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脱六道轮回、超脱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放下。「绝者,灭尽,断弃」,这个绝就是斩断的意思。「故超绝者,指超脱轮回,断除生死」,决定不再搞轮回里这些事了,不干了。
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慈悲心恳切,看到这个地球上众生这么苦,你还想回来救他们,行。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为什么?见面就得到佛力加持。你跟阿弥陀佛见了面,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就等于阿惟越致菩萨,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不是你修来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给你。你就有能力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有缘众生起感应的作用,众生有感你就能应,这个时候再回到娑婆来,那一念之间,来去自由。不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你还有想,有想是凡夫,到那个时候没有想,到那个时候完全是众生有感你就有应,自然的。感的时间长,你住世的时间长,感的时间短,你住世的时间短,由感而生,由感而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住世八十年,这是众生有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也是众生有感。众生不想接受佛陀教诲,这缘就没有了;或者是听听佛的教学,但是不能发愿去真做到,这个感也断了,佛都不会来了。
所谓有缘,这个缘就是能信、能愿,喜欢跟佛学,而且会有成就。这就是一般经教里面讲的法运,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有灭法。所谓正法、像法、末法跟灭法是同时存在的,不是现在我们一般所讲的,佛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不是这个说法。什么是正法?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证果的人,这就是正法。我们现在净土宗,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真念佛的、有真往生的,就是正法。如果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有修行的,没证果的,这叫像法;有讲经、有听经的,没有真修行的人,这就是末法;讲经的人都没有了,叫灭法,法就灭掉了。这是用这四个标准,讲的、听的、修的、证的,四个都有这是正法。当然,讲的这个人必须具备这四个条件。
讲净土而不能往生,有没有?有。但是听众当中有往生的有没有?有。为什么?听了他真干。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跟这个老师学,学生学得超过老师,这是自古至今真有。老师虽然讲得很好,没讲错,可惜没有人真去干,学生听懂了,真干。学生超过老师的人,世世代代都有,这也是中国人所讲的德行。学生超过老师,老师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不能超过,比不上老师,这个教学是失败的,那结果是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兴旺的气象是一代超过一代,这兴旺。学生超过老师是应该的,正常的现象,学生用老师的基础,向上再提升一级就超过老师,这好事。真正好老师,无不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会疏》曰:一时顿超三界」,一时就是开悟的时候,一开悟就立刻超越,三界是六道轮回,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断绝旷劫系业」,旷劫是指时间,系是系缚、烦恼,业就是造的业。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都不能够要。世间人断恶修善,求福的人很多,都是求生天、求来生福报,这出不了三界,还迷,没有觉悟。只有佛法真正觉悟了,它教我们超越三界。你看,世间一切宗教没有,都是讲天堂,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都是以这个为目标。唯独大乘,小乘还不行,小乘确实还有一些把四空天当作般涅槃,把四禅的无想定当作般涅槃,这就是很大的误会。这些修行人实在讲功夫也真了不起,这样的功夫如果遇到净土,他求往生,他是生在方便有余土,他不在凡圣同居土。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量劫又无量劫才有这么一次遇到的机会,太难得了。这个话出自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我们要超绝,超三界,断绝烦恼系业。
「夫圣凡智愚,九品万类,各各皆得超绝去者,全赖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从果起修,一生成就」,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往生靠什么?全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乘愿海就是四十八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全赖弥陀一乘愿海,跟蕅益大师说的相同;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全在持名功夫浅深。这句话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是在念佛多少,是在功夫浅深。功夫深的人,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都拿到最高的品位;功夫浅的人,一天十万声佛号,要没有信愿都不能往生。这个道理要懂。功夫浅深说什么?总不外乎你放下了多少,你放下得多,功夫就深;你放下得少,功夫就浅。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功夫。对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眷恋,还有没有情执,功夫从这个地方看见。
六字洪名要把功夫念出来,当我们对眼前一切人事物起心动念,这就是烦恼习气。这个时候提起一句佛号,把这种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叫功夫。什么时候念头起来,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觉悟得要快。第一念是个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让这个妄念不继续,不是一个一个接着来,这叫功夫,真放得下!一般人为什么放不下?他有顾虑,我放下了,我明天生活怎么办?他有这个考虑,他就放不下。真放下的人不管明天,不要去想它,明天还没到,想它干什么?过去已经过去了,别想它;未来没有到,也不想它。一切听其自然,前面讲了八个自然,自然才随顺性德。
所以初学的人,对这些很深的理没参透,信因果就好,真相信因果,肯放下。为什么?命里有的决定是有,命里无的决定是无,你无法强求。命里有的舍不掉,你这里舍了,那里又来了,愈舍愈多。怎么办?不要放在心上,根本就不予理会,一切随缘。命里头有财富,要知道帮助贫穷苦难的人、需要的人,你帮助他,财源滚滚就来了。来得愈多,我帮助愈多,我绝不把它存起来自己享受,那就错了,就完全错了;愈施愈多,愈多,大做好事。好事里头第一等好事,帮助众生觉悟,这最大的好事,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从哪来?苦从迷来的,什么都不知道,这个苦;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的。破迷开悟是要戒定慧三学,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困难,困难你就一心念佛,一心念佛符合戒定慧三学。真信、真愿、老实念佛,这就是戒;心里只有一句佛号,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怀疑,这就是定;定久了,定有一定的功夫了,像前面所说的,不定什么时候豁然大悟。纵然不能够彻悟,大悟肯定有,大悟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人不能不相信因果。因果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有宇宙那天,从有我们这个人这一天就有,跟着来的。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因果是一念不觉里头所生的,也是决定是有。种善因、结善果不执著、不分别,若无其事,叫做功德,功德不可思议;断恶修善记在心里头,常常希求果报,是福德。福报会现前,跟你的修德一定相应,修小善有小的福德,修大善有大福德。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不能不知道。
净宗的修学,我们全心、全身投靠阿弥陀佛,这是正确的,一切都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替我做主。我这个方法,是我在二十六岁的时候章嘉大师传给我的,我接受了,我完全相信。所以一生佛菩萨安排,我们什么都不去顾虑,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阿弥陀佛安排的。我们在境界里头,最重要的提升自己智慧德能,在境界里面你学到很多东西。不被境界所转,自然就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怎么转境?境界现前保持镇定,不受它干扰,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保持你的平常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你就守住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一定是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就对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真正修净土、真正学佛。所以这从果起修,阿弥陀佛是果,不是因,一生成就,「故皆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没有一个不往生。
下面第三小段,「横出三界」。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往生者,依弥陀本愿加威」,加就是加持。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劫修持的功德加持给我们,我们一般人说保佑,你不再堕三恶道,「故云恶道自闭塞」。这个里头要知道,三恶道的因是什么?贪瞋痴。我们自己一定要有顺境不贪、逆境不瞋恚,无论是顺境、逆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如如不动这是定,你就得到弥陀加持;如果还有贪心、还有瞋恚,阿弥陀佛就不能加持你。决定不是阿弥陀佛有什么厚此薄彼,决定没有,佛是决定平等的。因为贪瞋痴不能接受加持,佛力加持给你,贪瞋痴把佛的加持破坏了,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贪瞋痴的话,佛的加持你接收到了,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道德肯定向上提升,甚至于这个提升你自己能感觉到。所以经上讲『恶道自闭塞』,自然闭塞。
「皆登不退,直至成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会退转,这是十方世界都没有的。一切诸佛刹土修行都是进进退退,只有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永远不退。什么原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教学,一天都不会中断,天天在讲,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念念都在学习,不中断,这到哪里去找!极乐世界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我们这里晚上要睡觉,还得吃三餐,这都是中断。极乐世界不要吃饭,极乐世界不要睡觉,极乐世界能量的补充是从自性来的,是自性的性德。学习不中断就快,那进步多快!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它的光明不依靠日月星辰,这前面我们都学过的。自己身上放光,佛放光、菩萨放光、树木花草放光、山河大地放光,光明世界。这些光都能做佛事,光中化佛,佛又为众生讲经,又为众生做种种示现。所以那个地方,克实而论它是学校,象是一个大学一样。
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就多次给我们介绍、宣讲,没有提到极乐世界有国王,没提到,极乐世界社会的士农工商没提到,只提到极乐世界两种人,一个老师,阿弥陀佛,另外就是学生,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也有提到,十方诸佛也有时候到极乐世界去讲经教学;也提到他方那些菩萨,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有能力到极乐世界来参学,见阿弥陀佛,听佛讲经说法。同时,极乐世界的菩萨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有能力经常不断的去十方世界去参访,去供佛、闻法。这个我们都要注意到,这太殊胜了!在这个世间,我们想见一尊佛都不容易,想见一个善知识都很困难;到极乐世界,十方一切诸佛想见哪个你就见到了。同时见到,为什么?化身。自己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离开,同时化无量无边身,到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你就想到,极乐世界一天的修行抵得我们这里无量劫,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极乐世界成佛之快,出乎我们想象之外,它太殊胜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