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对这个世间一尘不染,心地干干净净,没有分别。这是佛知、佛见、佛德、佛行,这真精进!

  我们看下面这段,『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佛劝大众,各各皆应精进勤修,努力自为,求生净土,彻证本心,圆满佛智」,这几句话重要。我们这次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为这个,这还得了吗?每一个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无不是以这个为目标。但是事实上少之又少,什么原因?缘不相同。我有这个大愿,我没有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自己遇了,智慧不开,听不懂,没有选择这个法门,去选择其他法门修学,很多很多。这是什么?善知识教。众生在这个世间,有几个人真正遇到善知识教诲?今天这个时代,善知识也非常不容易,很稀有。遇到之后,你真能相信吗?

  早年我在台湾求学,亲近章嘉大师,很多人告诉我,章嘉大师是政治和尚,没人愿意亲近他。我是早年亲近他,佛法的扎根教育是得力于他老人家。我离开工作,专心想学佛,也准备出家,住在忏云法师茅蓬,忏云法师问起我章嘉大师的事情,我告诉他了,半信半疑。一直到章嘉大师圆寂,火化一万多颗舍利,后悔莫及,这样的大德,在世的时候没有去亲近他。后悔来不及了,走了。我亲近李老师,跟李老师学经教十年,多少这些,当时叫高僧大德,遇到我就劝我,李炳南是四宝,你怎么跟他学?三宝,说他是第四宝,这讽刺的话,不是好话。佛门高人多的是,你为什么跟他学?我当时回应的,佛家的高僧大德我知道,很多,但是他们不肯教我;李老师不很行,他教我,他天天教我。我说高僧大德太高了,我们攀不上去。像这些流言,要是我们心被动摇,机会就失掉了,像忏云法师,机会失掉了。

  善知识不容易,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本子,多少人毁谤他,黄念老居士这个注解,多少人批评他,我们要是受这些人的影响,这个本子一定抛弃掉了。找什么本子?找自古以来世代相传的康僧铠的原译本,魏译的。康僧铠是三国时代的人,他住在魏国,那时候三国魏、蜀、吴,所以这个译本前面冠上「魏.康僧铠」。他是外国人,这个国家在西域,不大,康居,历史上的康居。他们也没有姓,就用国作姓,康,僧铠。那时候,像中国唐朝玄奘大师到西域、到印度,上面加个唐,唐玄奘,冠上他的国籍。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头翻得好,内容也丰富,文字还不太生涩,读的人很多。日本人,我们相信是跟善导大师学的,日本净土宗的祖师,善导大师的学生,全都是依康僧铠的本子。所以在日本,《无量寿经》的注解有二十多种,中国只有两种,几乎全是康僧铠的本子,注解。

  但是这个本子之外还有四种本子,里面各有很重要的经文,康僧铠这个本子上没有。《无量寿经》是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每次讲的大同小异,因此这才有会集的必要。王龙舒居士,宋朝人,带头,他第一个做会集本。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的时候是站着走的,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可以给他做证明,他这个会集没做错,如果做错,不能有这么好的瑞相,也是给人做证明。这个会集本入藏,《大藏经》里面收进去了。入藏等于当时那一代高僧大德肯定这个本子有价值,可以流传后世。虽然有瑕疵,瑕疵很明显,大家能看得出来。

  第二次会集是咸丰年间。咸丰做皇帝,慈禧是妃子出身。以后他死了,儿子很小,叫同治,慈禧太后带着他的儿子共同治国,所以叫同治,年号叫同治,是这么回事情。以后她就掌权了,儿子很小就死了,她就变成太后。找了个光绪,侄子辈,跟她儿子同辈分的,为什么?她可以执政,完全是私心,慈禧是真正的皇帝。魏默深的本子比王龙舒的好,但是流通量很小,也没有入藏,读的人不多。

  第三次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发心做第三次的会集。他开始会集的那一年我才六岁,十年圆满,十年那时候我十六岁,正是中日战争的时候。山东那个地区被日本人占领,这些人到处逃难,所以会集也真不是容易事情。这个本子流通量很少,没有人印它。到我们发现这个本子,展卷来读诵,无量欢喜,文字简洁、通畅,会得真好。而且都是原文,没有改动经本上原来的字,把五种原译本里面内容全部收在这个本子里头,没有遗漏;相同的部分删掉,有不相同的地方统收进来。这个本子好!确确实实称得上是《无量寿经》圆满的版本,释迦牟尼佛多次所说的,没有一句遗漏掉。

  黄念老的注解是集注,集大乘经论的精华、祖师大德的注疏一共一百九十三种。这么多的资料,讲到这部经的经文字字句句,搜集这么多资料,提供给我们做参考,这个功德太大了!世尊末法九千年,全凭这部经、这个注解得度,我们要认识。怎么认识?古人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把这个经书,会集本读一千遍,把这个注解读一千遍,你就完全明白了。这部经明白了,你再展开所有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全都贯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门门都成就了。所以佛在这里慈悲劝我们,应该精进勤修,努力自为,求生净土,彻证本心,圆满佛智。

  「勤者,《俱舍论》曰:勤谓令心勇悍为性。亦即精进之义」,勇猛精进。「求者,求道,亦即求生净土」。求生净土就是求道,求生净土就是求成佛。「经中」,本经经文上有,「人有至心求道」,至心就是我们讲一心一意,不夹杂妄念,这叫至心,真诚到极处,求生净土,「精进不止」,这种精进心不能中断、不能改变,「会当尅果」,必定能够证果,这个证果就是往生。「故下曰」,底下一句经文说,「必得超绝去」,超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经中自求之自字,至为紧要」。前面读过,是法藏比丘向世间自在王请求的时候,佛告诉他,「汝自当知」、「汝应自摄」,意思跟这个相同,你自己一定知道。信心不逆,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会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云自求」。为什么?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变现的,这个一定要懂,阿弥陀佛也是自心变现的,经上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离自心,全是自心变的。这桩事情确确实实大乘经把它讲透了。我们在前面曾经读过,好像是天台大师《摩诃止观》里面的话,「相由心生」。相是现相,极乐世界是相,阿弥陀佛也是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相,相从哪里来?相从心生。今天科学家也这样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哪来的?从念头来的;念头从哪里来的?念头从自性、真心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一点,科学还没说清楚,佛说清楚了,等待科学来证实。后头有一句总结结得好,相由心生,总结的是「全体是心」。大乘教里头,除了心之外什么法也没有,全是心现的。你看惠能大师讲的末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从哪里来?心生的。

  真心能生能现,妄心,就是阿赖耶,能变,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变的,就是阿赖耶变的。如果没有阿赖耶,没有阿赖耶就是真心,真心所现的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全都转识成智了,他们都是真心用事,没有妄心,所以那个世界的一切现象永恒不变。变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波动现象,所谓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频率。实报庄严土没有,根本没有频率。一般讲,方便有余土有,凡圣同居土有,实报土没有、常寂光没有。怎么有的?这个有应该是两种,一种是凡夫,我们这个状况之下,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么来的;另外一种,成了佛,回归常寂光,众生有感他有应。应的时候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相,不但能现身相,能现国土的相,这个能量太大了。

  能现国土,极乐世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极乐世界这个国土,要以一般大乘来讲,它是新兴的国土,很年轻。极乐世界从出现到现在才不过十劫,很年轻,像一般他方诸佛世界,包括娑婆世界,都是无量劫,十劫不是太年轻了吗?就是说,这个年轻的国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现的。我们要往生,我们的念力、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的愿力融合在一起,现出极乐世界的国土。这个关系我们搞清楚,「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说明净土跟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比一家人密切。一家人,身不相同、心不相同,身是阿赖耶的相分,心是阿赖耶的见分,不一样。极乐世界的关系,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个身,自性,极乐世界跟我们也是一个体,是一心、一体的关系。这讲伦理,再亲不过了。阿弥陀佛确实就是自己圆满的心性所现出来的,圆满的德行、圆满的智慧,现身、现土,没有离开自己。所以《会疏》才说欣求在自己,欣是喜欢,就是求生,己是自己的心,所以叫自己求。

  「净宗虽为他力法门」,他力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但行人若不自心精进,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切愿求生,亦决无往生之理」。这就是净宗念佛还有不能够往生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要知道。我们求生净土这个念头不恳切,我们还有疑虑,就是半信半疑,百分之九十九的信,还有一念疑惑都不行,那都会造成障碍。决定没有疑惑,深生正信,绝无动摇,恳切的愿望求生,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就想往生净土,这样才行。如果这些都有欠缺,往生就难了。所以佛劝勉我们,「努力自求之」。我们努力自求就是求阿弥陀佛、就是求莲池海会佛菩萨。我们自己有一分求的力量,佛菩萨对我们就一分加持;我们十分心去求,就得十分加持;我们万分心去求,就得万分加持,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必生佛国」。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必』这个字非常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看注解,「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性德、修德都是自己的,自己心性之内的本分事情,不在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努力自求,则必得超绝去」。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信心才真的十足。「超者,超脱」,超…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