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怎麼樣?滯於邊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不開。別人一到極樂世界,花就開了,花開見佛。他到極樂世界,花不開,這是什麼?帶著懷疑。但是他真念佛、真求往生。所以念佛的要訣,第一個就是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叁個不間斷。這個人念佛,這叁個條件他有兩個,不懷疑他不行,他有懷疑,但是他不夾雜、他不間斷。所以他能往生,生到邊地,也不錯了,也非常難得。
底下一大段講果。果裏頭分叁段,第一,「道止邊界」,他往生生到邊界。我們看經文:
【是諸人等。】
就是指前面這一類人。
【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末後這一句說得好,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所作,自己要受這個果報。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業因果報,佛不能改變。人造惡業墮地獄,閻羅王告訴惡人,你所做的是自作自受,我不能把你的罪加重,也不能把你的罪減輕,全是自作自受。修善亦如是,念佛往生還如是。所以蕅益大師講六信,裏面很重視因果,他六信的順序,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擺到最後。
我們看注解,『是諸人等』,指前面所說的兩類往生邊地的人。一種是信他不信自,一種是信自不信他,對佛五種智慧有懷疑,這兩類人都生邊地。『以此因緣』,這個因緣是「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感得生於彼國邊地」,他們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在邊地。這個邊地是比喻,不是真正邊地,蓮花還是在七寶池裏頭,不是在別的地方,就是花不開。隔壁這朵花開了,就是他不開,稱它爲邊地,不是真的到邊地。他在花裏面,「七寶宮殿」,你看「寶池蓮華」,他在七寶池,蓮花在七寶池裏頭,花裏頭是七寶宮殿,這居住的環境。「樂如忉利天」,前面我們看到的樂如夜摩天,這個地方講樂如忉利天,就是反正他很快樂就是了。「及永不退墮之果」,他不會退墮,不會退到六道輪回來,甚至說不會退到十法界,他就在極樂世界,等著花開見佛。什麼時候花開見佛?時間沒有一定,但是最長不超過五百年,五百歲這是極限,不會超過五百歲。這五百歲是我們人間的時間,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我們世間五百年在極樂世界很短促,不是很長時間,只要他覺悟了,一覺悟、一忏悔,花就開了。
「複因疑惑之過」,他感應得到的是『道止佛國界邊』,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沒有聽到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於五百歲不能見聞叁寶之果」,他的苦就苦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什麼?說明見佛、聞法在遍法界這是至樂。方東美先生當年教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見佛聞法;離開佛,不聞法,這個享受就中斷了。極樂世界這些人怎麼辦?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之後,就不離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不自由、不自在,他們那邊是得大自在、得真解脫。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省多少事情,我們這個世間,飲食耽誤多少時間。不需要睡眠,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沒有黑暗,我們這邊有白天有晚上,叫一晝夜,極樂世界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見到阿彌陀佛,在彌陀講堂聽經聞法,進講堂了。離開講堂,離開講堂就畢業了,就成佛了;沒有證得無上菩提,不離開講堂。
阿彌陀佛說法沒有中斷的,每個人去聽法也沒有間斷,也沒有中斷。聽說他們常常到十方世界去參訪諸佛菩薩?是,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去的?化身去的。他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他能夠分身,分無量無邊身,虛空法界有多少尊佛國土,他就分多少身。有本事同時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他在那裏供養,供養修福,在那裏聞法修慧。然後你就曉得,極樂世界修行一天,大概等於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所以他成佛快,真正做到了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到極樂世界才真正能做到。這叁個條件圓滿,不斷再提升自己境界,從菩薩品位上提升。一到那個地方,這假設是初信位的菩薩,很快提升到二信、叁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很快。像爬樓梯爬五十一層,他不休息,很快就爬上去了。在他方世界,修行的爬樓梯,爬上一層要停很久才能再提升一層。極樂世界不是的,非常快速。
這下面又說,「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這個理,不僅僅是極樂世界往生的因果,它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時、一切處誰做主?我們起心動念在做主,於任何人都不相幹。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常常有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罪業了,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好像自己沒有,這大錯特錯!「故雲」,所以這經上說,『佛不使爾』。你爲什麼墮到邊地?是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心裏有疑惑。佛講得很清楚、祖師講得很清楚,念佛求往生,念佛最重要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叁要訣。你自己帶著疑惑心,所以往生邊地,是你『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華嚴經》上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這裏頭所有的境界、所有的衆生,全是自己唯心所造,心現識變的,這個一定要知道。人遇善緣,他去享樂去了,忘掉了;人遇到逆緣,他在受苦,不知道苦從哪來的,怨天尤人,某人害我的,某人陷害我的,某人障礙我的,不是,全是自作自受。那某人障礙我,爲什麼他不障礙別人?某人陷害我,爲什麼不陷害他?凡是事,過去李老師教給我們,要細心觀察,不能看一面,看一面錯了。面面俱到,要看幾面?老師教給我們,至少要看八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叫什麼?那叫覺悟,叫不糊塗。八面先看體、相、用,這是叁面,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都有體相用叁面;再看因緣果叁面,有因、有緣、有果;最後看事、理這兩面。八面都看到了,你才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現在誰對一切人事物能看八面的?看八面叫觀察,人不懂。所以他生活在迷惑顛倒之中,根本就沒有把事情看清楚,他就生起煩惱、生起疑慮了,怨天尤人。這個造罪業,造罪業自己不曉得。
八面是基礎,基本的,必須要看這個。深一層?深一層是八面每一面都有八層,都有八面,體中之體、體中之相、體中的作用、體中的因、體中的緣、體中的果、體中的事、體中的理,你看一個字八面。八面,八八六十四面,相裏頭有相之體、相之相、相之用。老師把這個教給我們之後,告訴我們,一切法其深無底。我們說我們看東西跟佛怎麼能比?佛能徹法底源,他看得究竟。我們能看一面就不錯了,能看深一層,這了不起了,深兩層,六十四再乘八。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古人沒說話的資格,古人看六十四面就不少,再深的也有。我們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大概看六十四面的是初信位的菩薩,一個比一個深,我們怎麼能跟人相比!今天尖端的科學家沒有辦法跟他們相比,尖端科學家發現的只是一個點,某一個小範圍。這些修行人,他們是從戒、從定、從慧,定慧圓融,觀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愈深入愈清楚,諸法實相他們參透了。明心見性是初住菩薩,這《華嚴》圓教,徹法底源,那就是大經上常說八地以上,極其微細,我們沒有辦法知道。
《華嚴經》上這一句是總結,「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每個人要特別重視這個唯心,自己的心。這個心有真心、有妄心,都在裏頭,這一個字裏頭。真心是體,妄心是用(作用);妄心就是阿賴耶,真心就是自性。心現心生識變,一切法千差萬別,識變的。「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再不會怨天尤人了,自己對自己負起責任。知道不僅我們一生,生生世世,過去未來,一切因果自己承擔,於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幹。於佛菩薩不相幹,於天神不相幹,於鬼神也不相幹,都是自己心裏頭生的,自己心裏頭滅的。
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來,是我們自己業力感應到這兒來的。我們與這個世界衆生有共業、有不共業,不共是別業。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長短,就是壽命長短,這是別業;我們跟這些衆生共甘苦同患難,這是共業。雖是共業,實在講有相同相似,實際上還是個別的。爲什麼?人死了走了,別業沒有了,他跟這個世界共業也沒有了。不能說是,他人身死了之後,他還有共業留在這兒,沒有,也走了。這些事相,這個事理、因緣果你都想通了,都看通、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了。知道地獄、天堂、淨土、佛國,全是自心所現,離開自心,無有一法可得。所以說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跟我們的關系多密切!
佛跟我們關系密切,天堂、地獄跟我們關系同樣密切,哪些是地獄的因?佛在總體上來講,告訴我們,十法界因緣無量。無量因緣哪一個因最重要?這第一個因,佛告訴我們,佛第一個因是平等,平等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住兜率天。爲什麼?兜率這個名詞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知足,知足就平等了。不知足,永遠不平等。所以你看看,知足、平等這就成佛了。真知足,確實他不爭、不求了,我們常說「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心平等了。清淨只是不染汙,還有所求,到真正無爭無求,這心平等了。所以,清淨平等是佛。菩薩,菩薩是六度心,也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菩薩是大慈大悲,念念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個心是菩薩心,這菩薩心腸。聲聞心,這是阿羅漢,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因緣心,十二因緣。天,天人,上品十善,還得加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五戒在中國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具足,你不失人身,這一生生命到了,來生還會到人道來。餓鬼是貪心,貪心墮餓鬼。瞋恚,脾氣很大,這是地獄心。愚癡是畜生心,愚癡是糊塗,是非善惡搞不清楚,沒有智慧。這是十法界,佛講第一個業因。
於是我們就曉得了,我們對於貪瞋癡要遠離,爲什麼?貪瞋癡是叁惡道的因。要斷貪瞋癡,而不是講對象,有人學佛,對世間法不貪了,對佛法貪愛,他將來到哪裏?還是到餓鬼道。爲什麼?貪心。貪心到餓鬼道來,大概做鬼道裏頭有福報的鬼,因爲他沒有惡念,他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那個引業,就是牽他到哪一道去,牽引他到哪一道,那個叫引業。到這一道裏面,你所受的報應,那叫滿業。我們到人道來,同樣的是中品十善,五常、五戒,是過去生中這個修得不錯。這個業現前,我們到人間來投胎。在一生當中你所一切的享受,那是滿業,是過去修的善還是造的惡。修善,你這一生過得很好,享福,善果;如果修的不善,這一生生活很清苦,活得很累,憂患煩惱很多。全都是自作自受,不能不知道。
「身所趣向」,你趣向是到哪一道去,「唯是自業所牽。業由心生,故雲心自趣向」。業、相、念都是從心生的,所以心是主宰。佛給我們做總結,「全體是心」,所以心重要!大乘完全是修心,小乘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結罪論事不論心,大乘結罪是論心不論事。大乘,一個念頭善惡就造成果報了,不一定要有事,殺盜淫妄,念頭動了就結罪,所以大乘戒很難持。小乘容易,小乘講不殺生,我沒有殺他,我心裏恨他想殺他,但是我沒有做,不犯殺戒。大乘不行,你念頭動了,動了念頭要殺他,這就是破戒了。殺不殺不論那些,都起心動念處結罪,這是菩薩比小乘高,高在此地,結罪不一樣。這是說明,一切得自己負責任,決定不能夠去怪罪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