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这是快乐达到圆满了,注解里头说,「继劝精进,求生安乐国」,『安乐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得生彼国」,只要你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末后这一句你就圆满了。「悉皆」,悉皆是个个都是,『智慧明达』,明是明了,达是通达,『功德殊胜』,下面说,「明者明了,达者通达」。这是人生第一乐事,为什么?世间众生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心里面迷惑,没有智慧,所以他对于一些事理看错、想错了,于是就做错、说错,这个错误感受的是苦报。他有智慧,他聪明,他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他看法正确、想法正确不会做错事情。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这就是智慧。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晓得利益别人,这就是蒙蔽、愚痴,这个事情一定要知道。

  「《净影疏》曰:智慧明达,得智胜也」,胜是殊胜,「功德殊胜,得福胜也。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智慧跟福报两个都殊胜,这是谁?这叫佛。你看佛弟子常常念三皈,「皈依佛,二足尊」,今天这个世间,对佛法不认识的人很多,遇到我们学佛,有时候会问到什么是佛?我们就用二足尊给他解释。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这两种圆满就称之为佛,你要不要?如果你智慧圆满,福报圆满,就叫做成佛。这个解释正确没有说错,而且人喜欢听,很容易接受。如果用三种智、三种觉来解释,怕他听不懂,产生怀疑;要用最浅显,正是他所期望的,念念祈求的,原来就是佛,接引众生。学佛,学佛确实就是求这两样东西,求智慧、求福德,智慧殊胜、功德殊胜。功德一般人不懂,跟他讲也很难懂得,功德跟福德在事上是完全相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完全相同,只是用心不同,功德是用真心,福德是用妄心。

  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也就是说,有分别、有执著、有起心动念,这是福德,这是妄心。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断恶修善,这是功德。功德跟自性相应,福德跟自性不相应,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世间人修福德他乐意、他喜欢,修功德他不懂,也不容易做到。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具足四相就是福德,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什么?有分别、有执著。破四相是功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断恶修善是功德。接引初机要简单、要扼要、要明白、要简短,让别人听到生欢喜心。所以智福并胜,故劝世人,精勤求生。人真的明白了,都想要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福德是福报跟功德,到哪里学?到净宗去修,净宗去修,你决定能得到。你要得到真正的圆满,那你要到极乐世界,真得到圆满。没有到极乐世界你能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确确实实不能跟极乐世界的人相比,差远了,差太远了。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他的智慧、福报都超过大梵天王,超过摩酰首罗天王,往上那就可想而知。

  最后佛劝诫我们,「勿亏经戒」,亏是亏欠,我们今天讲的对不起,不可以对不起经戒,经戒不容易遇到,要认真修学。请看经文: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这落后,注解里面说,「亏者,缺也」,欠缺;「负者,欠也。经指经教,戒指戒行。此处特劝持戒」,为什么?「以戒乃万行之基」。如果把戒丢了,学佛所得到的是佛学常识、佛学知识,不但与生死没关系,在我们这个世间,改善我们生活环境都做不到,所以,戒行太重要了。《了凡四训》里头,我们看了凡先生他的自述,他是依照云谷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云谷禅师用的教材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里面教人断恶修善,总共有一百九十多桩事情,那是基本的条目,告诉你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先要有能力辨别善恶,然后才能够断恶修善,真干!这人要发真心真干,感应立刻现前。我们从他的记载,他记载绝不是骗人的,他这四篇文章是留给他儿子的,自己一生断恶修善的经过,以及得到殊胜的感应。

  第一年,明白了,发愿做三千桩好事,以报祖宗之德。愿一发他就真干,到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取第一名。他三千桩好事做了多久才圆满?十年。你看他发心是真的,所做的善事并不是很多,第二年就起感应,信心就起来了,真的,不是假的,十年圆满做了一次回向。又发做三千桩好事的愿,断恶修善渐渐得心应手,四年就圆满。你看第一次十年,第二次发愿四年圆满,果报是愈来愈殊胜,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位,他命里头只有秀才。在中国过去举人、进士叫有功名,他没有举人、进士的命,他发愿求,真的考取举人,也考中进士。举人我记不得了,进士好像参加了三次才考中。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本来他做的官位不大,是个小县的县长、县令,结果这个升了宝坻的县令。宝坻县是直接归皇上管的,等于像现在直辖这个县市,这地位就高了,跟巡抚差不多了。这都是命里所没有的,从哪里来的?从持戒修善来的。

  我们今天学佛,不真干不行,净宗我们持戒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是最高指导原则必须要记住的,净业三福,从哪里学起?从这学起。净业三福第一条,叫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把这条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孝亲尊师《弟子规》,不容易做;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感应篇》;有这两样基础,《十善业道》你才能做得到。为什么现在在家学佛,十善业道做不到,出家学佛沙弥律仪做不到,佛教为什么衰就衰在此地,这叫根本戒。佛经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以这个为标准,真正能做到,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我说这是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做不到,学佛,那天台大师所说的名字佛位,你说佛门弟子是名字弟子不是真的,有名无实。你要做到了,那真佛弟子,没有入门,第二福才入门。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那从这里我们就看到,古人受三皈是要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资格受三皈,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受持三皈,这有条件的。现在三皈五戒都是有名无实,三皈是佛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能不知道。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的意思是觉正净。我们从《坛经》上看,六祖能大师在那个时候给人授三皈,已经不说佛法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不说。六祖说什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再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再给你解释。我们读了这个文,自然就想到为什么他这么做,六祖那个时代佛教传到中国,大概七百年,这个时间也不短,时间长了就愈传愈讹,变质了,大家对于佛法僧的意思都不懂。皈依佛,泥塑木雕的这是佛;皈依法,这经典是法;出家人是僧,错了,这个指导原则都指歪了。所以他不用这些名词,他用这些名词里头含义,大家就清楚,不至于迷信,不至于错解了。

  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归觉悟,这叫皈依佛,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净的意思,皈依自性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净而不染。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不至于犯过错。这是佛门,一入佛门老师就传授给你,最高的修学指导原则。学佛修行修什么?修觉而不迷,修正而不邪,修净而不染。外面事相上的三宝没关系,那叫住持三宝,它有起作用,起什么作用?提醒我们。我们看到佛像,马上就想到觉而不迷;看到书本,不一定是佛经,一看到书本的时候,就会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所以它起作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什么方法达到觉正净?方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我们今天用的方法就是净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用这个方法。

  初学,我们具体说了四个方法落实净业三福,我们用的是十善业道,十善、六和敬、三学(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最后一个普贤十愿,我们能够把这个做到就很好了,如果是出家就加上《沙弥律仪》。我们跟蕅益大师学习,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没有比丘了;换句话说,没有真正的比丘,戒律就得不到。有一个得戒的方法,那就是修地藏菩萨占察法,用这个方法求佛菩萨证明你得戒,用占察轮相,这是蕅益大师提倡的。所以他自己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把比丘戒退掉,一生持菩萨戒、沙弥戒,所以常常称菩萨戒沙弥。因为他称沙弥,他的弟子成时法师就不敢称沙弥,成时法师我们看他落款的题字,出家优婆塞,菩萨戒可以得戒的,菩萨戒出家优婆塞他这样称。在近代弘一大师也自称出家优婆塞,名符其实,不敢僭越,这都是留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所以行门不能不重视。

  『勿得随心』者,「《涅槃经》云:常为心师,不为师心」。下面有解释,心就是理、就是性,真如本性,万法的理体。不为师心,下面解释,「盖师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师心是什么?自以为是,不遵经教,固执自己的成见,自以为是,这是学者的大病。这个事情很难,但是它是真的,老师给我们讲解字字句句都有根据;没有根据,我自己想法是这样的,这不可以。特别是在教初学,像这个注解,黄念老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典范,解释这个经每句都引经据典,不是自己的意思。一句经文引各种不同的经,祖师大德的注解,换句话说,他搜集这么多资料,提供我们自己做参考。显示什么?谦德,老居士谦虚不敢自以为是。引完之后,有几句话随顺着解释,说得更清楚、更明白。

  「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我们要师心自用,那就是「师此妄心,恰是认贼作子。煮砂作饭,何能得食。何况随心任性,妄作非为者耶」。这个过失就更重,但是今天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学佛真不容易。「《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在人后也』,「落后于他人」,这世尊在此地教诫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0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