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地與命運

  心地與命運

  釋昌臻

   什麼叫心地?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種善惡的種子,生長善惡的苗子,最後結成善惡的果實。《華嚴經》偈語:“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解釋“心”字是:“叁點如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聖也由他。”說明“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正如種地一樣,種什麼得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結福果,種惡因結苦果。

  什麼叫命運?命運指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富貴貧賤等現象,就是業因果報的體現。本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由業報所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報身”或:“業報身。”一個人的相貌氣質,貴賤、窮富、壽夭等屬于“正報”及正受的果報體。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環境、親屬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屬于“依報”,及依止的報土。正報有福,依報自然豐富圓滿;正報無福,依報必定貧困惡劣。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種的“業因”現世結的“果報”。正如《涅槃經·矯陳品》所說:“惡報之報,如影隨行;叁世因果,循環不失。”可知一個人的命運,並非由天神掌握,也不由別人操縱,完全是自種因自受果。佛法從根本上揭示“命”和“相”的由來與原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因爲這是舍本逐末,徒勞無益的。“命”和“相” 算不算都是一樣;但佛教又不同于宿命論,認爲因果律是活潑潑的,不是什麼“鐵板數”。所以,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業因)。”我們在受果報的同時,又不斷在種業因,只要改變“業因”就可以轉變“果報”;而轉變的關鍵又在于“心地”。所謂“業由心造”、“業由心轉”;“相隨心轉”“命自己立”的道理。正是“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心法念處經》)古德偈語說:“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儒家也認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和“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而教人“自求多福”。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說得好:“人與器皿不同,如筆只能是筆,劍不能變琴。所以它們存在和毀滅時間的長短,是有一定的。人便不一樣,因爲有的人,昨天還是盜跖,今天可成爲大舜;他的吉凶禍福,也便隨著改變。很難說得定。”宋代隱士陳抟(希夷)的《心相篇》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結尾說:“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之,禍轉爲福。”這些都說明;善業惡業,唯心所造;福報禍報,惟人自召。歸根到底說明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流傳的一首《心地與命運之歌》;

   心好命又好 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 福變爲禍兆 [i]

  心好命不好 禍轉爲福報 [ii]

  心命俱不好 遭殃且貧夭 [iii]

  心可挽乎命 最要存仁道 [iv]

  命實造于心 吉凶惟人召 [v]

  信命不修心 陰陽恐虛矯 [vi]

  修心一聽命 天地自相保 [vii]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對于此詩,深爲贊賞,嘗書寫贈人,並說:“此詩于心命二義,發揮周到。果能依之行,則命自我作,福自我求,造化之權不歸于天地鬼神矣。”當代高僧星雲大師,也高度評價此詩,勸人依此修心,忏悔罪障,不造惡業,廣種善緣,培植福德。那麼我們的命運必定是光明平坦的。此詩前八句,把心地與命運的關系,概括爲四種不同的情況。後八句,揭示“命由心造”“境隨心轉”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道理,最後指出對待這個問題的兩種態度,兩種結果。下面分別就心地與命運的四種不同情況,加以說明,並引據事例爲證。

  一、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這類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都比較深厚,今生善緣成熟,享受大富大貴。但是,他們深信因果,崇尚道德,廉潔奉公,摒拒驕奢淫逸的腐敗生活,同時樂善好施,救濟貧窮,廣種善因。不僅一生富貴到老,而且子孫昌達,家族興盛,經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衰敗。這種事例曆史所載很多,下面舉叁例爲證:

  1,宋代著名政治家範仲淹,江蘇蘇州人,少年家貧,寄居寺廟讀書。一次種地,挖出一罐金銀,仍把它埋下,到後來顯貴時,才告知寺僧挖出來培修寺廟。他在蘇州設置“範氏義莊,”舉辦各種社會福利事業,救助貧窮的族人,多達叁百家。蘇州有座南園,據堪輿家說,如果用它作住宅,子孫必定顯貴。那時他正任丞相,人們勸他買作住宅。他說,一家出人才,不如一縣出人才。于是他買下來辦了“蘇州書院,”果然培養了一批人才。而他的子孫同樣人才輩出,兒子範純仁又作宰相,子孫後代經曆千年並未衰敗。前幾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刊載:範氏家族約百余人(寓居世界各地的),在臺北市集會,隆重紀念範文正公一千歲誕辰。 1999年在北京舉行範文正公思想、事迹研討會,有各界人士百余人及範氏後代知名人士參加。對範仲淹爲政清廉,治家勤儉,先憂後樂,普施廣濟的思想、事迹加以肯定贊揚。爲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和現實的重要意義。

  2,清代著名政治人物曾國藩,湖南湘鄉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管轄四省,統率大軍,享大富大貴。但他一生廉潔、勤儉、子孫昌盛。他教長子曾紀澤的信中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尚年幼,且不可貪愛奢華,不可習慣懶惰。不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守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曾紀澤在他的嚴格教育下,卓然有成。後出任駐英、德、法等國公使,是中國近代出色的外交官。其弟曾國荃曆任顯官,國藩常教以居安思危、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國荃生日他贈詩一首。詩曰:“左列鍾銘右謗書,世間到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意爲禍與福常常互爲倚伏,位高必危;應視富貴如浮雲,方能明哲保身。在其言傳身教下,子孫後代均能秉承家教,直到今天曾氏子孫在科學界教育界出了不少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如五十年代曾任國家高教部副部長的曾昭倫教授,即是他的第五代孫。

  3,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福建閩侯人,是清朝傑出的愛國大臣,官至兩江總督、欽差大臣。他青年時期即虔誠信佛,公務縱忙,早晚課誦不辍。至今留下《林文忠公行輿日課》是他親筆用蠅頭小楷書寫的,其中有《彌陀經》等幾種經咒,以備出巡時在轎內念誦。八十年代,林公的後裔提供此項真迹,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影印發行。林公生前嘗撰寫一聯作座右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又聯雲:“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當年他能不顧威脅利誘,不怕罷官判罪,毅然銷毀鴉片,抵製英帝侵略,正是他光明磊落的胸懷和大無畏精神的表現。罷官後,被流放新疆,在流放期間,仍把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規劃新疆的水利建設。當年提出了在新疆解決沙漠中的水利工程問題,帶領新疆人民修建了坎兒井,(坎兒井即深挖井,再以地下水道連接井水,以避免烈日曝曬和沙層滲透。)在沙漠中形成了灌溉網,解決了沙漠中缺水的嚴重問題,至今仍惠澤著沙漠中的綠洲。人們爲了紀念他,將坎兒井稱爲“林公井”。他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精神(無我),辦入世事業(利他)。”在英國倫敦蠟像館中,巍然屹立著林則徐的蠟像。說明了曆史自有公論。而林公的後裔,子孫繁衍,人才輩出,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還有叁百余人。(見1997年6月18日《揚子晚報》。)較知名的如曾任原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的林翔,曾任中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的淩青,(原名林墨卿,爲林公第五代孫,叁十年代參加革命時更名),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他寫一首慶祝回歸,緬懷高祖的七絕:“粵海銷煙揚我威,但悲港島易英徽;國恥家仇今日雪,只緣華夏已騰飛。”(見1997年7月11日

  《四川政協報》)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謂:“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知識、志節、忠義,爲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淨業,不稍間斷。以學佛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鹹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見《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第六頁)

  二、命好心不好,福變爲禍兆。這類人,過去生中種植善根福德,今生享受富貴榮華。當其享受富貴時,便貪戀五欲,縱情享受,窮奢極欲;同時仗恃權勢,損人利己,造種種惡業。所以富貴愈大,惡業愈重。一旦福報耗盡,惡業現前,不僅身敗名裂,甚至殃及子孫。老子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說明禍與福本來是互爲倚伏,也可以互相轉化的。而轉變的關鍵在于一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命運雖然很好,如果心地太壞,那麼美滿的福報,終將變爲悲慘的遭遇。古往今來,這類事例很多。下面引述一例爲證:《曆史感應統紀》載,唐代李林甫,官至宰相。其人有才辯,能書畫。可惜心術奸險,嫉妒賢能,凡是才望功業在他之上的,就起忌恨之心,表面美言奉承,暗中設計陷害。他建一間密室,結構曲折幽深,命名“堰月堂”,常在裏面苦心策劃,構思許多使人家破身亡的毒計。所以,曆史上評價他是“口蜜腹劍”的人物。其結果是害人終害己,後來七竅流血而死,死後被人開棺戮屍,家産充公,子女發配爲奴仆、官妓。當李林甫未顯達時,有相士說他有十年太平宰相的洪福。後來不久事敗,去責怪相士所說不驗。相士笑謂:“相公確有十年太平宰相的福報,應該責怪自己不知珍惜,折損太甚罷了!公任宰相時,廣搜珍寶,縱情聲色,一羹千命…

《心地與命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