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文錢你替我回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不給我回向,叫你徒弟給我回向?老和尚說:你以前貧困的時候,那兩文錢你真誠心,我不給你回向對不起你;現在這一千兩黃金對你算不了什麼,你的心沒有從前那麼虔誠,沒有以前那麼恭敬,所以我徒弟給你回向就可以了。這說明什麼?窮人能修大福報,富貴人修的比不上窮人,全在真誠恭敬。換句話說,這女孩子在年輕貧困的時候,她無得虧失,她是圓滿的。做了王妃之後,再到叁寶裏面來供養,她有虧失。爲什麼?她傲慢了,恭敬心跟從前比不如,這就是虧失,是減損。
「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這一段經文,經文不長,只有四句,「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這是我們一個普通的人,一直趨向極樂一佛乘,你決定得生。下面這一段「忙中念佛」。請看經文: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經上講的這個方法非常之妙,我們看注解。「此下」,就是這段經文,說明「忙裏偷閑,精進念佛」,著重在這一句,精進念佛。這兩天到香港來訪問的王居士,大家見到了,從北方來的,這個王居士就是精進念佛。今天吃飯,我才聽跟他一道的人來告訴我,王居士每天睡眠兩個小時,精神飽滿,帶領大家精進念佛。所以感應、效果都不可思議。昨天他帶來的一本小冊子,《學佛的報告》,就是他那個小佛堂叁十多位同學每個人修學的報告。我昨天晚上翻了一下,很受感動,爲什麼?真幹!這不是一、二個人,劉素雲居士真幹是一個人,他這個真幹是幾十個人,這太難得了。他們很低態,你看八年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絕不宣揚。小念佛堂門口沒有招牌,外面開了個素食店,裏面是個小佛堂,沒招牌。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心裏很歡喜,想到什麼?佛法有救了,災難可以化解。有這樣修持的人,諸佛菩薩、龍天善神保佑,他們道場所在之處,不會有災難,有真幹的人!前幾天,遼甯那邊的同學來,那邊也有幾個也是真幹,我們不知道。到處都有真念佛人,好事情!這裏給我們提供方法,怎樣精進念佛,這非常好。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這句經文很重要。常常想,要認真去想、去計畫,怎麼樣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才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這就是「深思熟計,欲脫生死」。我們要常常有這個心,這個王居士他們有,這個念頭非常強。怎樣消業障,怎樣了生死,怎樣念佛往生,怎樣幫助自己過去、現前一切冤親債主?他們發現了,所有這些人身上有病痛,全是冤親債主附身,他附在哪裏,你哪個地方就不舒服。有沒有方法?有,真誠念佛,求佛菩薩超度他們,帶他們往生。這些冤親債主個個都歡喜,往生的時候,他身體一身輕松,什麼毛病都沒有了,念佛更精進、更認真。
『願欲往生』,真願意去,「舍穢求淨」,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把這裏放下、舍掉,求生淨土。「以一切功德,回向往生」,沒有這種心,沒有這個念頭,那怎麼行?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必爲現前身心著想,一切爲往生著想,幫助這些冤親債主統統往生,他不障礙我們了。我們不是真的,他障礙你,爲什麼?他瞧不起你。你不是搞真的,你雖然念佛,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他就來作弄你、就來叫你受苦。真想往生,他佩服你,他附在你身體是想藉你的身體來修行,他要求往生。世間事都要用真誠,何況出世間的大事,淨宗法門是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沒有真誠心那怎麼行?
真誠心,「晝夜常念,阿彌陀佛清淨國土」,這是「憶佛念佛往生正行」。什麼方式?「相續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我們平常忙,一年能不能找個休假,有十天休假,好好念十天佛;有一個月休假,可以念半個月佛。找這種時期,找假期,相續十日十夜。「一日一夜,乃多善根,所需之功行」,善根福德很厚的,一天一夜。這個我過去曾經提倡過,怎麼修法?一個月,一個月找一天,工作的時候我請一天假,一日一夜念佛,精進念佛。人家打佛七,打佛一,一天,或者是二天、叁天都可以。不超過叁天,這個假好請。一個月一次,或者兩個月一次,乃至叁個月一次,都可以。「但隨其善根于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斷絕,命終皆得往生。」爲什麼?這是精進念佛,日夜不斷,就像宋朝瑩珂法師一樣。
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我們把身命交給阿彌陀佛,托付給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往生?完全阿彌陀佛做主,好!自己不操心。阿彌陀佛要留我們,我們就多留幾年幾時,也不礙事。留你,留你幹什麼?留你表法,多度幾個人,是這個意思,不是別的。他本來就可以去了,你看,劉素雲告訴我,她隨時都能往生,爲什麼不走?佛不來接引她。爲什麼不來接引她?她是有資格接引了,沒問題了,留她做樣子,做念佛人的好榜樣。你說今天來的王居士,他能不能立刻往生?能,我相信能,一點問題都沒有。爲什麼現在不能往生?他影響的人很多,多少人看到他的榜樣都跟他學。這個等于乘願再來,他不爲自己,完全是爲衆生,幫助念佛人,給念佛人增長信心。你跟他在一起念佛,你不會有雜念,好!在他那個道場,感應特別多。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妙果」。
【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念老注解裏頭說,「故雲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此第叁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遜于前之二類」。忙裏偷閑,真心念佛,功德回向,統統能往生,臨命終時佛會來接引。但是臨終那個心不能改,不能改變,就是永遠是求生淨土,這個願望念念不間斷。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來求生淨土的,無論幹什麼事情不妨礙,我這個主要的念頭不改變。工作繁忙,都當作還債想,我跟這些衆生有緣,他們成就我,我今天要成就他、要幫助他,我一心念佛,我往生,度這些人。這些都是有緣人,他們看到你念佛往生,統統都念佛了。像那王居士,大家看到他念佛往生,看到他念佛感應那麼多,就全都跟他念佛。所以我的想法,他的道場一定要擴大,將來人一定很多,不止幾十個人,可能有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他決定要建一個大道場。
底下這一段,「庚二」這一段,「住大乘者往生妙果」。前面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正因。底下一段,這是住大乘者,不是專修淨土法門,修其他大乘法門,把修學的功德回向,也能往生。請看經文:
【行菩薩道。】
這就是大乘。
【諸往生者。】
『諸』是多,那些往生的人。
【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叁十二相。皆當作佛。欲于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他念佛求生淨土的大願,一定會滿願。我們看這段注解,『行菩薩道』。「表諸往生者,皆是大乘」,只有大乘才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宗是大乘,我們這些年來都守住行門五科,第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叁福,這是根,根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將這一句落實在傳統文化叁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接著修十善業。第一福能做到了,提升則是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們要求把《沙彌律儀》做到,在家出家都可以學,這是小乘。小乘有基礎,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這邊前面講到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大乘我們只讀這部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戒定慧統統具足,叁寶、叁學、叁慧都在其中。雖然經文不長,義理非常豐富,所以彭際清居士稱它爲中本《華嚴》,很有道理。遵守這個指導原則,我們認真修學叁學、六和。六和敬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條件,不能不做到。與一切衆生和睦相處,這才是大乘。把偏見、偏好統統要放下,用清淨心、平等心待人接物,學菩薩六波羅蜜,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行門,行菩薩道。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雖千差,其果一味」,那就是終極的目標,都是將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大乘行人壽終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第十八願,五逆十惡,即使毀謗大乘,善導大師解釋得好,造極重罪業的人,佛不是不攝受。爲什麼要這麼講法?就是這種罪太重了,希望大家不要造這個惡業,用意在此地,不是不攝受。攝受的條件是什麼?造作惡業的衆生,他能夠認錯,他能夠忏悔,後不再造。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議,真心忏悔跟佛就起感應。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在哪裏?品位完全是在他忏悔的那個心,他那個心要是萬分真誠,他就上上品往生,那不得了!所以,我們對于造惡的人不能輕視他,說不定他臨終一忏悔,到極樂世界品位比我高,我還不如他。這是很有可能,所以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明白了,修真誠心多重要!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不要怕人欺騙我,無所謂。我願意吃虧,我願意上當,我一定要用真誠心,我不再用虛妄心。老師早年教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至誠兩個字我一定要做到。放下妄想,心就至誠。知道如《大般若經》所說,年輕的時候,早年我讀《大般若經》,讀完之後,我總結一句話,《大般若經》講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大乘甚深佛法,一般佛不說,沒人懂。但是全是事實真相,我們也是學了幾十年才接受。接受怎麼?接受就是真放下。如果沒有放下,章嘉大師說你沒接受,你還沒懂。他的看破、放下標准是你是不是真看破了?放下才是真看破,沒放下,你沒有真看破,以這個爲標准。是不是真放下?心裏頭是不是還有牽挂、是不是還有憂慮?這個東西在臨終時候最後的一念,關系就太大了。如果還有留戀,這個緣就錯過了。佛來接你,他就回去了,因爲你還有東…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