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0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這一天我們也遇到了。遇到了要不認識,不知道珍惜,當面錯過,那叫真可惜。遇不到是沒有福分,遇到了不相信是沒有智慧,必須有福分、有智慧你才能得受用,這個受用是真正肯放下萬緣,一向專念。修行成就代表的人物,實在講最殊勝的是一些阿公阿婆,表面看起來魯鈍、愚癡、沒智慧。其實佛眼睛當中,他們的福慧太大了,爲什麼?他相信,他沒有雜念。他什麼都不需要學,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信心具足,願心具足,這一句佛號也具足。

  他們往生是自在往生,是不是命終?不是的。我有理由相信,如果這個阿公阿婆念到叁年以上他還沒走,那就是菩薩在世間示現。他功夫成就了隨時可以走,隨時可以走而不走,那不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嗎?天天在做這個樣子讓你每天看到,看你什麼時候覺悟一下看明白了,這是菩薩示現在度衆生的,我們會對他另眼看之,對他生起恭敬心,對他生起仰慕的心。回過頭來看自己,我們學佛沒有他這麼真誠,沒有他這麼老實,沒有他聽話,沒有他那麼真幹,樣樣不如他。他一天到晚沒有第二句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于世間一切人事物,沒有計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種人真菩薩在示現。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奪者強取也,使喪失也。頓然斷其壽命」,這叫『頓奪其壽』。《嘉祥疏》解釋「頓奪」,說的是「滅壽奪算」,本來他有八十歲的壽命,五十歲、六十歲就死了,這就是「頓奪其壽」。這種情形很多,都在我們眼前,我們稍稍留意,細心去觀察你就見到,古時候有,現在更多。「又《淨影疏》曰:癡故起瞋」,愚癡沒智慧,對于世出世法理事、因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所以起瞋恨心。「共相殘害,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爲妄事等」,愚癡,發脾氣、瞋恚,共相殘害就互相殘害,跟他一起的人,必定是業報相同,善人、君子不會跟他們在一起,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貪瞋癡總是跟貪瞋癡的人在一起,所以惡氣窈冥,爲妄事等,所作所爲都不合禮義,不順人情。

  繼續又說「造罪之人,宿罪之力」,這是講業因,他爲什麼會造這個惡業?過去生中,有不善的因、有不善的習氣,帶到這一生來,所以「自然招集非法惡緣」,跟前世是分不開的,這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隨而與之,恣其作罪」,隨他去造,現在不但隨他去造,還要慫恿、鼓勵他去造,希望他早一天罪達到滿盈,到極處了,「頓奪令盡」。這些慫恿的、幫凶的都有罪業,「將入惡道,受苦無極」,這個將入就是帶著他,誰帶著他?無常小鬼。這是在他生病,在他臨終的時候他見到,真有。早年我在臺灣,臺灣榮民醫院住院組的組長,抗戰期間我們同班同學,念初中時候。以後在臺灣他在榮民醫院服務當住院組長,那時候我學佛了,告訴我真有無常大鬼。醫院裏面的人都相信,醫生、護士都相信,因爲他常常看見。只要看見無常大鬼在病號門口,看見他,這個病人不出叁天他就死亡,無常大鬼把他帶走了。所以真的,這不是假的,帶到惡道,受苦無極。

  下面,「疏謂:世人因愚癡而生瞋心,相殺相害。心懷毒惡,唯作妄事。如是造罪之人,由其宿世罪惡之業力,種種惡緣自然相隨」,惡因決定有惡緣跟著。「恣意作惡。待其惡貫滿盈,果報顯現,頓然奪盡其壽命,墮入叁惡道。所受果報,無有窮極。欲出無期」,故雲『無有出期』。這講的都是事實真相,在眼前這個社會,如果我們心冷靜,心地比較清淨,你細心觀察,統統在眼前就上演,在表演給我們看,我們的警覺心才生起來,這種遊戲不能再玩下去,太痛苦、太可怕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世尊在大乘經上所講的話,我們就相信了。我們能接受,真正要依教修行,決定不能造惡,造惡對我們往生決定産生障礙。不但不能造作,連念頭都不能有,爲什麼?往生的時候是一念萬德洪名。這樁事情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養成習慣,養成念佛的習慣,不要有任何雜染擾亂,我們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就有把握了。

  請看底下一段經文,「谕離惡勸修」,這裏頭有四段,第一個小段「離惡行善」。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這是普遍的勸導學佛的同學們,要止惡從善,求生淨土。過去造的惡,已經造了沒有關系,只要真正忏悔,後不再造,這是忏悔最重要的意義。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忏悔不必儀式,老人常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叫忏悔?知道錯了後不再造,叫真忏悔。知道錯了還常常造作,這叫不通忏悔,那個果報自己要承當。『若曹』,這是漢朝時候的話,現在就是你們,你們這些人,你們應當要『熟思計』,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深思熟慮,要多想想,『遠離衆惡』。佛門善惡的標准十善業道,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绮語、貪瞋癡,惡!要遠離。『擇其善者』,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這善。善者要奉行,惡者要遠離,得真幹才行,落實在哪裏?落實在六和敬,這是僧團。

  世間善法也非常重要,因爲善它是一體的。世間善法中國人也講根本,根本戒,五常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講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禮是禮節,禮節必須遵守,一般講規矩,人不守規矩,社會就亂了。智是理智,不能講感情,感情裏面的弊病很多,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五常裏面的智是理智。最後一個講信,人言有信,在這五德裏面信是基礎,人要不講信用,前面四個全都沒有,信德是基礎,今天連信都沒有了。《左傳》上講「人棄常則妖興」,人要是把仁義禮智信這五德都丟掉,都沒有了,這個社會是什麼?妖魔鬼怪。中國人把這五個字定作這是人必須遵守的,人跟禽獸不一樣,人懂得這五德,力行五德。中國人的德目簡單明了,綜合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除去相同的只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善相應,要與不善遠離;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我們要遠離。不管別人,把自己管好,用十二個德目非常好。

  不孝、不悌,不孝是不孝順父母,不悌是不尊敬尊長,不仁是自私自利。沒有義,人沒有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人情事理。無廉無恥這都不必細說了,後面仁愛和平當然做不到。所以我們用這些標准來看今天的社會,得失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社會動亂,災難頻繁,是一切不善的心行所感召的。如果要社會恢複安定和平,得把這個找回來,非常重要,找回來問題就解決了。過去英國湯恩比所說的,「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就這一點淺顯的認知,就能懂得湯恩比博士的意思。這個社會對于善者迷了,迷惑了,不善的思想、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爲,在今天都看作是正常。把善行都看作不正常,善行都看之爲那是封建時代,那是落伍的、舊的,現在要新的,新是什麼?正是古人這些道德的反面。古時候的時代是太平盛世,是和諧幸福,今天這個沒有了。今天人是唯利是圖,父子沒有親,兄弟之間沒有友愛,爲爭奪財産上法庭,太多太多了,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這些信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下面這更深一層告訴我們: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人爲什麼造作罪業,還不就這四個字!迷在其中,不了解這事實真相。『愛欲榮華』是真有,世間人搞錯了,錯解了其義。「《會疏》曰: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會是聚會,聚會一定有散會的時候。「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看曆史就非常明顯,盛極一時到最後還是被毀滅,衰滅了,所以盛者必衰。「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你才能把這些假相,假的幸福你才能放下。這種世間人所謂幸福,不知道那是在苦中作樂,不是真樂,是在麻醉自己,真正的樂他不知道。《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真樂,世間人不懂。大乘有至樂,不但是真樂,是最高的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阿彌陀佛的世界稱爲極樂,這都是真實的,這種真樂是永恒不會失去的,會失去的不是真樂。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爲樂,不知是苦」,這一句話講破了,欲是苦不是樂。「智者觀之,唯苦無樂」,真正一個有智慧人,在他心目當中,這些人只是在受苦,他哪來的樂?「所以者何」,這下面略略加以解釋,「以有爲樂,無即是苦」。你的地位不能永遠保持,你的財富也不能永遠保持。在現前的社會裏實實在在說,你的那些欲念完全沒有保障,哪裏會有樂!「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以得爲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以聚爲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以生爲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舉這幾個例子,說明「衆生所樂正是苦因」。你在造苦因,「必生苦果,故雲無可樂者」,你樂從哪裏來?

  那真正的樂?真正樂不在外面,與外頭境界不相幹,自性裏面有樂。自性樂的什麼?自性樂的是智慧,智慧開了,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這樂。德能現前,這裏頭有真樂,永恒之樂。樂在什麼地方?樂在愛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樂事;幫助衆生破迷開悟,世間樂事沒有能跟這個相比,所以這是永恒的,它是不斷的。如果這裏頭沒有樂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他怎麼能教得下去?他爲什麼要這樣的精進、這樣的認真?其實樂趣,我們中國古德也有這一句話說,「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人生一大樂事也」。得到一個真正好學的人,你教他,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把他教成就了,這個學生將來成人爲家庭造福、爲社會造福、爲國家造福、爲一切衆生造福,你得這個快樂,沒有能夠相比的!佛法當中那更如是。

  末後這段「勸生淨土」。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