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對這個世間一塵不染,心地幹幹淨淨,沒有分別。這是佛知、佛見、佛德、佛行,這真精進!

  我們看下面這段,『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佛勸大衆,各各皆應精進勤修,努力自爲,求生淨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這幾句話重要。我們這次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爲這個,這還得了嗎?每一個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無不是以這個爲目標。但是事實上少之又少,什麼原因?緣不相同。我有這個大願,我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自己遇了,智慧不開,聽不懂,沒有選擇這個法門,去選擇其他法門修學,很多很多。這是什麼?善知識教。衆生在這個世間,有幾個人真正遇到善知識教誨?今天這個時代,善知識也非常不容易,很稀有。遇到之後,你真能相信嗎?

  早年我在臺灣求學,親近章嘉大師,很多人告訴我,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沒人願意親近他。我是早年親近他,佛法的紮根教育是得力于他老人家。我離開工作,專心想學佛,也准備出家,住在忏雲法師茅蓬,忏雲法師問起我章嘉大師的事情,我告訴他了,半信半疑。一直到章嘉大師圓寂,火化一萬多顆舍利,後悔莫及,這樣的大德,在世的時候沒有去親近他。後悔來不及了,走了。我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多少這些,當時叫高僧大德,遇到我就勸我,李炳南是四寶,你怎麼跟他學?叁寶,說他是第四寶,這諷刺的話,不是好話。佛門高人多的是,你爲什麼跟他學?我當時回應的,佛家的高僧大德我知道,很多,但是他們不肯教我;李老師不很行,他教我,他天天教我。我說高僧大德太高了,我們攀不上去。像這些流言,要是我們心被動搖,機會就失掉了,像忏雲法師,機會失掉了。

  善知識不容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多少人毀謗他,黃念老居士這個注解,多少人批評他,我們要是受這些人的影響,這個本子一定抛棄掉了。找什麼本子?找自古以來世代相傳的康僧铠的原譯本,魏譯的。康僧铠是叁國時代的人,他住在魏國,那時候叁國魏、蜀、吳,所以這個譯本前面冠上「魏.康僧铠」。他是外國人,這個國家在西域,不大,康居,曆史上的康居。他們也沒有姓,就用國作姓,康,僧铠。那時候,像中國唐朝玄奘大師到西域、到印度,上面加個唐,唐玄奘,冠上他的國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裏頭翻得好,內容也豐富,文字還不太生澀,讀的人很多。日本人,我們相信是跟善導大師學的,日本淨土宗的祖師,善導大師的學生,全都是依康僧铠的本子。所以在日本,《無量壽經》的注解有二十多種,中國只有兩種,幾乎全是康僧铠的本子,注解。

  但是這個本子之外還有四種本子,裏面各有很重要的經文,康僧铠這個本子上沒有。《無量壽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每次講的大同小異,因此這才有會集的必要。王龍舒居士,宋朝人,帶頭,他第一個做會集本。王龍舒居士念佛,往生的時候是站著走的,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可以給他做證明,他這個會集沒做錯,如果做錯,不能有這麼好的瑞相,也是給人做證明。這個會集本入藏,《大藏經》裏面收進去了。入藏等于當時那一代高僧大德肯定這個本子有價值,可以流傳後世。雖然有瑕疵,瑕疵很明顯,大家能看得出來。

  第二次會集是鹹豐年間。鹹豐做皇帝,慈禧是妃子出身。以後他死了,兒子很小,叫同治,慈禧太後帶著他的兒子共同治國,所以叫同治,年號叫同治,是這麼回事情。以後她就掌權了,兒子很小就死了,她就變成太後。找了個光緒,侄子輩,跟她兒子同輩分的,爲什麼?她可以執政,完全是私心,慈禧是真正的皇帝。魏默深的本子比王龍舒的好,但是流通量很小,也沒有入藏,讀的人不多。

  第叁次是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發心做第叁次的會集。他開始會集的那一年我才六歲,十年圓滿,十年那時候我十六歲,正是中日戰爭的時候。山東那個地區被日本人占領,這些人到處逃難,所以會集也真不是容易事情。這個本子流通量很少,沒有人印它。到我們發現這個本子,展卷來讀誦,無量歡喜,文字簡潔、通暢,會得真好。而且都是原文,沒有改動經本上原來的字,把五種原譯本裏面內容全部收在這個本子裏頭,沒有遺漏;相同的部分刪掉,有不相同的地方統收進來。這個本子好!確確實實稱得上是《無量壽經》圓滿的版本,釋迦牟尼佛多次所說的,沒有一句遺漏掉。

  黃念老的注解是集注,集大乘經論的精華、祖師大德的注疏一共一百九十叁種。這麼多的資料,講到這部經的經文字字句句,搜集這麼多資料,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個功德太大了!世尊末法九千年,全憑這部經、這個注解得度,我們要認識。怎麼認識?古人所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把這個經書,會集本讀一千遍,把這個注解讀一千遍,你就完全明白了。這部經明白了,你再展開所有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你全都貫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成就,門門都成就了。所以佛在這裏慈悲勸我們,應該精進勤修,努力自爲,求生淨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

  「勤者,《俱舍論》曰:勤謂令心勇悍爲性。亦即精進之義」,勇猛精進。「求者,求道,亦即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求道,求生淨土就是求成佛。「經中」,本經經文上有,「人有至心求道」,至心就是我們講一心一意,不夾雜妄念,這叫至心,真誠到極處,求生淨土,「精進不止」,這種精進心不能中斷、不能改變,「會當尅果」,必定能夠證果,這個證果就是往生。「故下曰」,底下一句經文說,「必得超絕去」,超是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經中自求之自字,至爲緊要」。前面讀過,是法藏比丘向世間自在王請求的時候,佛告訴他,「汝自當知」、「汝應自攝」,意思跟這個相同,你自己一定知道。信心不逆,求願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會疏》曰:欣求在己。己,自心,故雲自求」。爲什麼?極樂世界是我自心變現的,這個一定要懂,阿彌陀佛也是自心變現的,經上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離自心,全是自心變的。這樁事情確確實實大乘經把它講透了。我們在前面曾經讀過,好像是天臺大師《摩诃止觀》裏面的話,「相由心生」。相是現相,極樂世界是相,阿彌陀佛也是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相,相從哪裏來?相從心生。今天科學家也這樣告訴我們,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從念頭來的;念頭從哪裏來的?念頭從自性、真心裏頭變現出來的。這一點,科學還沒說清楚,佛說清楚了,等待科學來證實。後頭有一句總結結得好,相由心生,總結的是「全體是心」。大乘教裏頭,除了心之外什麼法也沒有,全是心現的。你看惠能大師講的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從哪裏來?心生的。

  真心能生能現,妄心,就是阿賴耶,能變,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就是阿賴耶變的。如果沒有阿賴耶,沒有阿賴耶就是真心,真心所現的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裏面的人,全都轉識成智了,他們都是真心用事,沒有妄心,所以那個世界的一切現象永恒不變。變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波動現象,所謂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實報莊嚴土沒有,根本沒有頻率。一般講,方便有余土有,凡聖同居土有,實報土沒有、常寂光沒有。怎麼有的?這個有應該是兩種,一種是凡夫,我們這個狀況之下,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麼來的;另外一種,成了佛,回歸常寂光,衆生有感他有應。應的時候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相,不但能現身相,能現國土的相,這個能量太大了。

  能現國土,極樂世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極樂世界這個國土,要以一般大乘來講,它是新興的國土,很年輕。極樂世界從出現到現在才不過十劫,很年輕,像一般他方諸佛世界,包括娑婆世界,都是無量劫,十劫不是太年輕了嗎?就是說,這個年輕的國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現的。我們要往生,我們的念力、我們的自性跟阿彌陀佛的願力融合在一起,現出極樂世界的國土。這個關系我們搞清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說明淨土跟阿彌陀佛、跟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比一家人密切。一家人,身不相同、心不相同,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心是阿賴耶的見分,不一樣。極樂世界的關系,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個身,自性,極樂世界跟我們也是一個體,是一心、一體的關系。這講倫理,再親不過了。阿彌陀佛確實就是自己圓滿的心性所現出來的,圓滿的德行、圓滿的智慧,現身、現土,沒有離開自己。所以《會疏》才說欣求在自己,欣是喜歡,就是求生,己是自己的心,所以叫自己求。

  「淨宗雖爲他力法門」,他力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亦決無往生之理」。這就是淨宗念佛還有不能夠往生的,原因在哪裏,這個要知道。我們求生淨土這個念頭不懇切,我們還有疑慮,就是半信半疑,百分之九十九的信,還有一念疑惑都不行,那都會造成障礙。決定沒有疑惑,深生正信,絕無動搖,懇切的願望求生,我哪裏都不想去,我就想往生淨土,這樣才行。如果這些都有欠缺,往生就難了。所以佛勸勉我們,「努力自求之」。我們努力自求就是求阿彌陀佛、就是求蓮池海會佛菩薩。我們自己有一分求的力量,佛菩薩對我們就一分加持;我們十分心去求,就得十分加持;我們萬分心去求,就得萬分加持,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必生佛國」。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必』這個字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我們看注解,「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性德、修德都是自己的,自己心性之內的本分事情,不在外。「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努力自求,則必得超絕去」。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信心才真的十足。「超者,超脫」,超…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