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七集▪P4

  ..續本文上一頁西沒放下。

  得佛威神加持,「皆得阿惟越致」,這一句是阿彌陀佛對一切往生人布施平等法,皆得阿惟越致,平等法。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禅宗常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是阿惟越致。圓教初住以上,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都是圓證叁不退。「並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種大丈夫相。不但身色如佛,且皆當作佛也」。他們決定會成佛,因爲在實報土裏面,一生決定證得圓滿。實報土裏頭都是明心見性,我們曉得無明斷了,無明的習氣沒斷。所說的四十一品,四十一個等級,那是帶著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習氣帶得厚的,品位就下,帶得薄的,就提升了,是這麼個事情。所以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真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真有,四十一個階級平等的,你根本看不出來,無論是智慧神通道力統統都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他們個個都有能力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裏面的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衆生有求,他馬上就來應,統統有這個能力,所以它是平等的。但平等當中,帶的習氣厚薄確實又不相同,這也是甚深微妙法,我們現在給它搞清楚了。

  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跟見思煩惱的習氣變現這個國土,穢土。實報莊嚴土就是無明習氣所現的淨土,他那個習氣沒有任何障礙,只障礙你回歸常寂光。因爲回歸常寂光,一絲毫習氣都不能帶,習氣完全斷盡了,就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叫妙覺如來,不是等覺,提升了,那是圓滿的佛果。這個只有在極樂世界我們才能做到,不是在極樂世界,我們要修成這個境界真的要無量劫,真難,難行道。淨土是易行道,一生可以成就。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死心塌地皈依淨宗、皈依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而且真有把握,決定不會落空,確確實實如善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

  底下再說,「諸往生者,願于何方作佛,莫不隨其心願而得成就」。這是不是,這些菩薩還有願嗎?有願就有念頭,還想到哪個世界去作佛去嗎?那他就變成凡夫了,他怎麼會有念頭?所以這個願不是他的願,是什麼人的願?衆生的願,衆生的願是感,他來應。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知道,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不是法身菩薩,他是叁乘菩薩,別教。別教叁乘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別教叁乘。別教初地菩薩等于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才真正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明心見性。這些事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迷惑。

  所以衆生有感,衆生希望佛來幫助他,他就示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示現在印度,印度人緣成熟了,希望有佛出現來度他們。釋迦佛在哪裏?在常寂光裏頭,他不是法身菩薩,他是妙覺如來,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亦如是,阿彌陀佛早就成佛了,他在哪裏?他在常寂光裏頭。極樂世界是示現的,阿彌陀佛這個報身也是示現,這是一定要清楚,衆生有感他有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應非常特殊,一切諸佛刹土的應都沒有離開阿賴耶,心現識變,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麼一個世界,它跟阿賴耶關系脫離了。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連凡聖同居土,裏面所有一切的景觀不衰不變,這就是屬于法性。不衰不變只有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刹土,實報土都是不衰不變,跟極樂世界一樣,但是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有衰有變。方便有余土是四聖法界,我們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是方便有余土,聲聞、緣覺、菩薩、佛。凡聖同居土有衰有變,是六道。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只有兩道,人天兩道,沒有叁惡道,沒有修羅道,只有人天。人天也是有衰有變,但是人天不衰不變,跟實報土完全相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之處,十方諸佛刹土沒有法子跟它比。

  所以一往生,蓮花化生,在蓮花裏面就産生變化,就換身體,這個一合相的身體轉變成法性身,不一樣了。極樂世界的凡聖土也不是阿賴耶的境界相,不是阿賴耶的相分,也轉變成法性土,是從自性裏流出來,裏頭沒有阿賴耶,就是它不會變。身是法性身,土是法性土。身是法性身,就是不是阿賴耶的見分,土是法性土,不是阿賴耶的相分。圓滿轉阿賴耶成四智,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轉末那爲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就在蓮花裏頭自然轉掉了。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沒有佛威神加持,我們轉識成智多難,可以說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講看破放下,那是放下最粗的,浮在表面上最粗的這個煩惱,只能放下這些,但是它就相應。所以修淨土的人,不能不念念對阿彌陀佛感恩,這是無與倫比的大恩大德,不能不知道。

  所以願于何方作佛、作菩薩,總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所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全是恒順衆生,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故雲從心所願」,這個心是衆生心。「至于成佛之期,則隨行人之精進早晚而異」,完全是隨順衆生。「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別也。平等有差別,成佛有早晚也」,這在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成佛有早晚。但是,既然是法身菩薩,雖沒有成佛,也有成佛的作用,就是都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現身說法,度化衆生,他統統有這個能力。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有這個能力,爲什麼?他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有這個能力。這是說到平等裏頭有差別,差別裏頭有平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從這個地方接著讀。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六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