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就粗,它就苦。「虽名为苦,非苦受也」,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所受苦,它没有。「又望西《无量寿经钞》曰」,他设了个问答,「问:生边地为是疑心果,为是修善果」,生到边地,是疑心的果报,还是修善的果报?「答」,答得很好,「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间杂故」,他修善里头有疑心,夹杂著疑心在里头,「令所得果,不得纯净」,这说得好。所以念佛人,念佛的三个条件,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个不夹杂,第三个不间断,真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说得好,「忆佛念佛」,忆是心里头想佛,时时刻刻想佛,不能把佛忘掉。老子所谓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忆佛就是道,成佛之道。对於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心住在道上,心有佛,口念佛,身行佛,行佛之行。阿弥陀佛的行,这部经上所说的,佛的存心,念念不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苦难众生,这是佛心。参访、考察一切诸佛刹土,结得大愿,这个结就是会集。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总结成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极乐世界建国的纲领,最高指导原则。愿愿都兑现了,这是佛行。
佛行里面无比殊胜就是接引众生。十方世界众生只要真正发心,你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真正相信,真正发心想去,他一定来接引你。什么时候来接引?你到这个世间来,业报来的,我们是业报身,寿命都有一定的。不但寿命是一定,一生所遭遇的也是一定的,正所谓「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虽然真相如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知道命运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所造的,自作自受。既然是自己造的,换句话说,就自己可以改。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的原理就在此地,告诉他,命运是你过去造的,那你现在可以造,现在你的造作超过你的命运,就把命运改掉了。所以教他断恶修善,他真干。先是一个人干,最后家里人相信了,全家人干。效果太快了,不到半年效果就很显著,一年,那就效果太清楚了,信心十足,一辈子不舍离,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求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就是学了佛之后,最重要的是改命运,佛学了,命运没改,你白学了。怎么改?真干。所以古人讲的,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重要!这六个字能做到,没有不改命运的。
我给同学们说过,我的命运全改了。我对老师感恩戴德,不是老师指导,怎么会知道?根本不可能。老师指路,老师给我选择,选择道路,我们依教奉行,看到感应,快乐无比。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快乐,知道什么?顺境跟逆境全都是消业障,顺境是消福报,逆境是消罪孽,都是好事。你要不懂,顺境、逆境都造业,顺境怎么?起贪心,贪无止境,不得了;逆境,怨恨。所以你不懂的话,你就会造业,你懂得的话,快乐无比,才真正体会到佛法不可思议。望西师在此地提醒我们,由疑心所间杂,得果不纯净。我们今天应该把疑心放下,决定不怀疑。
『若此众生』,就是这段经文,「正劝断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译》作本罪」。《会疏》里头说,「本罪者,疑惑罪也」。因为它是疑惑,往往我们都疏忽了,不知道它的严重性。望西师说,「疑佛五智,谓之本罪,非十恶业等」,这个地方的本罪是讲疑,怀疑佛的智慧。怀疑佛的智慧是怀疑自性,我们老祖宗说本性本善,五种智是本善,这个对自性怀疑。
『深自悔责』,义寂法师说,「言悔责者,此省察心」,省察就是觉悟了,「名为悔耳」,为什么?后悔。「责」是自己责备自己,不是别人责备你,责备我们自己为什么会迷惑颠倒。自性里面所具的功德不可思议,佛也不给你说。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也就说了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什么都具足,一样都不缺。佛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字,智慧德相,把一切归纳在智慧德相这三样,这就是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华严经》说得详细一些,能大师只说了一句,本自具足,具足这些东西。换句话说,你跟如来去比,一样也不缺,如来所具有的你统统都有,你跟他没有两样。
为什么今天他有,我们没有了?我们迷了,不是没有,因为迷,不起作用。我们把这些迷惑放下,我们自性里头本具的统统都起作用,智慧起作用,能力起作用;你有大力、大德、大能,你什么都能,没有你不能的。后面那个是相好,相好,像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无量庄严。心现的,心里没有怎么现得出来?可见得心现出来的,就是全都是有的、都是具足的,而且还变化无穷,像万花筒一样变化无穷,这真正得大自在。能接引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一切苦,六道轮回苦、十法界苦、实报土苦。实报土苦什么?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干净,那就是他的苦。统统断尽了,乐了,回归常寂光,这是真正的大般涅槃,真正的大乐。
所以今天我们不知道后悔、不知道自责,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事实真相真难了解,迷破了,觉悟了,才了解。我们哪一天才破迷开悟?得想想不太可能。那怎么办?有一个方法,依靠经典,我们依靠印光老法师,就这两个就够了。印光大师是《文钞》,依靠阿弥陀佛就这一部《无量寿经》,就这两样东西,就能帮助我们圆圆满满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不堕疑城。
望西又说,「五百年终」,在那里住了五百年,「宿障微薄」,障碍在那边慢慢的转薄了,「识其本罪」,慢慢明白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是识其罪本。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不知道自己过失。我们看到很多年轻、有为法门龙象,结果怎么样?护法喜欢他、供养他,把他的烦恼习气全供养出来了。把他的贪痴瞋慢搞出来,名闻利养搞出来,搞出来到最后不可收拾。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这都我们亲见过的,死了以后堕地狱。我们看到这个例子,看得惊心动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住在树下,不去建个道场?有道理,就怕我们的根不深,没有办法控制烦恼习气;苦行好,你能保持得住。看到世尊慈悲,名闻利养决定沾不得。
现在这个社会,科学技术发达,有福报的人很多。我也有个缘,我跟诸位说过,我受了戒之后,台湾有个居士有一栋别墅要送给我。我去看了,我很喜欢那个地方。他那个别墅是战争的时候,美国人轰炸,所以他在这个山上郊区建了个别墅,里面有很深的防空洞,它是避难的。战争结束之后,他是做生意的人,根本那个地方没有人住,就送给我。我看了真是个修行很好的地方,很清净。李老师把我教训一顿,我明白了,决定不是好事情。而且初学,根没有扎稳,真的,不能离开老师。老师那个时候对於我要求是五年,五年不离开他。五年到了之后,我跟老师讲我再续五年,老师听了笑笑。我跟他十年。
十年,我住的地方很多人去过,在慈光图书馆。我住的房子多大?台湾人讲三个榻榻米。一个榻榻米是六个平方米,是吧?六个平方米,三六十八个平方米。实际上我只用两个,另外一个榻榻米上,他们放折叠椅子,堆满了,我都不能用它,我只用两个。一个桌子大概有这么大,就一张床铺就满了,就这么大地方。我在慈光图书馆,那时候刚刚到台湾来,难民。高级军官住的房子是什么?上面盖的竹子,墙也是竹子编的,涂一点水泥,外面,实际上是竹子,屋顶也是竹子盖的。但那个很好,不怕地震,摇摇晃晃不会倒。军队营房也是很简陋的,过那种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
那个时候到台湾,大家都没有想到会在台湾久居,都认为二、三年可以反攻,可以打回去。没有想到一住进去之后,再不能回去了。我那个时候虽然年轻,我都看得很清楚,不敢说;说了,说我又妖言惑众。我已经了解,回不去了,就地生根。我劝一些朋友们,他们不相信,后来真后悔了。因为那个时候就地生根,就买土地钱很便宜,好像地一坪一、二块钱。买土地以后不都发财了?没有买,到以后土地涨出来的时候,想买没有钱了。我们中国古人说,有土则有财,地是恒产,到哪个地方买地是正确的。你看我在澳洲这个十年,我在澳洲买的土地合中国的亩一万多亩,在澳洲是大地主。不过澳洲,拥有土地比我多的人很多,农民,农民土地都是几千个英亩。我们合英亩才一千几百亩,不到两千亩。
依悔责,障碍就除尽了,所以一忏悔,业障就消除了。「即到阿弥陀佛所」,这就花开见佛,这就有了品位。品位是自然的,不是佛授予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的。「又昙鸾师《略论》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这个彼处就是花胎,莲花,「还同三辈生者,当是五百年末,方识罪悔耳」。也就是住在莲花里头这一段时期,他慢慢的觉悟了、明白了,后悔错误了。这个前面经文上都有说,为什么有疑?他闻经太少。他如果多听经,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常常读诵、常常听经不会有这个问题;虽念佛,听经少,读经少,才会有这个怀疑。
下面,这句话是念老说的,「昙鸾、望西皆谓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他们都是这个说法。但是《嘉祥疏》里头有异说,异是什么?跟他们讲的不一样。「疏曰:深自悔责,明不必一种」,什么时候你后悔、你忏悔,什么时候就离开了。「不悔必满五百岁」,你不认错、不忏悔,那就一定是要满五百岁,才能够花开见佛。「以上二说亦不相违」,也不违背。「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人中之多数」,这五百年是多数人。「不待五百年」,就是不到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比较少数,是往生边地根性比较利的。『过失尽已』,「谓过去疑惑之过失,已忏除净尽,然后方得出离疑城,见佛闻法。故知不论五百年中,或是其末,总须宿过全消,方得解脱」。这一句是真的,过去这些疑惑,无论是怀疑佛的智慧,或者是怀疑自己的善根,必须统统断掉,不再怀疑了,就是花开见佛。带著这个疑情,花不开。
所以修净土,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