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一集)  2012/7/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八百九十六頁,我們從第六行末後一句看起:

  「故《會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也。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真心。真心裏頭一法不立,真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也無法想象,那是真心。整個大乘佛法都是說明這樁事情,叫千經萬論。明,就是真正明了沒有上下的平等的真心。真心是萬物、萬法之理,是萬物之體;換句話說,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地方發生的,它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缺乏。所以古大德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若是假設,有個人他真的把心找到了,他的大事就圓滿了,所謂圓滿就是證得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個名,其實是對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了,全都明白了,這稱之爲佛。

  下面接著說,『洞達』,「洞者,洞然明白」,這個洞有徹底的意思。達是通達,「識心達本」,識是認識,認識了心,達到了本體。這個心也可以說之爲阿賴耶、八識心王。本,本是自性,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真心、妄心統統都明了,「窮盡心源」,所以叫洞達。「《會疏》以證入釋洞達」,也就是這個意思。「無邊際者,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這是說的事相。豎是從上下來講,上面,這是講空間,也講時間;時間,豎是講過去,窮是講未來。橫裹八方是講空間,四方、四維稱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十方沒有邊際,過去未來「不可窮盡」。「佛智所照,亦複如是」,佛的智慧光明,對于十方叁世他都能照見。「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

  「至于《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這句話也說得非常好,如果有形色、上下、好醜,這個人沒證果。爲什麼?很明顯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是凡夫,決定沒有超越十法界。這些形色、上下、好醜統統放下,沒有了,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正證果的境界。所以修行,這部經實在是太好了,修什麼都在經題上,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沒染汙。什麼是染汙?從理上講,起心動念是染汙,分別執著是嚴重的染汙;從事上講,自私自利是染汙。染汙的根源是我相,人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能爲、能思想、能分別執著的這是我的心,這個肉體是我的身,這叫染汙,全染汙了。佛告訴我們,《金剛經》上前半部講相,相是什麼?物質現象,我、人、衆生、壽者,全包括了。這說得粗,就是身相。後半部講的是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是講的心相,講得深。前面一半是身,後頭半部講的是心。不但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爲什麼?真心沒念。

  佛教我們先破四相,四相粗,不要執著,再破四見。四相破了證阿羅漢果,四見破了就是圓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薩。佛爲什麼這麼說法?因爲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執著這些假東西,你不能見性。你有真性,前面經文說得好,特別是曹山,你要相信真有。我們念佛人要相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從哪裏來的?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真真實實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樣樣東西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不求別的,只求見性。無論是真心、是妄心都沒有邊際,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不可窮盡。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自性完全相應,沒有絲毫差異。

  《會疏》上說佛智所照,《嘉祥疏》裏面講證果,說得好!遍法界虛空界沒有好醜之異,沒有邊際,這是「真谛境」,真谛境就是諸法實相、事實真相。《疏》的意思,這幾句是黃念老說的,「疏意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智契真谛境,故沒有邊際」,覓邊際了不可得,與《會疏》說的意思相同。「至于《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于無上下也」。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義疏》裏頭有這幾句話。但能念道,這個道就是阿彌陀佛,心裏頭念著阿彌陀佛,口裏面稱阿彌陀佛的名號。行德顯著,這個修行非常明顯。不簡上下,心裏面一切放下,上是菩薩,下是叁途衆生,同得往生。爲什麼同得往生?他修的因相同,菩薩也是信願持名,衆生也是信願持名,所以同得往生。

  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沒有高下。十方諸佛刹土有高下,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人天,極樂世界也有,但是它是平等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平等了。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這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法身菩薩,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爲什麼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選擇彌陀淨土,道理就在此地。這個法門一生成就,而且是快速成就。我們不知道、沒搞清楚,那情有可原,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決定發心求淨土。

  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就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只取《無量壽經》,我只取念佛法門,其他的不涉及。爲什麼?怕我自己的時間不夠,怕我的智慧德能不夠。我們必須把全心全力集中,專修這個法門,那你就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等于證得了究竟圓滿。經上所說的我們一定是深信不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這部經要多讀、多聽,反覆的聽,無厭倦的去聽,爲什麼?遍數多了就真的明白了。遍數不夠還是有一點懷疑,從什麼地方看到你懷疑?你還有一些沒放下。真正通達明了就徹底放下,心裏頭憂慮、懷疑連根拔掉了。不能再搞別的,搞別的叫打閑岔,對我們沒有好處。

  我們自己要承認,這一點很重要,承認我確確實實是愚昧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仔細思惟觀察,這個法門我能受,能承受,我能修,我有把握這一生能成就;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只有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些統統要想到,否則造成障礙連自己都不曉得。自古以來,弘宗演教的大德、大師,多少都不能夠超越輪回,沒有往生,多半生天上。天的壽命長,福報大,生天就是耽誤時間,爲什麼?不能再往上提升。這是我們在人間所謂的「富貴學道難」,他沒有感受到有苦,他覺得人生很樂,用不著修行。說離苦得樂,我已經離苦,我沒有苦,只有樂,所以他聽了不在意。嘗受到苦果的人才知道這個世間真苦,知道離苦得樂的法門是無比的可貴,遇到了,如貧得寶,無量的歡喜,認真學習。

  下面念老說,「若得生彼」,假如你生到極樂世界,「神通洞達,無有邊際」,六種神通圓滿了。圓滿是什麼意思?眼能見遍法界虛空界,能見過去未來,無有邊際,耳徹聽,意遍知,虛空法界的一切狀況你沒有一樣不知道。「故雲洞達無邊際」。「疏謂上中下叁輩皆得往生,故雲無上下」,這是說,上有等覺菩薩,下有無間地獄,統統能往生。「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雲無邊際」。《會疏》、《嘉祥疏》、《淨影疏》這叁種說法可以合起來看。

  再看底下這段,「極勸往生」,釋迦、彌陀苦口婆心勸我們。這裏頭有六段,第一段「極勸勤求」,經文: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這話說得多懇切。這一段以前,就是辛五這一科,前面「所說皆極樂聖衆之功德智慧」,這一大段,是世尊「喚醒法會大衆」。我們今天有緣,讀到這個經本,聽到我們的分享,這就是法會大衆。經中的法會大衆包括我們,所以這些話我們要直下承當,「精勤修習,求生極樂」。「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跟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完全相同。「悟則頓契本佛」,本佛是什麼?你本來是佛。淨宗法門理論依據,就是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心是你自己的心,淨土念佛成佛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說悟,悟就頓契本佛,就成佛了;迷,「迷則妄淪生死」,淪是淪陷,淪陷在六道輪回,搞生死流轉,這迷了。但是這裏頭有個妄字,這個妄字很重要,妄就不是真的,六道輪回是假的,像作夢一樣。再告訴你,極樂世界是真的,這個地方六道十法界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今天造生死業,造業也是假的,受果報也是假的,叫妄!「于是世尊悲愍」,我們在作夢,在受苦受難,自己完全不知道,佛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生起慈悲心、憐憫心,把我們喚醒,講這部經就是喚醒我們。

  「大衆即知是心是佛」,知道我們自己本來是佛,這個知重要,「當即精進」,那就「是心作佛」。精進,怎麼個精進法?我真相信,就是精進;我真想往生,就是精進;我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沒有間斷的時候,這真精進。口裏間斷沒關系,心裏沒間斷,所謂念茲在茲,起心動念就是一句彌陀。其他的,身心世界全是假的,不取不舍,隨緣度日。不必起心要去求,也不必起個念頭我要把它舍掉,沒有這個必要,假的,一場夢,處之泰然。緣有好,緣沒有也好,都好,有緣就逢場作戲,別當真;沒有緣,清淨無爲,一心專念,你說你多自在。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不要攀緣。沒有一樣不是爲衆生,不是爲正法久住。

  「故曰:宜各勤精進」,宜是應該,各是每一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要精進。這個各,「不僅當時在會之人,實兼指後世一切能聞此法者」,都包括在其中。讀到這部經本,聽到演說分享,統統都有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依教奉行,依此慈悲教誨,「信受奉行,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正顯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他真到極樂世界去,他真的去作佛去了,這是究竟方便。在這個世間,明白的人、隨緣的人恒順衆生,住持正法,爲人演說,但是…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