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是快樂達到圓滿了,注解裏頭說,「繼勸精進,求生安樂國」,『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得生彼國」,只要你能夠生到極樂世界,末後這一句你就圓滿了。「悉皆」,悉皆是個個都是,『智慧明達』,明是明了,達是通達,『功德殊勝』,下面說,「明者明了,達者通達」。這是人生第一樂事,爲什麼?世間衆生苦,苦從哪裏來的?苦從迷惑來的。心裏面迷惑,沒有智慧,所以他對于一些事理看錯、想錯了,于是就做錯、說錯,這個錯誤感受的是苦報。他有智慧,他聰明,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他看法正確、想法正確不會做錯事情。起心動念、所作所爲是利益衆生的,利益衆生是真正利益自己,這就是智慧。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曉得利益別人,這就是蒙蔽、愚癡,這個事情一定要知道。
「《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也」,勝是殊勝,「功德殊勝,得福勝也。智福並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智慧跟福報兩個都殊勝,這是誰?這叫佛。你看佛弟子常常念叁皈,「皈依佛,二足尊」,今天這個世間,對佛法不認識的人很多,遇到我們學佛,有時候會問到什麼是佛?我們就用二足尊給他解釋。佛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這兩種圓滿就稱之爲佛,你要不要?如果你智慧圓滿,福報圓滿,就叫做成佛。這個解釋正確沒有說錯,而且人喜歡聽,很容易接受。如果用叁種智、叁種覺來解釋,怕他聽不懂,産生懷疑;要用最淺顯,正是他所期望的,念念祈求的,原來就是佛,接引衆生。學佛,學佛確實就是求這兩樣東西,求智慧、求福德,智慧殊勝、功德殊勝。功德一般人不懂,跟他講也很難懂得,功德跟福德在事上是完全相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完全相同,只是用心不同,功德是用真心,福德是用妄心。
阿賴耶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也就是說,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這是福德,這是妄心。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斷惡修善,這是功德。功德跟自性相應,福德跟自性不相應,這是必須要搞清楚的。世間人修福德他樂意、他喜歡,修功德他不懂,也不容易做到。要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具足四相就是福德,他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這是什麼?有分別、有執著。破四相是功德,「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斷惡修善是功德。接引初機要簡單、要扼要、要明白、要簡短,讓別人聽到生歡喜心。所以智福並勝,故勸世人,精勤求生。人真的明白了,都想要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福德是福報跟功德,到哪裏學?到淨宗去修,淨宗去修,你決定能得到。你要得到真正的圓滿,那你要到極樂世界,真得到圓滿。沒有到極樂世界你能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確確實實不能跟極樂世界的人相比,差遠了,差太遠了。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福報都超過大梵天王,超過摩酰首羅天王,往上那就可想而知。
最後佛勸誡我們,「勿虧經戒」,虧是虧欠,我們今天講的對不起,不可以對不起經戒,經戒不容易遇到,要認真修學。請看經文: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落後,注解裏面說,「虧者,缺也」,欠缺;「負者,欠也。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此處特勸持戒」,爲什麼?「以戒乃萬行之基」。如果把戒丟了,學佛所得到的是佛學常識、佛學知識,不但與生死沒關系,在我們這個世間,改善我們生活環境都做不到,所以,戒行太重要了。《了凡四訓》裏頭,我們看了凡先生他的自述,他是依照雲谷禅師的教誨斷惡修善。雲谷禅師用的教材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裏面教人斷惡修善,總共有一百九十多樁事情,那是基本的條目,告訴你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先要有能力辨別善惡,然後才能夠斷惡修善,真幹!這人要發真心真幹,感應立刻現前。我們從他的記載,他記載絕不是騙人的,他這四篇文章是留給他兒子的,自己一生斷惡修善的經過,以及得到殊勝的感應。
第一年,明白了,發願做叁千樁好事,以報祖宗之德。願一發他就真幹,到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他第叁名,他考取第一名。他叁千樁好事做了多久才圓滿?十年。你看他發心是真的,所做的善事並不是很多,第二年就起感應,信心就起來了,真的,不是假的,十年圓滿做了一次回向。又發做叁千樁好事的願,斷惡修善漸漸得心應手,四年就圓滿。你看第一次十年,第二次發願四年圓滿,果報是愈來愈殊勝,真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命裏頭沒有功名,功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位,他命裏頭只有秀才。在中國過去舉人、進士叫有功名,他沒有舉人、進士的命,他發願求,真的考取舉人,也考中進士。舉人我記不得了,進士好像參加了叁次才考中。壽命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本來他做的官位不大,是個小縣的縣長、縣令,結果這個升了寶坻的縣令。寶坻縣是直接歸皇上管的,等于像現在直轄這個縣市,這地位就高了,跟巡撫差不多了。這都是命裏所沒有的,從哪裏來的?從持戒修善來的。
我們今天學佛,不真幹不行,淨宗我們持戒五個科目,好記。第一個是最高指導原則必須要記住的,淨業叁福,從哪裏學起?從這學起。淨業叁福第一條,叫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把這條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孝親尊師《弟子規》,不容易做;慈心不殺,這是講因果,《感應篇》;有這兩樣基礎,《十善業道》你才能做得到。爲什麼現在在家學佛,十善業道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佛教爲什麼衰就衰在此地,這叫根本戒。佛經裏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以這個爲標准,真正能做到,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我說這是儒釋道叁個根,這叁個根做不到,學佛,那天臺大師所說的名字佛位,你說佛門弟子是名字弟子不是真的,有名無實。你要做到了,那真佛弟子,沒有入門,第二福才入門。
第二福,「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小乘。那從這裏我們就看到,古人受叁皈是要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受叁皈,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受持叁皈,這有條件的。現在叁皈五戒都是有名無實,叁皈是佛門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不能不知道。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叁樣東西,這叁樣東西的意思是覺正淨。我們從《壇經》上看,六祖能大師在那個時候給人授叁皈,已經不說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不說。六祖說什麼?「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再給你解釋。我們讀了這個文,自然就想到爲什麼他這麼做,六祖那個時代佛教傳到中國,大概七百年,這個時間也不短,時間長了就愈傳愈訛,變質了,大家對于佛法僧的意思都不懂。皈依佛,泥塑木雕的這是佛;皈依法,這經典是法;出家人是僧,錯了,這個指導原則都指歪了。所以他不用這些名詞,他用這些名詞裏頭含義,大家就清楚,不至于迷信,不至于錯解了。
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的意思。皈依佛是從迷惑顛倒回歸覺悟,這叫皈依佛,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淨的意思,皈依自性清淨心,這叫皈依僧,淨而不染。這樣一說大家就明白了,不至于犯過錯。這是佛門,一入佛門老師就傳授給你,最高的修學指導原則。學佛修行修什麼?修覺而不迷,修正而不邪,修淨而不染。外面事相上的叁寶沒關系,那叫住持叁寶,它有起作用,起什麼作用?提醒我們。我們看到佛像,馬上就想到覺而不迷;看到書本,不一定是佛經,一看到書本的時候,就會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淨而不染。所以它起作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什麼方法達到覺正淨?方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今天用的方法就是淨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用這個方法。
初學,我們具體說了四個方法落實淨業叁福,我們用的是十善業道,十善、六和敬、叁學(戒定慧叁學)、六波羅蜜,最後一個普賢十願,我們能夠把這個做到就很好了,如果是出家就加上《沙彌律儀》。我們跟蕅益大師學習,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沒有比丘了;換句話說,沒有真正的比丘,戒律就得不到。有一個得戒的方法,那就是修地藏菩薩占察法,用這個方法求佛菩薩證明你得戒,用占察輪相,這是蕅益大師提倡的。所以他自己受了叁壇大戒之後,他把比丘戒退掉,一生持菩薩戒、沙彌戒,所以常常稱菩薩戒沙彌。因爲他稱沙彌,他的弟子成時法師就不敢稱沙彌,成時法師我們看他落款的題字,出家優婆塞,菩薩戒可以得戒的,菩薩戒出家優婆塞他這樣稱。在近代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名符其實,不敢僭越,這都是留給我們後人做榜樣,所以行門不能不重視。
『勿得隨心』者,「《涅槃經》雲:常爲心師,不爲師心」。下面有解釋,心就是理、就是性,真如本性,萬法的理體。不爲師心,下面解釋,「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師心是什麼?自以爲是,不遵經教,固執自己的成見,自以爲是,這是學者的大病。這個事情很難,但是它是真的,老師給我們講解字字句句都有根據;沒有根據,我自己想法是這樣的,這不可以。特別是在教初學,像這個注解,黃念老給我們做了最好的典範,解釋這個經每句都引經據典,不是自己的意思。一句經文引各種不同的經,祖師大德的注解,換句話說,他搜集這麼多資料,提供我們自己做參考。顯示什麼?謙德,老居士謙虛不敢自以爲是。引完之後,有幾句話隨順著解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
「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我們要師心自用,那就是「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爲者耶」。這個過失就更重,但是今天這樣的人太多了,所以學佛真不容易。「《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這個意思完全相同。『在人後也』,「落後于他人」,這世尊在此地教誡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0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