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 2012/7/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九十六页,我们从第六行末后一句看起:
「故《会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盖此即明心见性之明也。所明者即无上下之平等理体,即是心也」。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真心。真心里头一法不立,真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也无法想象,那是真心。整个大乘佛法都是说明这桩事情,叫千经万论。明,就是真正明了没有上下的平等的真心。真心是万物、万法之理,是万物之体;换句话说,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它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缺乏。所以古大德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若是假设,有个人他真的把心找到了,他的大事就圆满了,所谓圆满就是证得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个名,其实是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了,全都明白了,这称之为佛。
下面接着说,『洞达』,「洞者,洞然明白」,这个洞有彻底的意思。达是通达,「识心达本」,识是认识,认识了心,达到了本体。这个心也可以说之为阿赖耶、八识心王。本,本是自性,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真心、妄心统统都明了,「穷尽心源」,所以叫洞达。「《会疏》以证入释洞达」,也就是这个意思。「无边际者,竖穷上下,横裹八方,无有边际」。这是说的事相。竖是从上下来讲,上面,这是讲空间,也讲时间;时间,竖是讲过去,穷是讲未来。横裹八方是讲空间,四方、四维称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十方没有边际,过去未来「不可穷尽」。「佛智所照,亦复如是」,佛的智慧光明,对于十方三世他都能照见。「故《会疏》曰:是则佛智所照也」。
「至于《嘉祥疏》曰:证果,无有形色上下好丑之异」。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好,如果有形色、上下、好丑,这个人没证果。为什么?很明显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是凡夫,决定没有超越十法界。这些形色、上下、好丑统统放下,没有了,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正证果的境界。所以修行,这部经实在是太好了,修什么都在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清净,没染污。什么是染污?从理上讲,起心动念是染污,分别执著是严重的染污;从事上讲,自私自利是染污。染污的根源是我相,人执著这个身是我,执著能为、能思想、能分别执著的这是我的心,这个肉体是我的身,这叫染污,全染污了。佛告诉我们,《金刚经》上前半部讲相,相是什么?物质现象,我、人、众生、寿者,全包括了。这说得粗,就是身相。后半部讲的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是讲的心相,讲得深。前面一半是身,后头半部讲的是心。不但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为什么?真心没念。
佛教我们先破四相,四相粗,不要执著,再破四见。四相破了证阿罗汉果,四见破了就是圆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萨。佛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执著这些假东西,你不能见性。你有真性,前面经文说得好,特别是曹山,你要相信真有。我们念佛人要相信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真真实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样样东西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不求别的,只求见性。无论是真心、是妄心都没有边际,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可穷尽。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自性完全相应,没有丝毫差异。
《会疏》上说佛智所照,《嘉祥疏》里面讲证果,说得好!遍法界虚空界没有好丑之异,没有边际,这是「真谛境」,真谛境就是诸法实相、事实真相。《疏》的意思,这几句是黄念老说的,「疏意所证果觉,无诸差异,是无上下。智契真谛境,故没有边际」,觅边际了不可得,与《会疏》说的意思相同。「至于《净影疏》又有一说,疏曰: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上下,同得往生。故言着于无上下也」。净影是隋朝慧远法师,《无量寿经义疏》里头有这几句话。但能念道,这个道就是阿弥陀佛,心里头念着阿弥陀佛,口里面称阿弥陀佛的名号。行德显著,这个修行非常明显。不简上下,心里面一切放下,上是菩萨,下是三途众生,同得往生。为什么同得往生?他修的因相同,菩萨也是信愿持名,众生也是信愿持名,所以同得往生。
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没有高下。十方诸佛刹土有高下,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人天,极乐世界也有,但是它是平等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就平等了。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这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法身菩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为什么我们选择极乐世界、选择弥陀净土,道理就在此地。这个法门一生成就,而且是快速成就。我们不知道、没搞清楚,那情有可原,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决定发心求净土。
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就是世尊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只取《无量寿经》,我只取念佛法门,其他的不涉及。为什么?怕我自己的时间不够,怕我的智慧德能不够。我们必须把全心全力集中,专修这个法门,那你就决定得生,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等于证得了究竟圆满。经上所说的我们一定是深信不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部经要多读、多听,反覆的听,无厌倦的去听,为什么?遍数多了就真的明白了。遍数不够还是有一点怀疑,从什么地方看到你怀疑?你还有一些没放下。真正通达明了就彻底放下,心里头忧虑、怀疑连根拔掉了。不能再搞别的,搞别的叫打闲岔,对我们没有好处。
我们自己要承认,这一点很重要,承认我确确实实是愚昧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仔细思惟观察,这个法门我能受,能承受,我能修,我有把握这一生能成就;其他的法门要断烦恼、要消业障,只有这个法门可以带业往生。这些统统要想到,否则造成障碍连自己都不晓得。自古以来,弘宗演教的大德、大师,多少都不能够超越轮回,没有往生,多半生天上。天的寿命长,福报大,生天就是耽误时间,为什么?不能再往上提升。这是我们在人间所谓的「富贵学道难」,他没有感受到有苦,他觉得人生很乐,用不着修行。说离苦得乐,我已经离苦,我没有苦,只有乐,所以他听了不在意。尝受到苦果的人才知道这个世间真苦,知道离苦得乐的法门是无比的可贵,遇到了,如贫得宝,无量的欢喜,认真学习。
下面念老说,「若得生彼」,假如你生到极乐世界,「神通洞达,无有边际」,六种神通圆满了。圆满是什么意思?眼能见遍法界虚空界,能见过去未来,无有边际,耳彻听,意遍知,虚空法界的一切状况你没有一样不知道。「故云洞达无边际」。「疏谓上中下三辈皆得往生,故云无上下」,这是说,上有等觉菩萨,下有无间地狱,统统能往生。「极乐人民皆神通无边,故云无边际」。《会疏》、《嘉祥疏》、《净影疏》这三种说法可以合起来看。
再看底下这段,「极劝往生」,释迦、弥陀苦口婆心劝我们。这里头有六段,第一段「极劝勤求」,经文: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这话说得多恳切。这一段以前,就是辛五这一科,前面「所说皆极乐圣众之功德智慧」,这一大段,是世尊「唤醒法会大众」。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这个经本,听到我们的分享,这就是法会大众。经中的法会大众包括我们,所以这些话我们要直下承当,「精勤修习,求生极乐」。「前所开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个个现成,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跟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完全相同。「悟则顿契本佛」,本佛是什么?你本来是佛。净宗法门理论依据,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两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心是你自己的心,净土念佛成佛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说悟,悟就顿契本佛,就成佛了;迷,「迷则妄沦生死」,沦是沦陷,沦陷在六道轮回,搞生死流转,这迷了。但是这里头有个妄字,这个妄字很重要,妄就不是真的,六道轮回是假的,像作梦一样。再告诉你,极乐世界是真的,这个地方六道十法界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我们今天造生死业,造业也是假的,受果报也是假的,叫妄!「于是世尊悲愍」,我们在作梦,在受苦受难,自己完全不知道,佛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生起慈悲心、怜悯心,把我们唤醒,讲这部经就是唤醒我们。
「大众即知是心是佛」,知道我们自己本来是佛,这个知重要,「当即精进」,那就「是心作佛」。精进,怎么个精进法?我真相信,就是精进;我真想往生,就是精进;我这个佛号一句接一句没有间断的时候,这真精进。口里间断没关系,心里没间断,所谓念兹在兹,起心动念就是一句弥陀。其他的,身心世界全是假的,不取不舍,随缘度日。不必起心要去求,也不必起个念头我要把它舍掉,没有这个必要,假的,一场梦,处之泰然。缘有好,缘没有也好,都好,有缘就逢场作戏,别当真;没有缘,清净无为,一心专念,你说你多自在。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不要攀缘。没有一样不是为众生,不是为正法久住。
「故曰:宜各勤精进」,宜是应该,各是每一个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都要精进。这个各,「不仅当时在会之人,实兼指后世一切能闻此法者」,都包括在其中。读到这部经本,听到演说分享,统统都有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依教奉行,依此慈悲教诲,「信受奉行,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正显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他真到极乐世界去,他真的去作佛去了,这是究竟方便。在这个世间,明白的人、随缘的人恒顺众生,住持正法,为人演说,但是…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