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  2012/9/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二十九页,从第一行看起,科题,「劝知惑苦以断众疑」。这分四科,第一科里头,我们看品题: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请看经文: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

  『狱』是牢狱。

  【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这是设个比喻,比喻王子犯过失了,被关到监狱里面,这个监狱是『七宝狱』。物质生活条件跟皇宫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戴著脚镣手铐,问问这些受罪小王子,他愿不愿意在此地待?举这么一个比喻。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继续劝导「断疑去惑」。这个问题对修行人来说非常严重,所以世尊不厌其烦,详细为我们解说,这个恩德无与伦比,我们要知恩报恩。因为许多地方我们的迷惑自己不知道,自己都认为自己想法正确、做法正确,而不知道实际上错了。

  老师对待学生,让学生吃苦头,磨炼他,甚至於让外人看到好像这个老师不通人情。我们在《禅林宝训》看到一条故事,这大概是我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我曾经讲过,没讲完。是在禅林寺讲的,它那个庙叫禅林寺,我就去讲《禅林宝训》。里面有个故事,这个老和尚相中了一个徒弟,对他一点都不客气,见面的时候不是打就是骂,从来没有好脸色。最后甚至於他在洗脚的时候,这个出家人,就是他相中这个徒弟来看他,他把洗脚水泼到人家一身,把他撵走了。他讲经,他来听经,不准他来听。可是这个比丘非常善良,无论老和尚用什么手段对付他,他认为老和尚是真善知识,决定不能舍离。那不准听怎么?在墙外,在窗户底下,在外面听。其实老和尚都知道,心里都明白。

  最后有一天老和尚要传法,年岁大了,方丈位子要让出来,找个人接替。大家都东张西望,他到底找谁?老和尚说了,外面那个,在外面听经的,把他找回来,位子传给他了。才晓得,一个传人千锤百炼,他真能受得了,他才能成为大器。如果受不了就退心了,那就算了,为什么?这个人传他没用处,他不是法门龙象,他担不起这个责任。这就是要看一个人的慧眼,看一个人的毅力,看一个人知见,跟他的行持,都在这上面锻炼出来。他做方丈住持,无论是出家、在家众,没有不服的。老和尚锻炼他这么多年,一点怨恨都没有,对老和尚始终尊重、尊敬,没有怨言,而且听经非常认真,依教奉行,真难得!

  现在能不能用这个手段?现在不能,现在侵犯人权。学生不告你,有人看不惯的他去告状。我们在美国,父母责备小孩,打他几下,邻居去报警的,这麻不麻烦!一会警察来了,怎么你们虐待儿童?家长都莫名其妙,不能管了。这是中国古人早就预先说过,子不教,人心坏了;家不齐,社会乱了。今天不就这个样子吗?国内情形我不清楚,我在外国晓得,外国小孩子是一定要尊重他,管教,他说你虐待人权、你不尊重人权。法律不让你教,这是国家立法的这些人,这个家怎么能齐?所以今天社会动乱,灾难这么多,人不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认为这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老天待人就不公平,为什么过去这些人他们生在太平盛世,我们生在乱世,这不是不公平吗?中国老祖宗不是这个看法,佛法跟宗教的经教里头也不是这个说法。吉凶祸福,惟人自召,於天地鬼神不相干,真正是自作自受。我们今天自己造作的自己不知道,果报现前了怨天尤人,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还受这个果报?

  关於什么叫善恶,什么叫吉凶,应该要熟读《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开示讲得清楚,而了凡先生自己真正能体会,能依教奉行,把命运转过来了。如佛法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现在讲的学位,他命里最高的学位就是秀才,不能再上去,举人跟进士,命里头没有。他是个读书人,他求,真求到了。命里没有儿子,他求,也求到了。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没有求长寿,自然延长了,七十四岁走的,延长二十一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寿命不求也有感应。

  理一定搞清楚,理明白了,迷惑就化开、化解了。学佛的同学,不迷惑了,迷惑是无明烦恼,比见思烦恼严重。迷惑是起心动念,我们没感觉到就迷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修行是修什么?学不起心、不动念,万法一如,万法平等,修这个。修谦卑,学恭敬,看一切众生,包括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全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也就是诸佛菩萨的清净法身;相上是化身,理上是法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就见佛了。所以断疑生信,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信心不足,怎么样才叫我们发起真正信心?是由於我们对於经教没有真正懂得,真正懂得,信心就生起来了,就不会犯错误。世尊了解我们,所以不辞辛苦,一而再,再而三,劝勉我们。

  我今天早晨,看到一个同修从网路上下载一个信息给我看。他们发现蕅益大师一篇文章里头有一段文字,赞叹会集本,流通会集本,蕅益大师!他那个时候所赞叹、所流通的,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为什么?魏默深在他之后,清朝时候人,他是明朝时候人,彭际清、夏莲老都在后面。四百多年前,蕅益大师,很难得!所以下载这篇短文给我看,后面他加了几句,希望一些毁谤夏莲居会集本的人要回头,因为你毁谤,这就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的业报是无间地狱,千万不可以再毁谤了。这是真诚的忠告,慈悲的劝导,我们看了很感激。

  我们看注解,「本品续劝断疑去惑,初以王子被囚为喻」。《嘉祥疏》曰,转轮王比喻无量寿佛,七宝宫殿比喻净土,王子得罪比喻疑心之人过失,金锁比喻花不开,莲花化生,他莲花没开。「褥不异」指『饮食衣服,如转轮王』,比喻花虽然没有开,在花中所享受的快乐自在,经文上讲的,如同忉利天宫,如同夜摩天宫,这可想而知。『层楼』就是重楼,两层、三层。『床』是所卧的。『帐』是「床帐,张施於床上者」。『榻』,它的用处跟床相同,「长狭而低者」这叫榻,我们这个地方也有。『鏁』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锁。『妙饰奇珍』,是以奇异珍宝做为巧妙的装饰。这是用转轮王的专门囚禁王子的,这是个特殊的监狱,不是普通监狱,普通监狱没有这么好的享受。这些小王被囚禁在这里,他快不快乐?下面的答覆:

  【慈氏白言。】

  『慈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

  【不也。】

  他们被囚禁得不快乐。

  【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这些小王犯罪了,把他囚禁在这个地方,他怎么会快乐?不快乐,那怎么?求著赶快出来,什么时候把他放出来。下面文说,「求脱」: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

  转轮圣王旁边的大臣,你去求他们,他们做不了主;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救你。

  【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一定要转轮圣王欢喜,他才会把你放出来。下面经文,合喻,我们看经文: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跟弥勒菩萨讲,这一类往生净土的众生,一个是怀疑佛的智慧,另外一个是怀疑自己的善根,但是都很勇猛精进,信、愿、持名这个他做到了,往生的条件他统统具足。只是对经上讲的佛果地上的一切种智,他很难相信,认为什么?那些是赞叹的话,不是真的。有这种怀疑的人非常普遍,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上,这都是赞叹的话,哪里是真的?不可能是真的!你看,就这种心态去往生,就生到边地疑城。另外一个,确实是感觉到自己业障深重,无量劫来,不说无量劫,就这一生所造的罪业都无法计算,何况过去?累劫所造的这些恶因、这些罪业,怎么可能在一生当中把它消干净?於是,消业往生就没有人相信了;带业往生,这要相信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

  殊不知,称念佛号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一心称念,经上讲的也很难让人相信,一心念佛,这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这一句,也是:这是佛在鼓励我们、勉励我们,哪有可能?真的这些是难信之法,不但我们不相信,小乘权教菩萨都怀疑,我们怀疑是理所当然。我们看到一些不怀疑的人,那就是我们敬佩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怎么会相信!这就是老实人之可贵处,我们比不上他,他真是难信能信。我们难信,因为佛说的,对佛的尊重,勉强相信,里面还有怀疑。这些事情佛知道,佛很清楚。

  【若有堕於疑悔。】

  这就是对於转八识成四智。

  【希求佛智。】

  这个『佛智』是一切种智,就是转阿赖耶的。

  【至广大智。】

  这五种智慧。

  【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前面是怀疑佛的智慧,第二种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不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很难相信。不相信「本性本善」,不相信「是心是佛」,这真难信。但是它是事实真相,一点都不假。真正觉悟了,我本性本善,现在不善,你说你自己多难过。为什么变成不善?就是不自爱,对不起自己,自己堕落了,本来是佛,现在搞六道轮回。人要把这个事情、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知耻的心就生出来了。中国古人说「知耻近乎勇」,那就是勇猛精进的那个力量出来了。自己惭愧,自己后悔,我怎么会堕成这个样子?勇猛精进,把自己的耻辱洗刷干净,回归本善、回归自性。自心本来是佛,就能发勇猛心、发精进心。

  【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於莲华中。不得出现。】

  这是世尊告诉弥勒,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弥勒是我们大众的代表,叫著弥勒就是叫著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也就是世尊所说的『此诸众生』,对佛智不是不怀疑,对自己的善根,自己所造的罪业,也很难相信这一句佛号能化解。这是不知道这一句佛号的殊…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