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白,以后不再搞六道了。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大的?没有了。还有这个身体在世间,它的副作用,正的我们是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副作用是帮助这些迷惑众生认识老祖宗,这个重要。认识传统文化,认识这个东西是宝,无价之宝,一定要认真好好去学习。
底下这一句说得太好了,「故业垢蔽心」,这四个字好。业是造业,业就是行为,行为称作事,事之后称之为业。我们在学校读书,这作业,功课学完了,毕业。业在,就是事留下来的因,那就是业。这个因善,后面感善果,因要是恶,后面就感恶报,善、恶都称之为业。这个业不善,因为底下是个垢,垢是染污,是不善的业,它妨碍了心,让我们迷失了真心,我们用的全是妄心。自私自利是妄心,因为真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真心里头没有我,就是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真心;有分别、有执著就是妄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把分别执著要放下,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不要常常想着吃亏上当,这都是什么?这都是自私自利在作祟,你的情执、我执太重。
佛法头一关就是破这个执著,破我执,常常想着一切众生,不要想自己。众生受苦,我在受苦,众生得乐,我就得乐,要把众生跟自己想成一体,这个体无形,没有形、没有色。常常这样想,慢慢跟常寂光就相应。决定不要想名闻利养,这个东西是带有毒素的,你愈想会把贪瞋痴都引发出来。干什么样好事,别居功,功劳是别人的,多少人在做,又不是我一个人做;过失一个人要承当,我要忏悔。特别是在一个团体里头,你要是领导一个团体,这样用心,这个团体没有不服你的,团体会做得非常好。有私心就不行了,就做不出来,做得好那是你的福报,福报完了你这个团体会解散,不能持久,只有真的东西可以持久。
底下这一句,「则金容同秽灰」,这说谁?这就说我们。我们本来是佛,佛是金刚不坏身,我们变成这种身体。所以读了这两句,就要想到我们怎样去修心,怎样去修身?「格物致知」,格物两个字有很多人讲错了,不是普通人,这大学教授。他们把格物这两个字认为研究万物,追根究柢去研究它,以为这是格物。这两个字要用佛法来解释它。格物就是断烦恼,物就是欲望,物欲,我们要跟欲望去打仗,格是格斗,一定把欲望放下。佛法断烦恼、开智慧,智慧是你本有的,是因为烦恼把它障碍了;烦恼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讲的这两句话,格物是断烦恼,致知是开智慧。智慧开了,意就诚,意诚则真心现前,所以心正,他起心动念正而不邪。关键头一个,你烦恼太重了就不行,佛如是说,儒家亦如是说,千万不能把它说错了。
所以学圣学,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从格物致知下手。世间也需要真智慧,事才能办得好,没有真智慧,知识不行。所以格物,我们说个更简单的一句话,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我看清楚、明白了。为什么?放下才看明白,你不放下,怎么看也看不明白。为什么?它障碍你,你怎么会看得清楚!必须把障碍放下,我就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意才诚,心才正。这八个字是圣学的根,大根大本。这个东西要真干,不是说的,是要真正做到的。
佛教学的目标,我们学佛不能与它相违背,相违背就不是佛。这个目标永远记住,你不会偏邪,那就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不是为自己。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为自己,他老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一生知足常乐。印度是热带,生活比较简单,我们中国是温带,它有四季,他们只有一季,夏天。所以三衣就够了,无需要更多的负担。一钵,每天出门托钵,树下一宿,你看多自在、多潇洒,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佛的弟子当中虽然有很多大国王,佛并没有以为荣耀,没有。他心目当中,国王跟乞丐是平等的,清净平等,他没有跟你分高下。对待人清净心、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是智慧不是情识,这叫大慈大悲。
下面有两句,「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这两句的出处下面有,就是《维摩诘经》上有,《净名经》就是《维摩经》,《楞严经》上有。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有学生问他,你老人家成佛了,佛有实报庄严土,你是不是住在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像什么样子?佛现神通,本来盘腿坐在那里,把腿子放下,脚趾踩到地底下,大地变成琉璃七宝,像极乐世界一样,所有人都看呆了;佛把脚收起来之后,就不见了。这里头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能把大地变成宝玉,变成七宝琉璃,那是什么?清净心现给你,让你看到佛的心;换句话说,实报土就在面前。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是住实报土,我们住凡圣同居土,我们凡圣同居土的人看到佛好像也住在凡圣同居土,其实不一样,这是佛示现给我们看。你有没有?你有,你跟他一样,不是没有。你有真心,你有清净心,你有平等心,只是你现在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这相现不出来;清净平等觉就现出来。并不是佛说我是专利,你们没有我有,不是的。佛总是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现的是相好,这现的是相,统统都有,佛法里头真平等。所以在经题上,净土宗修什么?就是修清净、修平等、修觉,这叫净土。
「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不但没有时间的差距,念头差距都没有。念头差距太微细了,前念、后念差距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单位是兆。连这一点差距都没有,那是什么?真的是一体。就是迷悟,我们是迷心为隔,造成的障碍,觉心,障碍就没有了。一念归真,现在我们讲的真,是真,不是假的,但是不是纯真,它能够通达纯真,就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真,肯定它是真的,熟透了,真相就现前。念,把自己的妄念、染污统统都念掉,也就是说染污跟分别全念掉,统统真放下,一丝毫染着都没有,这个时候佛境界就现前。佛境界现前就是自己成佛了,自己不成佛,怎么能见到佛境界?见到佛境界就是自己成佛了。
下面的话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话,「疏语深明心净土净之旨」,《会疏》里头讲的这个话,说明心净土净,心染土就染,心秽土就秽。你就想到,我们今天地球上这种灾变,怎么来的?完全是人心。为什么变成这样子?把祖宗、神圣的教诲全部都丢掉了,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古人不懂科学。现在这些年轻量子力学家他们的态度转变,不敢轻慢古人。他们认为古人有一种本能,好像自然有这种通力,能够知道宇宙的奥秘,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态度改变了,他说有本能,他说我们这个本能失掉了。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本能怎么失掉的?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杂念太多,本能丧失了。佛法里面修行,不论是哪个宗派,无非是恢复本能,怎么恢复?一定要依戒得定,依定开慧。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修成佛道,必走的一条路,没有第二条。你如果不相信,想再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你试试看。所以,还是夫子的态度好,「信而好古」,我不开辟第二条路,以免麻烦。这条路这么多人都走通了,我不走这个路,我何必搞另外一条?这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遵循这条道路。
持戒,不能不持戒,不持戒你就原地踏步,你没有走出一步。戒里头有根本戒,中国人的根本戒,我把它归纳成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根本戒。确实,两百年前的中国人都能遵守,所以说礼义之邦,太平盛世。佛法的根本戒就是六度、六和、十善,就这三样东西,这根本,菩萨大戒,不是小乘。小乘只修十善,大乘除十善之外有六和、六度,它一点都不难,愈是大道愈容易。修也不难,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时刻刻守住这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有偏离了,赶紧回来。偏离,两个原因,一个是迷惑,一个是自私,就这两个原因,没有自私、不迷惑,决定在正道上。人人走得通,尤其是净土,真叫方便当中的方便,没有一个走不通的。
这个下面接着,「《净名经》云」,《维摩诘经》,「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有这么一句经文。又《首楞严经》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这都是佛显神通,缘成熟的,讲经的时候表演给大家看,增长大家的信心。其实一定要知道,佛这些能力我们全具足,佛有的我们统统都有。只是他心清净,我这个心比不上他,这要向他、要跟他学习,他能放得下,我为什么放不下?他知道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他全不放在心上。我们今天这一点不能突破,以为样样都是真的,是真的,我就想占有、我就想控制,这个念头坏了,这个不能够看破、不能放下,永远不会有进步。一定要知道佛经上讲的是真的,今天量子力学家给我们做证明,确实万法皆空,物质现象是假的,精神现象也不是真的,意念不是真的。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这讲得很清楚,念头是妄心,物质是幻相,念头产生的幻相,都不是真的。换句话说,统统要放下,不要放在心上,这就对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头自然生智慧,你遇到事情自然生智慧,自然处理得很好。要学的就是学放下,这些经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修学报告分享,我们用他这些经验来帮助自己。经典什么用处?拿来核对,我的想法、看法、做法跟它一样不一样?跟它一样,正确,没问题,没错;要跟它不一样,好好的反省,可能产生错误了。经典作用在此地,帮助我们修正错误,这个念了真管用,这个念了是佛真正在保佑你。不是我念佛,佛就保佑你,这假话,这是迷信,哪有这种道理?我念明白了,我知道了,核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相应,这个没有问题了;如果发现不相应,要改,不能不改。
所以「此之发光,非因手足」,于手足不相干,是心地光明,自性之光。人人都有,这个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没有说他独有,他比别人高一等,没有,完全平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九五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