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0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擔心。世尊出世到現在,依中國曆史上記載叁千年了。叁千年在這個地球上的教化,真正成就的,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也只是叁千人左右,在中國。在外國可能更少,沒中國這麼多。念佛往生的人多,我們概略的估計,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年,這二千年念佛往生的,我們概略估計應該有十萬人。十萬人在整個人口裏面講,少數不是多數。所以波旬菩薩應該發慈悲心,應該要幫助正法常住世間。我們每天要向他祈求,他也有佛性,他本來也是佛,只是情執太重了,希望他網開一面。我們以真誠心、誠意來祈求,我們相信也有感動。

  底下說,「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無量壽經》裏面就是講常寂光中,自性能生萬法。「至于極樂,亦複如是」,極樂世界,「乃由于彌陀大願之所成」,底下一句很重要,「衆生淨心之所具」。衆生淨心之所具這是因,彌陀大願之所成這是緣,因緣具足,在極樂世界看到了。「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用四個字來形容它,莊嚴、清淨、光明、華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是贊歎到極處了!「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這就是光色自然流出,轉變最勝。

  下面一句,『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這是指極樂世界。「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這句話就是,障礙性德這些煩惱業障統統消除幹淨了,無明垢盡。無明垢盡,塵沙、見思當然沒有了,所以「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並出」。在極樂世界你全都看到,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如此的美妙、微妙,跟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這個世間,我們六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粗重,還帶著嚴重的染汙。因此,這些負面的影響讓我們不生智慧,生煩惱,造業障,出不了六道輪回。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到的是自性本具的萬德,不是阿賴耶所變現的這些染淨、善惡、因果。極樂世界你所見到的是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所以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經文上說「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嚴是莊嚴,麗是華麗。「又雲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這都是本經的經文。「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善好,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下面這兩句,『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兩句話《金剛經》裏頭有,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用這兩句話來作觀。這個觀是什麼?叫看破,看破了你就能放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修學無論是世法、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傲慢,就是自以爲是,總覺得我比別人高,別人不如我。這個觀念錯了,這個觀念障礙你,你這一生不能成就。我們要常常想到《論語》上夫子一句話,孔子舉了個例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孔子那個時代,當時過去最偉大的聖哲,在孔子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最尊敬的就是周公,他一生非常希望學周公,可是沒人用他。周遊列國十幾年,見了很多諸侯王,都不用他。到六十八歲回國教學,七十叁歲過世,他教學只有五年,有學生叁千人,叁千學生成就的,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論語》上的記載,夫子自己說的,他十五歲有志于學,叁十而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也是叁十歲開悟。世尊開悟之後,一生從事于教學事業,七十九歲過世,所以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一生教學分四個階段,就像現在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最初幫助大家啓蒙紮根,講阿含十二年,好比小學。十二年之後辦中學八年,就是方等,前面通阿含,後面通大乘。八年之後講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學,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要講的,講真的。你看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才講《般若經》。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般若經》上的,這個是法泛指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統是平等的,爲什麼?全都是心現識變。十法界裏頭加個識變,心現識變,在實報土裏面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實報土也有很多人說它,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修學的處所。我們要用這兩句話做觀照的功夫,這兩句話得力了,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逐漸會現前。清淨平等是真心,能用清淨平等心,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兩句話是事實真相,真正明白了是清淨平等,沒有絲毫傲慢,也沒有一點點的自卑。大家平等,上面跟諸佛如來平等,下面跟無間地獄平等,跟樹木花草平等,跟蚊蟲螞蟻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跟一切鬼神也平等,都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下面文說,「故名無上下」,因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上下就是平等。

  「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自性沒有邊際。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兩句話也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能說出這兩句話的人,不是妙覺如來,也決定是等覺菩薩。爲什麼?這兩句話在大乘經教裏頭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七地菩薩還沒有。古德說這兩句話的時候,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中國這些聖賢,我們的祖宗,我們相信有不少是佛菩薩到中國來應化的。中國人尊重聖賢,他就以聖賢身而來教化,像觀世音《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聖賢身得度就現聖賢身而爲說法,那講得通。我也曾經將這個想法向李老師報告,向他老人家請教。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老師說得很妙,實際上肯定了,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暴露身分。這是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今天科學確實向這兩個方向發展,都沒有能達到究竟。說得究竟、說得清楚,還是大乘經上比科學家講得透徹。我們等待科學再向上提升,可能完全證實經典上所說的是正確的。「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

  下面念老的話,念老給我們解釋《會疏》裏頭這一段的意思,「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首句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是所證的理體。「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這幾句話都是念老的話。所謂佛智就是洞達,這兩個字徹底明了,明了從根本智,從根本流出自然相的智慧。智慧從自性流出,萬法也從自性流出,包括現相跟作用,無一不是自性所流,這個地方所說的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所以面面都明白、面面都清楚了,才知道體用是一不是二,性在相中,相在性中,就像前面舉的例子,水中鹽味,色裏膠清。這個例子舉得好,決定是有,但是我們看不見。你能看見就是自性智慧現前了。在相上見到性,在性上也洞達相,這就是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裏面自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受用!理是自性,智是智慧,理智無二,能所雙泯,二邊都放下了,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絕待圓融,言思莫及,自己清清楚楚,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也不能夠想象。思是思想,爲什麼?思想動了念頭,言語一定有分別執著,這是言語、思想達不到的地方,真實智慧。

  「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經是《金剛經》,是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平等的。這一切法裏包括佛,沒有一樣不包括,包括一切有情衆生,一切有情衆生跟佛平等,還有一切無情衆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一般稱爲無情衆生,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無有高下。懂得無高下,我們在一切法門裏頭可以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程度,學起來不難,適合現前生活環境,沒有什麼障礙,你決定能成功。如果選擇這個法門,你的修學有困難、有障礙,你這一生也不容易成就。我們自己不會選,釋迦牟尼佛慈悲,他提出讓我們自己做參考。提出的是彌陀淨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提出來給我們做參考,在《大集經》上說的。這個法門修學可以不斷煩惱,可以不消除業障,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專念,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自然斷了,業障自然消了,這是無比的殊勝,值得我們深深去思惟。

  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門,爲什麼?哪一個法門自己去修學,十幾年、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沒把握!回過頭來修淨土,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這個法門只要一口氣還沒斷,臨命終時遇到了,真正回心轉意,我真信了,我真願往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說起來,我們才真有把握。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這個地方要有十足的信心,對佛菩薩的教誨沒有一絲毫的疑惑,這才能保證你成就。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就是淨宗法門,就是這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有幾百種,也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關鍵你會不會。什麼叫會?一切放下,專門一門,那就叫會,用什麼方法都一樣。這個會與不會總在用心不同,我用的是真心,這就是會,裏面夾雜著懷疑、夾雜著妄想雜念,那就不會。

  下面又舉,這也是佛經上常說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是我們起心動念,佛是諸佛菩薩,衆生是自己。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跟佛相應,這就能成佛。心跟佛合起來,這個力量就大過衆生。如果我們的念頭跟衆生結合,把佛忘掉了,這個力量就大過佛。這叁種能量沒有差別,「皆顯平等之義」,平等就沒有上下。「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非常明顯的表現在外面。「故《會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你明白什麼?明白沒有高下的平等理體,「即是心也」。這個心,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這就是平等。大經上佛說「真心離念」,真心裏頭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有念頭就不是真心,有念頭就不平等。沒有念頭是平等的,因爲沒有念頭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萬法皆如,萬法平等。

  「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這個解釋都解釋得很好。「窮盡心源,故曰洞達」,用現在的話說,徹底明白了。徹底,大乘經教通常用六個字,這六個字是不是都搞清楚了,這叫洞達。六個字是講叁樁事情,第一個性相,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能生能現,現相是自性所生所現的,所生所現是相,能生能現的是體、是自性。從理事,一切事物是事相,事相從哪來?從理。理就是性德,這個理裏頭有阿賴耶,所以這個事千變萬化。第叁個是因果,因果通一切法,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念佛的因果,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念佛因果的道理是佛在《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這是因;「是心作佛」,這是果。你本來是佛,這是你有根本,現在又發心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如果你本來不是佛,你要想作佛,難了,太難了!你本來是佛,你作佛就不難,只要你肯做。現在我們懂得,怎麼做法?放下就是。

  所明即無上下的平等理體,即是心也。本來無一物,說得好!洞達,對于這樁事情洞然明白,識心達本,這就是禅宗裏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0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