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的话,把佛的话听错、曲解了,或者是听了忘掉,没有起作用。如果知道错了、知道忏悔他就会离开边地,他就入品。「故知忏悔断疑,乃出离之关键」,出离就是出离边地、出离疑城。「时间并非定数」,经上讲的五百年,五百年应该是最长的,或者是五百年是多数,可以这样讲,它不是定数,有比这个长,也有比这个短,也不是定数。
下面一段,「示胎生名」,为什么叫他做胎生?他不是真正胎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於彼。谓之胎生。】
这把他称为胎生这个意思说出来。这个生边地的人,『智慧不明』,你看他不是怀疑自己,就是怀疑佛的智慧。怀疑佛的智慧多半是知识分子,善根不厚,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宇宙这么大,一切法这么多,怎么可能都知道?说无所不知这没有人相信。知识分子确实都是抱这个态度,愈是高级知识分子愈不相信,他找不到理论的依据,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佛说有没有理论根据?有,佛的理论根据是自性,没有见性的人,他就很难了。佛给我们讲宇宙这些真相,所以我们要记住,佛不是一讲经就开始讲这些东西,现在没人懂,契理不契机。所以佛开始讲经的时候讲阿含,小乘经讲了十二年,《阿含经》里面多半都是讲人天这些道理,教我们怎么做人,讲六道,这阿含讲得多。劝我们好好的做人不要堕三恶道,三恶道堕落很容易,出来很难,那都是造作一切不善业所感得的果报。修善感得来生人天福报,这个大家都很喜欢、都能接受。
过去的社会虽然苦,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我在前几天看到一个信息,网路上下载的,也是联合国的统计,每年自杀的平均人数一百万,每年有十万学生自杀,年龄大概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从前没听说过。为什么社会会变成这个样子?甚至於我们还听说小学生自杀。老人自杀还情有可原,他是活够了不想再活,感到活在世间没有幸福,尤其人老了不能工作,社会上人谁都瞧不起他。不像中国,在中国从前旧社会里头,老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人只要老了,到任何地方大家都尊重你,敬老尊贤是中国社会上的美德,老人有尊严。老人在他年轻时侯对社会做过贡献,现在年老退休了养老,应该要对他尊敬。但是今天尊敬没有了,年轻人不尊重老人、不敬老人,将来他也会年老,他年老果报就是如此。小孩没有看到这年轻人尊重老人,他们将来长大也不尊重老人,这因果报应。年轻人尊重老人,自己老了有人尊重,这个道理要懂,所以尊重老人是尊重自己,自己有晚年。现在人只看眼前没有看到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己老了。大人要做小孩的榜样,青年人要做少年的榜样,壮年人要做青年的榜样,你做好样子将来你自己老了,人家会尊重你、会敬爱你,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愚痴是无知,这「智慧不明」,愚痴。「知经复少者,於大乘经典,所知不多」,所以他『心不开解』。那我们一门深入,我们就选定这部经,那知经不多。夏老师徒二人知道这个事情,这个经文他念过,夏老交代黄念祖居士给这部经做个注解。这个经的集注就是这本注解,有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家大德的注疏,会集成这部注解。读这一部注解,你就读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这知经多矣!这很难得,这些东西都是念老精挑细选的。我们知道唐太宗编《群书治要》,就是因为他自己感觉到智慧不足、经验缺少,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所以召集魏徵这些大臣,在古籍里头,上从三皇五帝,下到晋朝末年,这二千五百年当中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经史子这里头有大学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效果,统统记载这些,太丰富了。让他到这些典籍里头找,把它抄下来给他看,就编成这部书叫《群书治要》。《群书治要》就是会集经史子的精华,讲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就要这个,其他的不要。
那我们这部注解搜集得更多,唐太宗他们挑出来的,精挑细选六十五种。这个地方,黄念祖替我们精挑细选,经论八十三种,古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种,总共一百九十三种这个注解。所以我们读这个东西就够了,就能把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两下一比较,我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我不想来了。让你自己生起厌离娑婆,向往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叫你发这个心。你要不能够清楚明了,你不愿意离开;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晓得这非离开不可,这是好,不长久。事实摆在面前,自己清清楚楚看到,人会老,一天比一天老,一百年这一弹指就过去了。像我们这个年龄想想从前小孩的时候不到十岁,在乡村里面每天游玩,你看看这一弹指就八十多了。九龙、新界这个地方租给英国人一百年,租的时候好像一百年很长久,我们今天看来感觉太快了,这一百年怎么一下就过去了,感觉到什么?无常。
极乐世界满足我们的是真常,生到那里无量寿,就凭这条我们就非去不可。那个地方的无量寿最殊胜的是什么?人不老,寿命长人不老,这个好。寿命长人老了要受老苦,极乐世界生老病死苦没有,第一个我们要寿命。第二个我们要有智慧,亲近佛陀这个福报多大,亲近阿弥陀佛。怎么亲近?我们今天爱这个人、爱那个人全爱错了,爱阿弥陀佛就对了。想著阿弥陀佛、念著阿弥陀佛,总有一天念到了,满你的愿。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无比殊胜的一个好老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十方一切诸佛劝我们往生,这就不是假的。所以到极乐世界心开意解,深重的垢染,到极乐世界就平常这一句佛号,就把烦恼念掉、把业障念掉,所以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心开意解。
我们在现前生活不快乐,这里为我们说出来,你为什么不快乐,「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疑虑重重,你怀疑的事情太多。这个事情不能不怀疑,别人都怀疑,我也一样,这个怀疑就是听经太少。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法?又要一门深入,又还想广学多闻,这两个摆在面前,就没有法子选择。应该怎么办?应该先选择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你心是定的,这个重要,一门深入之后再广学多闻。甚至於我们自己想想,自己不是个有智慧的人,不是上等根器,我们是凡夫、是下根。自己搞清楚、相信了,那我就另外用个方法,我今天不想搞广学多闻,我就一门深入,我把广学多闻放到极乐世界再学。我先取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有的是寿命、有的是学习环境,决定没有问题,在这个地方不浪费时间,这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种选择的方法,莲池大师晚年,中兴净土的祖师,明朝末年万历年间人,跟袁宏道大概他们同时代。莲池大师到晚年专心净土,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其他的全放下了。他说了两句话,就是「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 。自己就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就了,这是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绕了这么大的圈子,学了这么多东西,心里头有没有什么感受?这一想就知道,赶快回头,不能再搞了,不可以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只要一回头,很快,真的二、三年就成就了。往生是最大的成就、无比的成就,你去作佛去了。还有比这个成就更大的吗?不放下的就去不了,你就有忧虑、有烦恼,就有障碍。「以上述种种原因,故称如是人等为胎生」,『胎生』是这个意思,胎生不自由,化生的自在,用这个做比喻,其实全都是化生。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化生因缘」。前面所说的都是讲胎生因缘,这才给我们讲化生因缘,先说因,因里头分两段。第一段「明信佛智」,这个题就很清楚告诉我们不是迷信,明信,不是迷信。请看经文: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
经文虽然简单只有四句,注解里头有说,「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对『佛智』相信没有怀疑,同时他也相信自己善根。我们把下面接著念下去:
【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这样的人是决定得生的。前面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的六个信,我们学过了,用了六个小时,才叫具信。具足圆满的信心,对释迦牟尼佛没有怀疑,对阿弥陀佛没有怀疑,对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怀疑。然后回过头来,相信自己有善根,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每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他用什么方法,念佛有多种方法,功夫也有浅深不同,有人念几十年往生、有人念几天就往生,只要是往生的,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我们不知道过去,佛告诉我们,有这样的善根我们得诸佛如来的加持,才有这么顺利;如果没有这个善根,得不到佛的加持,那就真难。这个世间有些人他就是不相信,劝他也不相信,做出样子来看到往生,他也不相信,那一点办法没有。有很多的人一看到就相信,都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诸佛,一看到这个缘他马上相信,不再怀疑。疑根拔除,这一句佛号圆满。佛号不怀疑,头一句他不怀疑了,对佛不怀疑,对自己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佛号就圆满了。
我们现在念佛确实夹杂,妄念很多、杂念很多,怎么办?从根的对治就是要把欲望放下。你没有欲望,烦恼杂念就少了,从欲望来的,要把这个东西减少。真正要学到我吃饱穿暖了,有个地方可以休息遮避风雨,足了,其他的我不要了,你的心才会定下来。你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你的妄念当然多,必须得放下。对佛法我今天已经选择这部经,其他我都不要。不要,我们有钱还是拼命去印,干什么?让给别人悟的,不是给我的。众生根性不相同,他们喜欢,我们就供养他们;我们自己这一部经够了,不再搞了,这放下。
念佛方法上,印光大师的方法很值得学习,印光大师的十念法,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用,行住坐卧都可以。佛号念慢一点,不要念那么急,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楚,我通常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是这个…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