順序很多。但是第八品裏頭,我們這經上排的順序,第一個是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然後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是這麼說法的。這個說法讓我們體會到,口業是最容易犯的,把這個放在第一。這用意很深,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要特別謹慎,真正修淨土,斷惡修善,從口業上下功夫。

  這一段,「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這本書上所說的,「十善即是止惡」。戒律有止持、有作持,比丘戒一般是止持,菩薩戒是作持。止持是基本的功夫,我們一般所謂的紮根教育。世出世間善法都從叁善根生的,叁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癡,所以十善的根就是這叁樣。真正不貪不瞋不癡,前面身口的善自然就成就。口最容易犯,所以把它擺在前面。前面一句這是總說,「止前之惡,則不惱于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你看這十善。止,我們沒有學佛之前,所造的是十惡,現在學佛,我們開始要持戒。十善業道是戒律的根本,是戒律的基礎,先修十善,然後才能發心持戒。因爲斷惡就不會讓別人生煩惱,令他生煩惱不是好事情。菩薩不爾,大經上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對!我們要學菩薩,特別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那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阿彌陀佛圓滿的清淨平等覺,圓滿的大慈大悲,真是修行人的好樣子。我們要以阿彌陀佛爲標准,阿彌陀佛爲我們的榜樣。行今之善,現在我們真修十善,十善是利樂一切,讓一切衆生都歡喜,一切衆生跟我們在一起都感覺得安樂,這就好了。

  《法界次第》裏面,這個十善業略說,說得非常扼要,我們好記。第一個,「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過去不知道,有意無意做殺生的這種行爲,有意仇恨深,無意的,仇恨還是不能避免。我們在安世高傳記裏頭,這一位大德在中國翻譯佛經的曆史上赫赫有名,早期的翻譯裏頭是最好的一個人,安世高。他是外國人,漢朝時候叫安息,唐朝時候叫波斯,現在叫伊朗,都是說的這個地區。安不是他的姓,安是他的國家,就是安息,就現在伊朗。他父親是國王,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大概做了不到一年,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國特別有緣分,被中國人請到中國來,在中國翻譯經典、講解佛法。最早期的,他用的方法是意譯,不是直譯,所以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跟後面鸠摩羅什大師一樣,羅什大師所翻的東西也是非常受中國人喜愛的。

  我們看到他的傳記,他在中國還過兩次命債,都是被人誤殺。原因他知道,過去生中他誤殺了兩個人,雖然修行證果,已經有他心通,還要受這個果報。他自己知道被什麼人誤殺的,他告訴同伴,不要去追究,這是業因果報。誤殺的,也被別人誤殺,別人殺他不是有意的,他過去殺人不是有意的。這種示現就是告訴我們,因果報應絲毫都不能避免。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所遭遇的一切統統是因果,明白的人歡喜,受了果報之後很歡喜,帳了了、結掉了,歡喜。不知道的生怨恨,生怨恨的麻煩在,怨恨輕,來生還有果報,報得輕;怨恨很重,來生還有很重的果報,麻煩大了。欠債要還錢,殺生要償命,我說殺生不是說殺人,蚊蟲螞蟻也是一條命,也是一個人造作不善業墮畜生道,變成這種身,這罪都很重。這種小動物叫萬死萬生,它死了,死了之後它還變這個,壽命很短,這些什麼?全是殺生的果報。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再不會去吃衆生肉,再不敢殺生了。

  唐太宗的光盤很多同修看過,好皇帝,爲什麼墮地獄?他自己說出來,殺人太多。爲什麼?爲了奪取政權。你看他裏面所說的話,最後就講到這些,他說奪取政權不一定要用武力,可以不要殺人。傳統文化可以得政權,大乘佛法也可以得政權,我爲什麼要殺人?他忏悔。大乘佛法裏,確實就是這部《無量壽經》裏頭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理論、智慧、方法都有,都可以用。得政權最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得人心,得民心,人心擁護你,你就成功,人心反對你,你就失敗了。真的,不需要用武力,可以不殺生。

  我們看到在中國有例子,古聖先王堯舜禹湯都沒有用武力,用什麼?用教化,用倫理道德。做出來,讓人民看到這個人是好人,我們都跟他學,都聽他話。商王以七十裏這麼一個小國家做出了典範,讓天下人都服,七十裏而王天下。周文王政治辦得好,也是個小國家,不過是一百裏。古時候一百裏,大概是現在五十公裏,這麼個小鎮,爲天下共主。八百多個諸侯國,他也是諸侯國之一,爲什麼人家聽命他、服從他,遇到困難都向他請教,他爲天下共主?以倫理道德,用教育爲手段,不是用武力。現在的政治,西方用選舉的製度,好不好?不是完全好,因爲選舉裏頭帶著有欺騙的手段在裏頭。這裏面雖然沒有殺業,有盜業在裏頭,都造了不善業。真正善業是倫理道德、是聖賢教誨。斷惡,你看止,止就是斷,以前殺生,包括吃肉都是惡行,這個停止了。「當行放生之善」,這是積極的,前面是消極的。消極的十善是止,積極的十善,是要反過來行放生之善。不敢殺害衆生,要救護一切衆生,永遠不再吃衆生肉,積極的放生,救護衆生。

  第二,「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盜多半指財物。戒律裏面講得很細,雖然不偷盜這些財物,這個行爲沒有了,如果還有這個念頭,或者用其他的手段,這個手段表面上講光明堂皇,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是占便宜,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是盜心。對這些人、對一些小動物,你討厭他,那是殺的心,那個心沒斷。你還討厭他,你還恨他,恨不得把他殺掉,又不敢殺。你行是沒有,心有,在大乘戒裏面講,你破戒了。小乘戒跟大乘戒不一樣,小乘戒論事不論心,你心裏頭怨恨想殺他,你並沒有殺他,不犯戒。大乘不可以,大乘只要念頭動了,就算是殺生,你就破戒了。大乘論心不論事,所以大乘戒不好守,小乘戒容易守,只要事上不犯,就沒事。大乘起心動念,菩薩,比聲聞緣覺高,所以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反過來,「當行布施之善」,你看,不但不殺生,而且還行布施。這十善與沙彌十戒大同小異,沙彌十戒裏頭講得非常細,非常微細。真正要想學的人,沙彌十戒應該要學,才真正讓自己成爲一個善心善行的人。人有善心善行,那個福報真大,智慧增長,所謂福慧雙修,都在自己肯幹。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叁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