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以後不再搞六道了。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大的?沒有了。還有這個身體在世間,它的副作用,正的我們是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副作用是幫助這些迷惑衆生認識老祖宗,這個重要。認識傳統文化,認識這個東西是寶,無價之寶,一定要認真好好去學習。
底下這一句說得太好了,「故業垢蔽心」,這四個字好。業是造業,業就是行爲,行爲稱作事,事之後稱之爲業。我們在學校讀書,這作業,功課學完了,畢業。業在,就是事留下來的因,那就是業。這個因善,後面感善果,因要是惡,後面就感惡報,善、惡都稱之爲業。這個業不善,因爲底下是個垢,垢是染汙,是不善的業,它妨礙了心,讓我們迷失了真心,我們用的全是妄心。自私自利是妄心,因爲真心裏頭沒有自私自利,真心裏頭沒有我,就是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真心;有分別、有執著就是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把分別執著要放下,學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決定不要常常想著吃虧上當,這都是什麼?這都是自私自利在作祟,你的情執、我執太重。
佛法頭一關就是破這個執著,破我執,常常想著一切衆生,不要想自己。衆生受苦,我在受苦,衆生得樂,我就得樂,要把衆生跟自己想成一體,這個體無形,沒有形、沒有色。常常這樣想,慢慢跟常寂光就相應。決定不要想名聞利養,這個東西是帶有毒素的,你愈想會把貪瞋癡都引發出來。幹什麼樣好事,別居功,功勞是別人的,多少人在做,又不是我一個人做;過失一個人要承當,我要忏悔。特別是在一個團體裏頭,你要是領導一個團體,這樣用心,這個團體沒有不服你的,團體會做得非常好。有私心就不行了,就做不出來,做得好那是你的福報,福報完了你這個團體會解散,不能持久,只有真的東西可以持久。
底下這一句,「則金容同穢灰」,這說誰?這就說我們。我們本來是佛,佛是金剛不壞身,我們變成這種身體。所以讀了這兩句,就要想到我們怎樣去修心,怎樣去修身?「格物致知」,格物兩個字有很多人講錯了,不是普通人,這大學教授。他們把格物這兩個字認爲研究萬物,追根究柢去研究它,以爲這是格物。這兩個字要用佛法來解釋它。格物就是斷煩惱,物就是欲望,物欲,我們要跟欲望去打仗,格是格鬥,一定把欲望放下。佛法斷煩惱、開智慧,智慧是你本有的,是因爲煩惱把它障礙了;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講的這兩句話,格物是斷煩惱,致知是開智慧。智慧開了,意就誠,意誠則真心現前,所以心正,他起心動念正而不邪。關鍵頭一個,你煩惱太重了就不行,佛如是說,儒家亦如是說,千萬不能把它說錯了。
所以學聖學,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要從格物致知下手。世間也需要真智慧,事才能辦得好,沒有真智慧,知識不行。所以格物,我們說個更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我看清楚、明白了。爲什麼?放下才看明白,你不放下,怎麼看也看不明白。爲什麼?它障礙你,你怎麼會看得清楚!必須把障礙放下,我就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意才誠,心才正。這八個字是聖學的根,大根大本。這個東西要真幹,不是說的,是要真正做到的。
佛教學的目標,我們學佛不能與它相違背,相違背就不是佛。這個目標永遠記住,你不會偏邪,那就是幫助一切苦難衆生離苦得樂,不是爲自己。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爲自己,他老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一生知足常樂。印度是熱帶,生活比較簡單,我們中國是溫帶,它有四季,他們只有一季,夏天。所以叁衣就夠了,無需要更多的負擔。一缽,每天出門托缽,樹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潇灑,于人無爭,于世無求。佛的弟子當中雖然有很多大國王,佛並沒有以爲榮耀,沒有。他心目當中,國王跟乞丐是平等的,清淨平等,他沒有跟你分高下。對待人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是智慧不是情識,這叫大慈大悲。
下面有兩句,「足指按地,則瓦礫化寶玉」。這兩句的出處下面有,就是《維摩诘經》上有,《淨名經》就是《維摩經》,《楞嚴經》上有。這是世尊當年在世,有學生問他,你老人家成佛了,佛有實報莊嚴土,你是不是住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在哪裏?像什麼樣子?佛現神通,本來盤腿坐在那裏,把腿子放下,腳趾踩到地底下,大地變成琉璃七寶,像極樂世界一樣,所有人都看呆了;佛把腳收起來之後,就不見了。這裏頭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能把大地變成寶玉,變成七寶琉璃,那是什麼?清淨心現給你,讓你看到佛的心;換句話說,實報土就在面前。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是住實報土,我們住凡聖同居土,我們凡聖同居土的人看到佛好像也住在凡聖同居土,其實不一樣,這是佛示現給我們看。你有沒有?你有,你跟他一樣,不是沒有。你有真心,你有清淨心,你有平等心,只是你現在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這相現不出來;清淨平等覺就現出來。並不是佛說我是專利,你們沒有我有,不是的。佛總是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現的是相好,這現的是相,統統都有,佛法裏頭真平等。所以在經題上,淨土宗修什麼?就是修清淨、修平等、修覺,這叫淨土。
「是知西方非遙,迷心爲隔。若能一念歸真,則往生見土,亦何隔念與時乎?」不但沒有時間的差距,念頭差距都沒有。念頭差距太微細了,前念、後念差距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單位是兆。連這一點差距都沒有,那是什麼?真的是一體。就是迷悟,我們是迷心爲隔,造成的障礙,覺心,障礙就沒有了。一念歸真,現在我們講的真,是真,不是假的,但是不是純真,它能夠通達純真,就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真,肯定它是真的,熟透了,真相就現前。念,把自己的妄念、染汙統統都念掉,也就是說染汙跟分別全念掉,統統真放下,一絲毫染著都沒有,這個時候佛境界就現前。佛境界現前就是自己成佛了,自己不成佛,怎麼能見到佛境界?見到佛境界就是自己成佛了。
下面的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話,「疏語深明心淨土淨之旨」,《會疏》裏頭講的這個話,說明心淨土淨,心染土就染,心穢土就穢。你就想到,我們今天地球上這種災變,怎麼來的?完全是人心。爲什麼變成這樣子?把祖宗、神聖的教誨全部都丟掉了,自以爲聰明,自以爲古人不懂科學。現在這些年輕量子力學家他們的態度轉變,不敢輕慢古人。他們認爲古人有一種本能,好像自然有這種通力,能夠知道宇宙的奧秘,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現在態度改變了,他說有本能,他說我們這個本能失掉了。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本能怎麼失掉的?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雜念太多,本能喪失了。佛法裏面修行,不論是哪個宗派,無非是恢複本能,怎麼恢複?一定要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菩薩修成佛道,必走的一條路,沒有第二條。你如果不相信,想再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你試試看。所以,還是夫子的態度好,「信而好古」,我不開辟第二條路,以免麻煩。這條路這麼多人都走通了,我不走這個路,我何必搞另外一條?這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遵循這條道路。
持戒,不能不持戒,不持戒你就原地踏步,你沒有走出一步。戒裏頭有根本戒,中國人的根本戒,我把它歸納成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根本戒。確實,兩百年前的中國人都能遵守,所以說禮義之邦,太平盛世。佛法的根本戒就是六度、六和、十善,就這叁樣東西,這根本,菩薩大戒,不是小乘。小乘只修十善,大乘除十善之外有六和、六度,它一點都不難,愈是大道愈容易。修也不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時刻刻守住這個標准,與這個標准有偏離了,趕緊回來。偏離,兩個原因,一個是迷惑,一個是自私,就這兩個原因,沒有自私、不迷惑,決定在正道上。人人走得通,尤其是淨土,真叫方便當中的方便,沒有一個走不通的。
這個下面接著,「《淨名經》雲」,《維摩诘經》,「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頓現淨刹」,有這麼一句經文。又《首楞嚴經》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這都是佛顯神通,緣成熟的,講經的時候表演給大家看,增長大家的信心。其實一定要知道,佛這些能力我們全具足,佛有的我們統統都有。只是他心清淨,我這個心比不上他,這要向他、要跟他學習,他能放得下,我爲什麼放不下?他知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他全不放在心上。我們今天這一點不能突破,以爲樣樣都是真的,是真的,我就想占有、我就想控製,這個念頭壞了,這個不能夠看破、不能放下,永遠不會有進步。一定要知道佛經上講的是真的,今天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證明,確實萬法皆空,物質現象是假的,精神現象也不是真的,意念不是真的。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這講得很清楚,念頭是妄心,物質是幻相,念頭産生的幻相,都不是真的。換句話說,統統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
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不要放在心上,心裏頭自然生智慧,你遇到事情自然生智慧,自然處理得很好。要學的就是學放下,這些經論,這是釋迦牟尼佛的修學報告分享,我們用他這些經驗來幫助自己。經典什麼用處?拿來核對,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它一樣不一樣?跟它一樣,正確,沒問題,沒錯;要跟它不一樣,好好的反省,可能産生錯誤了。經典作用在此地,幫助我們修正錯誤,這個念了真管用,這個念了是佛真正在保佑你。不是我念佛,佛就保佑你,這假話,這是迷信,哪有這種道理?我念明白了,我知道了,核對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相應,這個沒有問題了;如果發現不相應,要改,不能不改。
所以「此之發光,非因手足」,于手足不相幹,是心地光明,自性之光。人人都有,這個我們一定要相信。佛沒有說他獨有,他比別人高一等,沒有,完全平等。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五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