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是回头,就是大乘教世尊常说的制心一处,都摄六根就是制心一处。我眼不缘外面境界,不攀缘了,耳不攀缘音声,六根不向外,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我回来了。回来,我的眼回来看自己,看自己的自性;耳不听外面的,回过头来,反闻闻自性,观音、势至全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你六根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你能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动。六根在六尘境界上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外面不要被色影响,耳不要被音声影响,这是定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不怀疑、不夹杂就是净念;怀疑、夹杂心不清净,要用清净心念佛。
现在知识分子麻烦,就是心不清净,他妄念太多,妄想太多,想东想西,心都是往外跑,他收不住。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他心不能定,净念他做不到。那相继就有问题了,不能相继他就常常断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往后祖师大德所说种种念佛的方法,都不会超过他的原则。大势至菩萨这句话是总纲领、总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六根摄不住,所以你妄念多,也就是你没放下。眼要把色放下,耳要把声放下,鼻把嗅放下,舌把味放下,统统都放下就没事了。你不放下,你受它干扰,它会障碍你,它会引起你的贪瞋痴慢,叫五毒,贪瞋痴慢疑五毒,它会被勾引起来。这个东西引起来之后,你一定就做杀盗淫妄,你什么都干了,那个时候所造的,地狱业。所以末后这一句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句,『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嘉祥疏》说,「即得者,不隔时义」,这就是说明,业障一消,这人一忏悔,业障消了,佛就现前,自然就到达,不隔时义。「谓才出莲胎,立即见佛闻法,不再经历时刻」,这是讲快。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自性功德不可思议。『久久亦当开解欢喜』,这一句经文的意思,「盖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经复少」,这个两句话我们注意到的,所以经不能不读。知经复少,里头两个意思,一个是广学多闻,另外一个意思,一门深入,你不够深也叫少。读书千遍,你才念了二、三百遍,这少,千遍才算是多。少,不但你不能开悟,你定还没有得到,法喜还没有尝到。我们的根性,我们走哪个路子?我们要走一门深入,这是我劝净宗同学。通常我告诉大家的,就这一部注解。今天得到这个信息很好,要印到单张,放在网路上,告诉大家,蕅益大师赞成会集,他自己还流通会集本。这个人很慈悲,劝导这些反对会集本的人,不要再反对了;如果再反对,这个行为是谤佛、谤法,果报不堪设想。智慧不明,知经复少,才有这个过失。
我们这一部经,一生专读这部经,一经通,一切经通。尤其是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会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解、注疏,会集成这个注解。这个注解也就是广学多闻,而且全都是讲的净土,足以增长我们的信心,断绝我们的疑惑。所以这个经跟注具足无量功德。非常可惜,就是这个本子印光大师没有见到,他要见到,一定会赞叹。印光大师不是说不能会集,是会集有问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这个本子会集得弊病没有了,古人会集本里发生的事情,这里面统统都改正过来,所以非常难得。
「今虽亲见弥陀,耳聆佛训。但以心垢未除,情见犹存,故须多闻薰习,增长智慧,始能信解佛语,故云久久亦当开解欢喜」。这是久久亦当开解欢喜的意思。这都是习气,这个习气在极乐世界产生障碍。现在因为忏悔,这一忏悔的功德,立刻就见佛,就见佛闻法。但是还是要有相当时间,真的明白了;不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的习气断不掉。你看,这个地方断习气有方法,这是情,情执,有方法,多听经就有办法。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办法断,听经不行,听经增长知见,你还在分别执著。所以那个没有办法,叫无功用道。那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那个习气难断。这些习气都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这有办法,所以一定要多闻。这是说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能不多闻,学这一部集注也就是多闻。黄念老我们得感激他,给我们搜集这么多的资料,一百九十三种注疏,这称得上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始能信解佛语。他所引的这些资料,我们有些时候还要去查原书,对他所引的更清楚、更明白,这是指引我们去找哪些参考资料。如果我们不怀疑就不需要了,有怀疑,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讲,要讲清楚、讲明白,就得查这些资料。不是讲解,自己修行,用不著,不去找这个麻烦。我们相信就行了,不怀疑就行,功德就能够圆满。
『开解』,「心开得解」。『欢喜』,「闻法契会,自然欢喜」。『亦得遍供』者,就是昙鸾师说「即得如意,还同三辈生者,具诸神通,遍供诸佛,於诸功德,随意修习,具如弥陀本愿」,就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