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二集)  2012/9/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二十四页,倒数第二行,科题「受如忉利」。经文:

  【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念老的注解告诉我们,这两种人都是生到边地,「亦於宝莲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间之胎生」,所以他的胎生是形容的意思,不是真正的胎生。「而实」,实实在在的也是「莲花化生」,所以极乐世界胎卵湿生都没有,只有化生。

  接著看下面「果不自在」,这有三桩事情,第一个「困厄」。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这个『城中』应该就是莲花,他不能够出离莲花,莲花没有开,在花苞里面没有开,他出不去,这是他不自在地方。第二个: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极乐世界的人居住的宫殿可以随意,要大就大,要小就小,要在空中它就在空中,要在地面它就落在地面,能够随自己意思,它动的,到他方国土的时候宫殿可以随身。这点他不能,居住的地方『不能随意』。

  第三个是真正的不自在,「愚暗」。

  【於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这是他真正在受苦。注解里头说,「更有甚者」,比前面两样更大的苦处,「则於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五百岁者,据《汉译》为於是间五百岁。经中云是间,又不曰彼国,故此是间,应指世尊说法之处」。这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五百年。「是故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但亦不可执定为此间五百岁。盖极乐品数无量,边地差别亦应无量。如《观经》中下品下生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是其长者」。所以这个数量不能够确定,这部经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佛也说,这个不确定也就是他自己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回头,这个花就开。有人觉悟得早,这里头举了个例子。「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论》功德,往生边地。但以智慧胜故,不久即见佛闻法」。这桩事情佛家讲公案,在净宗流传得很久,很多人都知道,袁宏道往生在边地,但是很快他就离开,就入品。他在世间写了一本书《西方合论》,赞叹西方依正庄严,修学这个法门殊胜功德。

  这一段资料在《净土圣贤录》,他们把它节录下来,这一段文很长,我们把它念一念。《净土圣贤录》是历代念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传记,就是往生的往生记,这里面有袁宏道。「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明朝末年。「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这三兄弟都不错,三个人先后都中了进士,喜欢参禅。「万历中」,明朝万历皇帝算不错,福报很大,好像他在位有四十多年,中就是万历二十几年这个时候。「宏道为吴江知县」,考中进士,分发的地方官,大多数都是知县,现在我们称县长。「后为礼部主事」,礼部是教育部,主事大概相当於司长,这个地位比知县高,像中国现在应该是局级这样的官阶。他称病,官辞掉了回家修道。「初学禅於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辩论」,他去学佛去了,后来自己想想,他说这是空谈不是实际,学了不少口头禅,不得实益。也就是自己想想,於了生死出三界没把握。

  学佛,佛法的成就,最低的成就是脱离六道轮回,你学佛算是成就。不管学得怎么样,还出不了六道等於没成就,因为六道一轮回,不知道轮到哪去,不知道轮到多少年。所以学佛决定要出三界,这个才是学佛的殊胜功德,不再搞轮回了,轮回的确很可怕。学其他的法门出不了轮回。今天黄念祖老居士说,禅,没有真正的禅不能成就,密也不能成就,真正能帮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往生净土这一条路。他自己跟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也都学禅、学密,显密圆融,宗教俱通,都修得不错。当然大彻大悟不可能,密宗三密相应那也做不到,所以最后统统归净土。袁居士亦复如是,他到最后也归净土,「回向净土,晨夕礼诵,兼持禁戒」,这功课也很认真、也持戒。「因博采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不二门」。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你看博采经教,依据经教里面作《西方合论》,这里面讲的有性、有相、有入不二法门,等於说宗门教下的东西都有。「其论五种行门」,他把它分为等於说是五篇,「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确实是写得不错,现在这个书编在《净土丛书》里头。

  「中道」是他的弟弟,做过官,「礼部郎中」,礼部是教育部,在教育部担任过工作。「乞休」,这都是辞掉官养老,回家了,「老於家,居常勤於礼诵。万历四十二年望夕」,这万历的晚年了,万历之后就是崇祯,崇祯亡国这就是清朝,距离清朝很近。有一天「课毕趺坐」,打坐的时候入定灵魂出窍,神这是灵魂,从屋顶上出去,「飘然乘云」,底下还有,省略掉。自己觉得到一个楼下,楼下就有一个人迎接他,这个人颜貌如玉,穿的衣服像云霞一样,长有一丈多,见到中道很欢喜:弟弟来了。他仔细一看是他哥哥,「上楼交拜」,有四、五个人在一起共坐。这灵魂出窍,就好像做了这么一场梦。

  宏道就告诉他,他说这个地方是西方边地。怎么知道他生西方边地?故事就从这传来的,从他弟弟说来的。「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袁宏道生在这个地方。「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这池子很大,当中有莲花,「众生生处」,这等於说七宝池他看到了。「既生,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没有这些东西,「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中道就问他,「兄生何处?」宏道就说,「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土矣」,他最初来的时候生到边地,现在已经生净土。可见得他的时间不长,应该是只有几年的时间,三、四年的时间他就转了,不是五百年,他转得很快。但是「终以戒缓」,这个戒缓就是不够精进,修学的时候还是散漫,所以他居住的宫殿是在地面,「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他住的地方还升不起来,「尚需进修耳」,还要努力,还要进修。

  「幸宿生智慧猛利」,这个人就是他的智慧高,但是定功不够。「又曾经作西方论」,就是《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西方合论》对他有很大的功劳,往生的时候有很大的贡献。「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可见得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一个单纯的,袁宏道花开见佛,也能够跟其他人一样飞行自在,游诸刹土就是能够分身。分身也是无量无边,能供养诸佛、听经闻法,这他最快乐的事情。你看他居住的宫殿不能够升到空中,还差一点点,功夫还差一些。这个信息,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就多了解一些。每个人信愿行功力都不相同,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一样。世尊在经典上所介绍的,那都是大的,细节没说;袁宏道透的这些信息,这是细节。这是他自己的话,以智慧胜故,不久即见佛闻法,虽然往生在边地不久。

  这个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有决定的信心就不会生边地。要信自己,佛说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华严经》上世尊说的;《观经》上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决定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有丝毫怀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唯心所现,在我们凡夫是唯识所变,但是在极乐世界菩萨心目当中,它是法性土,他是法性身,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明白。没有去之前,确实是我们心现识变的,所以跟我们的关系是一体。既是一体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对於念佛往生决定不能怀疑,怀疑就错了,至少会造成边地拖一段时间。

  袁宏道说他是因为智慧猛利,又写这部书赞叹净土,这个功德很大,以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所以他能够很快就入品。边地不入品,三辈九品他没有,入品才算是真正往生。为什么?下下品往生他生净土,他不是在边地,边地是下下品之外的。这些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多、听得多,慢慢都听清楚了,我们才能够把疑虑放下。经上讲得好,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都是自己心现的,识心变的,没有例外的。今天科学家说念力的秘密,说出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佛经上说的,比科学家说得还清楚、还肯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境随心转」,心就是念头,境是外面的环境,外面环境是随著我们心在转变的。可是一般凡夫迷失了自性,结果又搞颠倒,心随境转,这就大错特错。

  心随境转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谁不受环境影响?环境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统统都受环境影响,谁能不受环境影响?觉悟的人不受环境影响。不受环境影响,环境就会受他影响,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讲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不受环境影响,环境受你影响,你就跟如来一样。这就说明佛、菩萨还包括阿罗汉,他们这些人不受环境影响,环境受他影响。那受什么影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阿罗汉不受执著的影响,为什么?他不执著了,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他不执著,见思烦恼就没有了。见思烦恼不是真的,假的,是个妄念,妄念放下就没有见思,不再执著了。菩萨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了,分别比执著微细,执著很粗,这都能转境界。这些物质现象拦不住他,他可以随便通过。实际上,人在没有肉体,灵魂那个阶段,人死了中阴身的境界,那个能量就很大,他不受环境影响。他如果不执著这是墙壁,他就来去自由;如果他执著这个墙,这个墙就拦住,他就不能够通过。所以他不执著。那不分别就更厉害,叫神通广大。到明心见性的时候,就不起心、不动念,他什么障碍都没有,微尘里面的世界他都能去。这是大乘经里头佛常说的。

  「如经中四十一品所云」,这是本经上所讲的,「若此众生,识其罪本……然后乃出」。自己真正知道自己错了,没有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