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

  我今天教大家就是這叁條,很簡單,很容易記。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這是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這個相應,決定不要違背。六和,和爲貴,與一切衆生往來我們學著和睦相處。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看到我就不舒服、就會生氣,我就避開一點,看他來了我趕快離開。學「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叫真修行。六波羅蜜養成習慣,喜歡布施,喜歡守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喜歡忍讓、不爭,于人不爭,于世無求,好!信願持名,時間不空過,這叫精進。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那就叫禅定。念念不忘這句佛號,那就是般若波羅蜜。每一天只要把這個做好,叫真精進,一心求生淨土。這個世界亂了,人心壞了,我們老老實實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什麼虧都可以吃,不要再計較,抓緊時間一向專念,臨終的時候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因果決定法爾。

  「又《會疏》曰:因果必應」,這應就是報應,有因必定有果,有果決定有因,這句話要記清楚。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人看到我們就不舒服,這是果,果必定有因。因很可能是過去生中我們曾經在過一起,我看他就不舒服。今天又遇到了,他的福報比我大,他看我不舒服。我們怎麼應對?要謙虛、要恭敬,不放在心上,心平氣和。遇到了,謙虛恭敬,知道禮讓,過去這種怨結自然就化解了。所謂是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人結怨,時時刻刻想到一生化解怨結,這個好。

  『暴應』,「暴乃猛急突然之義」,來得很猛、很急、很突然。我們要把它當作一種習慣,遇到怎麼樣?不驚不怖,用平等心、清淨心來對待。功夫還不純,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句佛號,比什麼都好。他毀謗我,他罵我,我默念阿彌陀佛,恭恭敬敬接受教誨,這樣好!所以要學著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這事情立刻就化解了。絕不能報複,報複就像這經上所說的,沒完沒了。「應指報應。善人行善,惡人作惡,應受之果報,或不當時立即顯示,但因果不虛,于其後世,必受其報,故雲善惡會當歸之」。這個「會」是決定的意思,現在雖然沒有,後來會有。人一定要相信有後世,不是這一生死了就完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又何必修行!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看是有了還是沒了。

  現在世間混亂,鬼神特多,有些你知道,他就在你身上。你自己還沒有感觸到,有的時候感覺到不舒服,以爲是傷風感冒。實際上不是的,是鬼神在你身體,他有動作,他影響你、他報複你,給你一點小的難受,嚴重的是叫你日夜不能安甯。人的疾病,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常說,疾病的原因不外乎叁大類。第一類是生理的病,飲食失調,所謂是病從口入,吃東西不適當,衣著不小心,受涼了,這是第一類的原因。第二類的原因就是冤親債主。現在說,一般人懂得的人愈來愈多了,他在你身體裏頭,找到你了。少的,幾個,多的,我還遇到、聽到有一百多個,他身體負擔很重,很痛苦。十幾個、二十幾個現在都是很平常的。這些衆生意見並不和,你要怎樣把他清除掉?一定要誠心誠意求忏悔,求佛菩薩先度他們,自己把修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有相信的,真得生;有不相信的,接受你的回向,他離開你了,他生天道或者又到人道來。這些情形都有,說明因果確實不虛,有前生、有後世,就是起心動念都有報應,大乘佛法對這個講得很詳細。第一段殺業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這是「盜」。這一共分爲五大段,殺盜淫妄酒。這裏頭分六個小段,第一段,「盜因(不順法度)」。請看經文: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這是盜的因。請看念老的注解,「二明盜惡」,這是五惡裏頭第二。「于有主物」,不管是什麼物,是大是小,它有主,「若多若少,不與而取,皆爲盜惡」,你就犯了盜戒。這個東西有主的,不管多少,主人沒同意,你就拿去了,這都屬于盜。所以盜叫不與取,主人沒同意,你隨便就取了,或者隨便把它移動,都叫盜。「盜惡之行,源于叁毒」,叁毒是貪瞋癡。殺、盜、淫、妄、酒都離不開叁毒,叁毒是它的根。「貪欲悭吝,易生盜心。諸惡相資,以成盜過」,這個過就是過失,就是罪,他就有罪了。貪欲、吝啬,這種人容易起盜心。貪,多求,欲望多,所謂欲海難填,他不知足;吝啬,有的不肯布施,很容易起盜心,盜心是占便宜。所以日常生活當中要小心,有占小便宜的心,這是盜心,高名厚利他怎麼會不動心?學佛的人,甚至于出家了,修行功夫很不錯了,對于名利沒有放下,對名利還有貪愛,那就是盜心。因爲學佛,大概不至于要人的命,但是他還依然是奪取,爭名逐利。有沒有果報?當然有果報,這一大段經文就講這個事情。因爲它有連帶關系,貪瞋癡慢疑有連帶,殺盜淫妄酒也有連帶,就是諸惡相資,就造成嚴重的罪業。

  我們再往下面看,「以下從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後」這段經文,「表貪欲之過」,說貪欲的過失。『不順法度』。「法者法軌、法則。度者軌度、規度,即常規也」。這是什麼?不守規矩,不順法則,不守規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所做出來的,『奢淫驕縱』。「奢者奢侈」,現在在這個社會非常普遍。爲什麼?沒人教他,奢侈變成時尚,所以社會亂了。「淫者,《等不等觀雜錄》曰:經中淫多從女旁,專指男女事也。淫行無節」,沒有節製,「故曰奢淫」。我們這個經文上,淫不是從女,從水,叁點水,這個意思比女旁的要深、要廣。凡事過度了都叫淫,也就是講太過分,不僅是男女,它指的範圍非常之廣。這是什麼?超過法度了。

  譬如禮節,這最平常的事情,國家規定的最敬禮是叁鞠躬。你對人是四鞠躬,過分了。過分就是淫,顯得什麼?巴結,我們叫巴結人。如果你兩鞠躬,那還不到,稱爲驕慢,你驕傲、傲慢。所以禮講求節度,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恰到好處,這叫法度。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法度,必須要遵守。在古時候,每一個家家教都非常嚴格,爲什麼?爲家庭培育出優秀的後代,這個家才會興旺,才能夠久傳。今天在中國,家道裏頭,一直傳到今天還沒有衰敗,大概就兩家,第一個是孔家,孔子,第二個是範家,範仲淹。這兩家的後代,世世代代遵守老祖宗的教誨,很難得。不遵守老祖宗的法度,這個家一定傳不下去,傳幾代之後就沒有了。

  中國姓氏這麼多,百家姓裏頭四百多個,我們相信這四百多個姓氏都是炎黃子孫。現在人民共和國,我們建萬姓宗祠,有多少個姓氏?二萬四千多個姓氏。我看到了最長的好像九個字,姓氏,邊疆少數民族。中國的家,讀書人都知道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什麼?把家治理得整整齊齊,有法度,人人都守規矩。所以,有齊家的智慧、能力,這個人就能治國,國只是家放大。中國從前家是大家庭,它是社會行爲,它不是個人,五代同堂。我們看家譜,看這一行五代,第六代這要分出去,五代同堂。家庭人口少的也有兩百多人,普通的家庭都有叁百人左右;旺族,人丁興旺,大家,有六七百人、八九百人的,有,旺族。要沒有規矩,這家不就亂了?所以中國從前家教非常嚴格,兒童從小就教他沒有自私的念頭,決定不許可。心量要大,你生下來在這個家庭,一生,我爲這個家庭興旺而來的,所以他有使命感、他有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嚴格。

  中國古代確確實實,教育,就是今天來講養老、育幼,這兩樁大事都是家庭承當,國家沒管這個,家承當了。從前國家的教育,有專管教育的官員,他沒辦學校,他只是鼓勵家庭教育,表揚家庭教育,他做這個工作。每年國家開科,就是舉辦考試,選拔人才,被選中的,國家有學校。國家學校很少,縣、府、省跟中央都有學校,中央學校叫太學,國子監。那些人被選拔出來的,將來都是官吏,也就是現在說的公務人員,享受國家給的俸祿。在從前,考取秀才國家就給俸祿給你,你不必要工作。給你雖然不多,養家沒有問題。由國家來培養,等于說學校就像現在的黨校一樣,爲國家培養各級幹部的。真正這些人他們的基礎都是從家庭裏頭奠定的,很好的基礎,所以家庭,沒有一個家庭不重視教育。

  現在這些年我們提倡的《弟子規》,那是古時候家庭的基本教育,不是念給小孩聽的,不是教給小孩念的。是大人,這個家上上下下統統都做到,沒有一個人不遵守,小孩從小就看見,他就學會了。所以古德有諺語說「叁歲看八十」,叁歲他天天看,看他的父母,看這些大人,個個都是這樣遵守,他就學會了。六、七歲上學,老師接著教他,老師也是給他做榜樣。老師所教的,一定要做出來,不做出來沒人相信,做出來就相信了。所以,學生學得很踏實。古人的教育講求身行言教,你要教小朋友的,你先做到;你沒有做到,你不能教他,他不相信。從小根就紮得很好,書讀得很好。

  今天我們所提倡的,鼓勵大家學習的,唐太宗編纂的《群書治要》,《國學治要》,這些東西。在過去,這很平常,一般人都懂得,多半都能遵守,不會違犯。所以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現在的社會,如果不能恢複古時候以禮治國,這個世界災難不容易化解。佛也能治國,佛經裏面說這些事情也說得很多,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所以佛教是教育,是很圓滿的教育、智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倫理的教育,乃至于今天科學跟哲學都在大乘經中。我們認真學習,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七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