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怎么样?滞於边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不开。别人一到极乐世界,花就开了,花开见佛。他到极乐世界,花不开,这是什么?带著怀疑。但是他真念佛、真求往生。所以念佛的要诀,第一个就是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这个人念佛,这三个条件他有两个,不怀疑他不行,他有怀疑,但是他不夹杂、他不间断。所以他能往生,生到边地,也不错了,也非常难得。
底下一大段讲果。果里头分三段,第一,「道止边界」,他往生生到边界。我们看经文:
【是诸人等。】
就是指前面这一类人。
【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末后这一句说得好,这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所作,自己要受这个果报。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业因果报,佛不能改变。人造恶业堕地狱,阎罗王告诉恶人,你所做的是自作自受,我不能把你的罪加重,也不能把你的罪减轻,全是自作自受。修善亦如是,念佛往生还如是。所以蕅益大师讲六信,里面很重视因果,他六信的顺序,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摆到最后。
我们看注解,『是诸人等』,指前面所说的两类往生边地的人。一种是信他不信自,一种是信自不信他,对佛五种智慧有怀疑,这两类人都生边地。『以此因缘』,这个因缘是「以修善念佛、发愿求生」,「感得生於彼国边地」,他们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在边地。这个边地是比喻,不是真正边地,莲花还是在七宝池里头,不是在别的地方,就是花不开。隔壁这朵花开了,就是他不开,称它为边地,不是真的到边地。他在花里面,「七宝宫殿」,你看「宝池莲华」,他在七宝池,莲花在七宝池里头,花里头是七宝宫殿,这居住的环境。「乐如忉利天」,前面我们看到的乐如夜摩天,这个地方讲乐如忉利天,就是反正他很快乐就是了。「及永不退堕之果」,他不会退堕,不会退到六道轮回来,甚至说不会退到十法界,他就在极乐世界,等著花开见佛。什么时候花开见佛?时间没有一定,但是最长不超过五百年,五百岁这是极限,不会超过五百岁。这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五百年。我们世间五百年在极乐世界很短促,不是很长时间,只要他觉悟了,一觉悟、一忏悔,花就开了。
「复因疑惑之过」,他感应得到的是『道止佛国界边』,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没有听到阿弥陀佛讲经教学。「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於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之果」,他的苦就苦在这个地方。这说明什么?说明见佛、闻法在遍法界这是至乐。方东美先生当年教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见佛闻法;离开佛,不闻法,这个享受就中断了。极乐世界这些人怎么办?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之后,就不离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是不自由、不自在,他们那边是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饮食,省多少事情,我们这个世间,饮食耽误多少时间。不需要睡眠,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没有黑暗,我们这边有白天有晚上,叫一昼夜,极乐世界没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见到阿弥陀佛,在弥陀讲堂听经闻法,进讲堂了。离开讲堂,离开讲堂就毕业了,就成佛了;没有证得无上菩提,不离开讲堂。
阿弥陀佛说法没有中断的,每个人去听法也没有间断,也没有中断。听说他们常常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诸佛菩萨?是,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去的?化身去的。他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没动,他能够分身,分无量无边身,虚空法界有多少尊佛国土,他就分多少身。有本事同时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他在那里供养,供养修福,在那里闻法修慧。然后你就晓得,极乐世界修行一天,大概等於我们这个世界修无量劫。所以他成佛快,真正做到了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到极乐世界才真正能做到。这三个条件圆满,不断再提升自己境界,从菩萨品位上提升。一到那个地方,这假设是初信位的菩萨,很快提升到二信、三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很快。像爬楼梯爬五十一层,他不休息,很快就爬上去了。在他方世界,修行的爬楼梯,爬上一层要停很久才能再提升一层。极乐世界不是的,非常快速。
这下面又说,「此皆唯心所造,业力牵引,不由他故」。这个理,不仅仅是极乐世界往生的因果,它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时、一切处谁做主?我们起心动念在做主,於任何人都不相干。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常常有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罪业了,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好像自己没有,这大错特错!「故云」,所以这经上说,『佛不使尔』。你为什么堕到边地?是你自己造的业,你自己心里有疑惑。佛讲得很清楚、祖师讲得很清楚,念佛求往生,念佛最重要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要诀。你自己带著疑惑心,所以往生边地,是你『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华严经》上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这里头所有的境界、所有的众生,全是自己唯心所造,心现识变的,这个一定要知道。人遇善缘,他去享乐去了,忘掉了;人遇到逆缘,他在受苦,不知道苦从哪来的,怨天尤人,某人害我的,某人陷害我的,某人障碍我的,不是,全是自作自受。那某人障碍我,为什么他不障碍别人?某人陷害我,为什么不陷害他?凡是事,过去李老师教给我们,要细心观察,不能看一面,看一面错了。面面俱到,要看几面?老师教给我们,至少要看八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叫什么?那叫觉悟,叫不糊涂。八面先看体、相、用,这是三面,佛经上常讲的,一切法都有体相用三面;再看因缘果三面,有因、有缘、有果;最后看事、理这两面。八面都看到了,你才把这个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现在谁对一切人事物能看八面的?看八面叫观察,人不懂。所以他生活在迷惑颠倒之中,根本就没有把事情看清楚,他就生起烦恼、生起疑虑了,怨天尤人。这个造罪业,造罪业自己不晓得。
八面是基础,基本的,必须要看这个。深一层?深一层是八面每一面都有八层,都有八面,体中之体、体中之相、体中的作用、体中的因、体中的缘、体中的果、体中的事、体中的理,你看一个字八面。八面,八八六十四面,相里头有相之体、相之相、相之用。老师把这个教给我们之后,告诉我们,一切法其深无底。我们说我们看东西跟佛怎么能比?佛能彻法底源,他看得究竟。我们能看一面就不错了,能看深一层,这了不起了,深两层,六十四再乘八。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古人没说话的资格,古人看六十四面就不少,再深的也有。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大概看六十四面的是初信位的菩萨,一个比一个深,我们怎么能跟人相比!今天尖端的科学家没有办法跟他们相比,尖端科学家发现的只是一个点,某一个小范围。这些修行人,他们是从戒、从定、从慧,定慧圆融,观察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愈深入愈清楚,诸法实相他们参透了。明心见性是初住菩萨,这《华严》圆教,彻法底源,那就是大经上常说八地以上,极其微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
《华严经》上这一句是总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每个人要特别重视这个唯心,自己的心。这个心有真心、有妄心,都在里头,这一个字里头。真心是体,妄心是用(作用);妄心就是阿赖耶,真心就是自性。心现心生识变,一切法千差万别,识变的。「盖心生种种法生,地狱、天堂、净土、佛国,皆是自心所现」。这个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再不会怨天尤人了,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知道不仅我们一生,生生世世,过去未来,一切因果自己承担,於任何一个人都不相干。於佛菩萨不相干,於天神不相干,於鬼神也不相干,都是自己心里头生的,自己心里头灭的。
我们生到这个世界来,是我们自己业力感应到这儿来的。我们与这个世界众生有共业、有不共业,不共是别业。我们住在这个世间长短,就是寿命长短,这是别业;我们跟这些众生共甘苦同患难,这是共业。虽是共业,实在讲有相同相似,实际上还是个别的。为什么?人死了走了,别业没有了,他跟这个世界共业也没有了。不能说是,他人身死了之后,他还有共业留在这儿,没有,也走了。这些事相,这个事理、因缘果你都想通了,都看通、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了。知道地狱、天堂、净土、佛国,全是自心所现,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所以说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跟我们的关系多密切!
佛跟我们关系密切,天堂、地狱跟我们关系同样密切,哪些是地狱的因?佛在总体上来讲,告诉我们,十法界因缘无量。无量因缘哪一个因最重要?这第一个因,佛告诉我们,佛第一个因是平等,平等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萨要成佛,一定要住兜率天。为什么?兜率这个名词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知足,知足就平等了。不知足,永远不平等。所以你看看,知足、平等这就成佛了。真知足,确实他不争、不求了,我们常说「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心平等了。清净只是不染污,还有所求,到真正无争无求,这心平等了。所以,清净平等是佛。菩萨,菩萨是六度心,也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是大慈大悲,念念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这个心是菩萨心,这菩萨心肠。声闻心,这是阿罗汉,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因缘心,十二因缘。天,天人,上品十善,还得加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五戒在中国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具足,你不失人身,这一生生命到了,来生还会到人道来。饿鬼是贪心,贪心堕饿鬼。瞋恚,脾气很大,这是地狱心。愚痴是畜生心,愚痴是糊涂,是非善恶搞不清楚,没有智慧。这是十法界,佛讲第一个业因。
於是我们就晓得了,我们对於贪瞋痴要远离,为什么?贪瞋痴是三恶道的因。要断贪瞋痴,而不是讲对象,有人学佛,对世间法不贪了,对佛法贪爱,他将来到哪里?还是到饿鬼道。为什么?贪心。贪心到饿鬼道来,大概做鬼道里头有福报的鬼,因为他没有恶念,他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那个引业,就是牵他到哪一道去,牵引他到哪一道,那个叫引业。到这一道里面,你所受的报应,那叫满业。我们到人道来,同样的是中品十善,五常、五戒,是过去生中这个修得不错。这个业现前,我们到人间来投胎。在一生当中你所一切的享受,那是满业,是过去修的善还是造的恶。修善,你这一生过得很好,享福,善果;如果修的不善,这一生生活很清苦,活得很累,忧患烦恼很多。全都是自作自受,不能不知道。
「身所趣向」,你趣向是到哪一道去,「唯是自业所牵。业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业、相、念都是从心生的,所以心是主宰。佛给我们做总结,「全体是心」,所以心重要!大乘完全是修心,小乘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结罪论事不论心,大乘结罪是论心不论事。大乘,一个念头善恶就造成果报了,不一定要有事,杀盗淫妄,念头动了就结罪,所以大乘戒很难持。小乘容易,小乘讲不杀生,我没有杀他,我心里恨他想杀他,但是我没有做,不犯杀戒。大乘不行,你念头动了,动了念头要杀他,这就是破戒了。杀不杀不论那些,都起心动念处结罪,这是菩萨比小乘高,高在此地,结罪不一样。这是说明,一切得自己负责任,决定不能够去怪罪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