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担心。世尊出世到现在,依中国历史上记载三千年了。三千年在这个地球上的教化,真正成就的,明心见性,大开圆解,也只是三千人左右,在中国。在外国可能更少,没中国这么多。念佛往生的人多,我们概略的估计,佛教传到中国二千年,这二千年念佛往生的,我们概略估计应该有十万人。十万人在整个人口里面讲,少数不是多数。所以波旬菩萨应该发慈悲心,应该要帮助正法常住世间。我们每天要向他祈求,他也有佛性,他本来也是佛,只是情执太重了,希望他网开一面。我们以真诚心、诚意来祈求,我们相信也有感动。
底下说,「万物者,一切物也。此万事万物,皆生于自然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是讲常寂光中,自性能生万法。「至于极乐,亦复如是」,极乐世界,「乃由于弥陀大愿之所成」,底下一句很重要,「众生净心之所具」。众生净心之所具这是因,弥陀大愿之所成这是缘,因缘具足,在极乐世界看到了。「故经中国中万物,严净光丽」,用四个字来形容它,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这是赞叹到极处了!「正是自然转变最胜之所显」,这就是光色自然流出,转变最胜。
下面一句,『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净,出者出现」,这是指极乐世界。「自心本具万德。无明垢尽」,这句话就是,障碍性德这些烦恼业障统统消除干净了,无明垢尽。无明垢尽,尘沙、见思当然没有了,所以「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妙相,齐头并出」。在极乐世界你全都看到,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如此的美妙、微妙,跟这个世间完全不一样。这个世间,我们六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粗重,还带着严重的染污。因此,这些负面的影响让我们不生智慧,生烦恼,造业障,出不了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六根所接触到的是自性本具的万德,不是阿赖耶所变现的这些染净、善恶、因果。极乐世界你所见到的是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妙相,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经文上说「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经云光色晃曜,尽极严丽」,严是庄严,丽是华丽。「又云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这都是本经的经文。「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实无能比者」,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善好,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下面这两句,『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会疏》曰:所证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两句话《金刚经》里头有,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用这两句话来作观。这个观是什么?叫看破,看破了你就能放下。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修学无论是世法、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傲慢,就是自以为是,总觉得我比别人高,别人不如我。这个观念错了,这个观念障碍你,你这一生不能成就。我们要常常想到《论语》上夫子一句话,孔子举了个例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孔子那个时代,当时过去最伟大的圣哲,在孔子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最尊敬的就是周公,他一生非常希望学周公,可是没人用他。周游列国十几年,见了很多诸侯王,都不用他。到六十八岁回国教学,七十三岁过世,他教学只有五年,有学生三千人,三千学生成就的,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论语》上的记载,夫子自己说的,他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也是三十岁开悟。世尊开悟之后,一生从事于教学事业,七十九岁过世,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生教学分四个阶段,就像现在办小学、办中学、办大学、办研究所。最初帮助大家启蒙扎根,讲阿含十二年,好比小学。十二年之后办中学八年,就是方等,前面通阿含,后面通大乘。八年之后讲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是释迦牟尼佛主要要讲的,讲真的。你看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础,才讲《般若经》。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般若经》上的,这个是法泛指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统是平等的,为什么?全都是心现识变。十法界里头加个识变,心现识变,在实报土里面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实报土也有很多人说它,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修学的处所。我们要用这两句话做观照的功夫,这两句话得力了,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逐渐会现前。清净平等是真心,能用清净平等心,往生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句话是事实真相,真正明白了是清净平等,没有丝毫傲慢,也没有一点点的自卑。大家平等,上面跟诸佛如来平等,下面跟无间地狱平等,跟树木花草平等,跟蚊虫蚂蚁也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跟一切鬼神也平等,都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下面文说,「故名无上下」,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上下就是平等。
「竖深横广,无有边际,故名无边际」,自性没有边际。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两句话也不是一般人能说得出来,能说出这两句话的人,不是妙觉如来,也决定是等觉菩萨。为什么?这两句话在大乘经教里头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七地菩萨还没有。古德说这两句话的时候,佛法还没到中国来。中国这些圣贤,我们的祖宗,我们相信有不少是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中国人尊重圣贤,他就以圣贤身而来教化,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圣贤身得度就现圣贤身而为说法,那讲得通。我也曾经将这个想法向李老师报告,向他老人家请教。老师告诉我,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老师说得很妙,实际上肯定了,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暴露身分。这是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今天科学确实向这两个方向发展,都没有能达到究竟。说得究竟、说得清楚,还是大乘经上比科学家讲得透彻。我们等待科学再向上提升,可能完全证实经典上所说的是正确的。「是则佛智所照也。着,明也。洞达,证入义也」。
下面念老的话,念老给我们解释《会疏》里头这一段的意思,「据疏意,首句是所证之理体,即如如也」。首句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是所证的理体。「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谓理体,即自然之根本。所谓佛智,乃洞达从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体用一如,理智无二,能所双泯,绝待圆融,言思莫及」。这几句话都是念老的话。所谓佛智就是洞达,这两个字彻底明了,明了从根本智,从根本流出自然相的智慧。智慧从自性流出,万法也从自性流出,包括现相跟作用,无一不是自性所流,这个地方所说的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所以面面都明白、面面都清楚了,才知道体用是一不是二,性在相中,相在性中,就像前面举的例子,水中盐味,色里胶清。这个例子举得好,决定是有,但是我们看不见。你能看见就是自性智慧现前了。在相上见到性,在性上也洞达相,这就是法身菩萨。这个境界里面自然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受用!理是自性,智是智慧,理智无二,能所双泯,二边都放下了,这就是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绝待圆融,言思莫及,自己清清楚楚,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也不能够想象。思是思想,为什么?思想动了念头,言语一定有分别执著,这是言语、思想达不到的地方,真实智慧。
「无上下者,指所证理体本来平等。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经是《金刚经》,是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是平等的。这一切法里包括佛,没有一样不包括,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跟佛平等,还有一切无情众生,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一般称为无情众生,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无有高下。懂得无高下,我们在一切法门里头可以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程度,学起来不难,适合现前生活环境,没有什么障碍,你决定能成功。如果选择这个法门,你的修学有困难、有障碍,你这一生也不容易成就。我们自己不会选,释迦牟尼佛慈悲,他提出让我们自己做参考。提出的是弥陀净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提出来给我们做参考,在《大集经》上说的。这个法门修学可以不断烦恼,可以不消除业障,只要真信切愿,一向专念,你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自然断了,业障自然消了,这是无比的殊胜,值得我们深深去思惟。
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到最后还是归到这一门,为什么?哪一个法门自己去修学,十几年、几十年功夫不得力,没把握!回过头来修净土,来得及来不及?来得及。这个法门只要一口气还没断,临命终时遇到了,真正回心转意,我真信了,我真愿往生,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决定得生。这说起来,我们才真有把握。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这个地方要有十足的信心,对佛菩萨的教诲没有一丝毫的疑惑,这才能保证你成就。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就是净宗法门,就是这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有几百种,也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关键你会不会。什么叫会?一切放下,专门一门,那就叫会,用什么方法都一样。这个会与不会总在用心不同,我用的是真心,这就是会,里面夹杂着怀疑、夹杂着妄想杂念,那就不会。
下面又举,这也是佛经上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我们起心动念,佛是诸佛菩萨,众生是自己。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要跟佛相应,这就能成佛。心跟佛合起来,这个力量就大过众生。如果我们的念头跟众生结合,把佛忘掉了,这个力量就大过佛。这三种能量没有差别,「皆显平等之义」,平等就没有上下。「著者,显著、昭著,即显露之义」,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外面。「故《会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盖此即明心见性之明」。你明白什么?明白没有高下的平等理体,「即是心也」。这个心,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这就是平等。大经上佛说「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头;换句话说,有念头就不是真心,有念头就不平等。没有念头是平等的,因为没有念头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万法皆如,万法平等。
「洞达者,洞者,洞然明白也;达者,识心达本也」。这个解释都解释得很好。「穷尽心源,故曰洞达」,用现在的话说,彻底明白了。彻底,大乘经教通常用六个字,这六个字是不是都搞清楚了,这叫洞达。六个字是讲三桩事情,第一个性相,自性是一切法的本体,能生能现,现相是自性所生所现的,所生所现是相,能生能现的是体、是自性。从理事,一切事物是事相,事相从哪来?从理。理就是性德,这个理里头有阿赖耶,所以这个事千变万化。第三个是因果,因果通一切法,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念佛的因果,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念佛因果的道理是佛在《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这是因;「是心作佛」,这是果。你本来是佛,这是你有根本,现在又发心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如果你本来不是佛,你要想作佛,难了,太难了!你本来是佛,你作佛就不难,只要你肯做。现在我们懂得,怎么做法?放下就是。
所明即无上下的平等理体,即是心也。本来无一物,说得好!洞达,对于这桩事情洞然明白,识心达本,这就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0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