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教大家就是这三条,很简单,很容易记。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这个相应,决定不要违背。六和,和为贵,与一切众生往来我们学着和睦相处。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看到我就不舒服、就会生气,我就避开一点,看他来了我赶快离开。学「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叫真修行。六波罗蜜养成习惯,喜欢布施,喜欢守规矩,守规矩就是持戒,喜欢忍让、不争,于人不争,于世无求,好!信愿持名,时间不空过,这叫精进。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那就叫禅定。念念不忘这句佛号,那就是般若波罗蜜。每一天只要把这个做好,叫真精进,一心求生净土。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我们老老实实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什么亏都可以吃,不要再计较,抓紧时间一向专念,临终的时候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因果决定法尔。
「又《会疏》曰:因果必应」,这应就是报应,有因必定有果,有果决定有因,这句话要记清楚。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人看到我们就不舒服,这是果,果必定有因。因很可能是过去生中我们曾经在过一起,我看他就不舒服。今天又遇到了,他的福报比我大,他看我不舒服。我们怎么应对?要谦虚、要恭敬,不放在心上,心平气和。遇到了,谦虚恭敬,知道礼让,过去这种怨结自然就化解了。所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怨,时时刻刻想到一生化解怨结,这个好。
『暴应』,「暴乃猛急突然之义」,来得很猛、很急、很突然。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习惯,遇到怎么样?不惊不怖,用平等心、清净心来对待。功夫还不纯,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一句佛号,比什么都好。他毁谤我,他骂我,我默念阿弥陀佛,恭恭敬敬接受教诲,这样好!所以要学着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这事情立刻就化解了。绝不能报复,报复就像这经上所说的,没完没了。「应指报应。善人行善,恶人作恶,应受之果报,或不当时立即显示,但因果不虚,于其后世,必受其报,故云善恶会当归之」。这个「会」是决定的意思,现在虽然没有,后来会有。人一定要相信有后世,不是这一生死了就完了,什么都没有了,那又何必修行!我们细心去观察,你看看是有了还是没了。
现在世间混乱,鬼神特多,有些你知道,他就在你身上。你自己还没有感触到,有的时候感觉到不舒服,以为是伤风感冒。实际上不是的,是鬼神在你身体,他有动作,他影响你、他报复你,给你一点小的难受,严重的是叫你日夜不能安宁。人的疾病,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常说,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理的病,饮食失调,所谓是病从口入,吃东西不适当,衣着不小心,受凉了,这是第一类的原因。第二类的原因就是冤亲债主。现在说,一般人懂得的人愈来愈多了,他在你身体里头,找到你了。少的,几个,多的,我还遇到、听到有一百多个,他身体负担很重,很痛苦。十几个、二十几个现在都是很平常的。这些众生意见并不和,你要怎样把他清除掉?一定要诚心诚意求忏悔,求佛菩萨先度他们,自己把修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有相信的,真得生;有不相信的,接受你的回向,他离开你了,他生天道或者又到人道来。这些情形都有,说明因果确实不虚,有前生、有后世,就是起心动念都有报应,大乘佛法对这个讲得很详细。第一段杀业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这是「盗」。这一共分为五大段,杀盗淫妄酒。这里头分六个小段,第一段,「盗因(不顺法度)」。请看经文: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这是盗的因。请看念老的注解,「二明盗恶」,这是五恶里头第二。「于有主物」,不管是什么物,是大是小,它有主,「若多若少,不与而取,皆为盗恶」,你就犯了盗戒。这个东西有主的,不管多少,主人没同意,你就拿去了,这都属于盗。所以盗叫不与取,主人没同意,你随便就取了,或者随便把它移动,都叫盗。「盗恶之行,源于三毒」,三毒是贪瞋痴。杀、盗、淫、妄、酒都离不开三毒,三毒是它的根。「贪欲悭吝,易生盗心。诸恶相资,以成盗过」,这个过就是过失,就是罪,他就有罪了。贪欲、吝啬,这种人容易起盗心。贪,多求,欲望多,所谓欲海难填,他不知足;吝啬,有的不肯布施,很容易起盗心,盗心是占便宜。所以日常生活当中要小心,有占小便宜的心,这是盗心,高名厚利他怎么会不动心?学佛的人,甚至于出家了,修行功夫很不错了,对于名利没有放下,对名利还有贪爱,那就是盗心。因为学佛,大概不至于要人的命,但是他还依然是夺取,争名逐利。有没有果报?当然有果报,这一大段经文就讲这个事情。因为它有连带关系,贪瞋痴慢疑有连带,杀盗淫妄酒也有连带,就是诸恶相资,就造成严重的罪业。
我们再往下面看,「以下从不顺法度至不顾前后」这段经文,「表贪欲之过」,说贪欲的过失。『不顺法度』。「法者法轨、法则。度者轨度、规度,即常规也」。这是什么?不守规矩,不顺法则,不守规矩,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所做出来的,『奢淫骄纵』。「奢者奢侈」,现在在这个社会非常普遍。为什么?没人教他,奢侈变成时尚,所以社会乱了。「淫者,《等不等观杂录》曰:经中淫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淫行无节」,没有节制,「故曰奢淫」。我们这个经文上,淫不是从女,从水,三点水,这个意思比女旁的要深、要广。凡事过度了都叫淫,也就是讲太过分,不仅是男女,它指的范围非常之广。这是什么?超过法度了。
譬如礼节,这最平常的事情,国家规定的最敬礼是三鞠躬。你对人是四鞠躬,过分了。过分就是淫,显得什么?巴结,我们叫巴结人。如果你两鞠躬,那还不到,称为骄慢,你骄傲、傲慢。所以礼讲求节度,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恰到好处,这叫法度。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法度,必须要遵守。在古时候,每一个家家教都非常严格,为什么?为家庭培育出优秀的后代,这个家才会兴旺,才能够久传。今天在中国,家道里头,一直传到今天还没有衰败,大概就两家,第一个是孔家,孔子,第二个是范家,范仲淹。这两家的后代,世世代代遵守老祖宗的教诲,很难得。不遵守老祖宗的法度,这个家一定传不下去,传几代之后就没有了。
中国姓氏这么多,百家姓里头四百多个,我们相信这四百多个姓氏都是炎黄子孙。现在人民共和国,我们建万姓宗祠,有多少个姓氏?二万四千多个姓氏。我看到了最长的好像九个字,姓氏,边疆少数民族。中国的家,读书人都知道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什么?把家治理得整整齐齐,有法度,人人都守规矩。所以,有齐家的智慧、能力,这个人就能治国,国只是家放大。中国从前家是大家庭,它是社会行为,它不是个人,五代同堂。我们看家谱,看这一行五代,第六代这要分出去,五代同堂。家庭人口少的也有两百多人,普通的家庭都有三百人左右;旺族,人丁兴旺,大家,有六七百人、八九百人的,有,旺族。要没有规矩,这家不就乱了?所以中国从前家教非常严格,儿童从小就教他没有自私的念头,决定不许可。心量要大,你生下来在这个家庭,一生,我为这个家庭兴旺而来的,所以他有使命感、他有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严格。
中国古代确确实实,教育,就是今天来讲养老、育幼,这两桩大事都是家庭承当,国家没管这个,家承当了。从前国家的教育,有专管教育的官员,他没办学校,他只是鼓励家庭教育,表扬家庭教育,他做这个工作。每年国家开科,就是举办考试,选拔人才,被选中的,国家有学校。国家学校很少,县、府、省跟中央都有学校,中央学校叫太学,国子监。那些人被选拔出来的,将来都是官吏,也就是现在说的公务人员,享受国家给的俸禄。在从前,考取秀才国家就给俸禄给你,你不必要工作。给你虽然不多,养家没有问题。由国家来培养,等于说学校就像现在的党校一样,为国家培养各级干部的。真正这些人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家庭里头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所以家庭,没有一个家庭不重视教育。
现在这些年我们提倡的《弟子规》,那是古时候家庭的基本教育,不是念给小孩听的,不是教给小孩念的。是大人,这个家上上下下统统都做到,没有一个人不遵守,小孩从小就看见,他就学会了。所以古德有谚语说「三岁看八十」,三岁他天天看,看他的父母,看这些大人,个个都是这样遵守,他就学会了。六、七岁上学,老师接着教他,老师也是给他做榜样。老师所教的,一定要做出来,不做出来没人相信,做出来就相信了。所以,学生学得很踏实。古人的教育讲求身行言教,你要教小朋友的,你先做到;你没有做到,你不能教他,他不相信。从小根就扎得很好,书读得很好。
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鼓励大家学习的,唐太宗编纂的《群书治要》,《国学治要》,这些东西。在过去,这很平常,一般人都懂得,多半都能遵守,不会违犯。所以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的社会,如果不能恢复古时候以礼治国,这个世界灾难不容易化解。佛也能治国,佛经里面说这些事情也说得很多,很值得我们做参考。所以佛教是教育,是很圆满的教育、智慧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伦理的教育,乃至于今天科学跟哲学都在大乘经中。我们认真学习,对我们的利益太大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七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