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它就粗,它就苦。「雖名爲苦,非苦受也」,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所受苦,它沒有。「又望西《無量壽經鈔》曰」,他設了個問答,「問:生邊地爲是疑心果,爲是修善果」,生到邊地,是疑心的果報,還是修善的果報?「答」,答得很好,「正是修善果,非疑心果。但由疑心所間雜故」,他修善裏頭有疑心,夾雜著疑心在裏頭,「令所得果,不得純淨」,這說得好。所以念佛人,念佛的叁個條件,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叁個不間斷,真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裏頭說得好,「憶佛念佛」,憶是心裏頭想佛,時時刻刻想佛,不能把佛忘掉。老子所謂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憶佛就是道,成佛之道。對於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心住在道上,心有佛,口念佛,身行佛,行佛之行。阿彌陀佛的行,這部經上所說的,佛的存心,念念不舍法界虛空界裏面的苦難衆生,這是佛心。參訪、考察一切諸佛刹土,結得大願,這個結就是會集。舍人之短,取人之長,總結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極樂世界建國的綱領,最高指導原則。願願都兌現了,這是佛行。

  佛行裏面無比殊勝就是接引衆生。十方世界衆生只要真正發心,你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真正相信,真正發心想去,他一定來接引你。什麼時候來接引?你到這個世間來,業報來的,我們是業報身,壽命都有一定的。不但壽命是一定,一生所遭遇的也是一定的,正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雖然真相如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知道命運從哪裏來的,過去生中所造的,自作自受。既然是自己造的,換句話說,就自己可以改。雲谷禅師教袁了凡的原理就在此地,告訴他,命運是你過去造的,那你現在可以造,現在你的造作超過你的命運,就把命運改掉了。所以教他斷惡修善,他真幹。先是一個人幹,最後家裏人相信了,全家人幹。效果太快了,不到半年效果就很顯著,一年,那就效果太清楚了,信心十足,一輩子不舍離,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求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就是學了佛之後,最重要的是改命運,佛學了,命運沒改,你白學了。怎麼改?真幹。所以古人講的,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重要!這六個字能做到,沒有不改命運的。

  我給同學們說過,我的命運全改了。我對老師感恩戴德,不是老師指導,怎麼會知道?根本不可能。老師指路,老師給我選擇,選擇道路,我們依教奉行,看到感應,快樂無比。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快樂,知道什麼?順境跟逆境全都是消業障,順境是消福報,逆境是消罪孽,都是好事。你要不懂,順境、逆境都造業,順境怎麼?起貪心,貪無止境,不得了;逆境,怨恨。所以你不懂的話,你就會造業,你懂得的話,快樂無比,才真正體會到佛法不可思議。望西師在此地提醒我們,由疑心所間雜,得果不純淨。我們今天應該把疑心放下,決定不懷疑。

  『若此衆生』,就是這段經文,「正勸斷疑知罪,忏悔求出」。「罪本,《魏譯》作本罪」。《會疏》裏頭說,「本罪者,疑惑罪也」。因爲它是疑惑,往往我們都疏忽了,不知道它的嚴重性。望西師說,「疑佛五智,謂之本罪,非十惡業等」,這個地方的本罪是講疑,懷疑佛的智慧。懷疑佛的智慧是懷疑自性,我們老祖宗說本性本善,五種智是本善,這個對自性懷疑。

  『深自悔責』,義寂法師說,「言悔責者,此省察心」,省察就是覺悟了,「名爲悔耳」,爲什麼?後悔。「責」是自己責備自己,不是別人責備你,責備我們自己爲什麼會迷惑顛倒。自性裏面所具的功德不可思議,佛也不給你說。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也就說了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什麼都具足,一樣都不缺。佛在《華嚴經》裏面給我們說了四個字,智慧德相,把一切歸納在智慧德相這叁樣,這就是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華嚴經》說得詳細一些,能大師只說了一句,本自具足,具足這些東西。換句話說,你跟如來去比,一樣也不缺,如來所具有的你統統都有,你跟他沒有兩樣。

  爲什麼今天他有,我們沒有了?我們迷了,不是沒有,因爲迷,不起作用。我們把這些迷惑放下,我們自性裏頭本具的統統都起作用,智慧起作用,能力起作用;你有大力、大德、大能,你什麼都能,沒有你不能的。後面那個是相好,相好,像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無量莊嚴。心現的,心裏沒有怎麼現得出來?可見得心現出來的,就是全都是有的、都是具足的,而且還變化無窮,像萬花筒一樣變化無窮,這真正得大自在。能接引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一切苦,六道輪回苦、十法界苦、實報土苦。實報土苦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斷幹淨,那就是他的苦。統統斷盡了,樂了,回歸常寂光,這是真正的大般涅槃,真正的大樂。

  所以今天我們不知道後悔、不知道自責,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事實真相真難了解,迷破了,覺悟了,才了解。我們哪一天才破迷開悟?得想想不太可能。那怎麼辦?有一個方法,依靠經典,我們依靠印光老法師,就這兩個就夠了。印光大師是《文鈔》,依靠阿彌陀佛就這一部《無量壽經》,就這兩樣東西,就能幫助我們圓圓滿滿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不墮疑城。

  望西又說,「五百年終」,在那裏住了五百年,「宿障微薄」,障礙在那邊慢慢的轉薄了,「識其本罪」,慢慢明白了,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就是識其罪本。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不知道自己過失。我們看到很多年輕、有爲法門龍象,結果怎麼樣?護法喜歡他、供養他,把他的煩惱習氣全供養出來了。把他的貪癡瞋慢搞出來,名聞利養搞出來,搞出來到最後不可收拾。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這都我們親見過的,死了以後墮地獄。我們看到這個例子,看得驚心動魄。爲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住在樹下,不去建個道場?有道理,就怕我們的根不深,沒有辦法控製煩惱習氣;苦行好,你能保持得住。看到世尊慈悲,名聞利養決定沾不得。

  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技術發達,有福報的人很多。我也有個緣,我跟諸位說過,我受了戒之後,臺灣有個居士有一棟別墅要送給我。我去看了,我很喜歡那個地方。他那個別墅是戰爭的時候,美國人轟炸,所以他在這個山上郊區建了個別墅,裏面有很深的防空洞,它是避難的。戰爭結束之後,他是做生意的人,根本那個地方沒有人住,就送給我。我看了真是個修行很好的地方,很清淨。李老師把我教訓一頓,我明白了,決定不是好事情。而且初學,根沒有紮穩,真的,不能離開老師。老師那個時候對於我要求是五年,五年不離開他。五年到了之後,我跟老師講我再續五年,老師聽了笑笑。我跟他十年。

  十年,我住的地方很多人去過,在慈光圖書館。我住的房子多大?臺灣人講叁個榻榻米。一個榻榻米是六個平方米,是吧?六個平方米,叁六十八個平方米。實際上我只用兩個,另外一個榻榻米上,他們放折疊椅子,堆滿了,我都不能用它,我只用兩個。一個桌子大概有這麼大,就一張床鋪就滿了,就這麼大地方。我在慈光圖書館,那時候剛剛到臺灣來,難民。高級軍官住的房子是什麼?上面蓋的竹子,牆也是竹子編的,塗一點水泥,外面,實際上是竹子,屋頂也是竹子蓋的。但那個很好,不怕地震,搖搖晃晃不會倒。軍隊營房也是很簡陋的,過那種生活,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

  那個時候到臺灣,大家都沒有想到會在臺灣久居,都認爲二、叁年可以反攻,可以打回去。沒有想到一住進去之後,再不能回去了。我那個時候雖然年輕,我都看得很清楚,不敢說;說了,說我又妖言惑衆。我已經了解,回不去了,就地生根。我勸一些朋友們,他們不相信,後來真後悔了。因爲那個時候就地生根,就買土地錢很便宜,好像地一坪一、二塊錢。買土地以後不都發財了?沒有買,到以後土地漲出來的時候,想買沒有錢了。我們中國古人說,有土則有財,地是恒産,到哪個地方買地是正確的。你看我在澳洲這個十年,我在澳洲買的土地合中國的畝一萬多畝,在澳洲是大地主。不過澳洲,擁有土地比我多的人很多,農民,農民土地都是幾千個英畝。我們合英畝才一千幾百畝,不到兩千畝。

  依悔責,障礙就除盡了,所以一忏悔,業障就消除了。「即到阿彌陀佛所」,這就花開見佛,這就有了品位。品位是自然的,不是佛授予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的。「又昙鸾師《略論》雲: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這個彼處就是花胎,蓮花,「還同叁輩生者,當是五百年末,方識罪悔耳」。也就是住在蓮花裏頭這一段時期,他慢慢的覺悟了、明白了,後悔錯誤了。這個前面經文上都有說,爲什麼有疑?他聞經太少。他如果多聽經,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常常讀誦、常常聽經不會有這個問題;雖念佛,聽經少,讀經少,才會有這個懷疑。

  下面,這句話是念老說的,「昙鸾、望西皆謂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他們都是這個說法。但是《嘉祥疏》裏頭有異說,異是什麼?跟他們講的不一樣。「疏曰:深自悔責,明不必一種」,什麼時候你後悔、你忏悔,什麼時候就離開了。「不悔必滿五百歲」,你不認錯、不忏悔,那就一定是要滿五百歲,才能夠花開見佛。「以上二說亦不相違」,也不違背。「五百歲末方識罪忏悔,乃邊地人中之多數」,這五百年是多數人。「不待五百年」,就是不到五百年,「忏罪得出,乃其中之上根也」,比較少數,是往生邊地根性比較利的。『過失盡已』,「謂過去疑惑之過失,已忏除淨盡,然後方得出離疑城,見佛聞法。故知不論五百年中,或是其末,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這一句是真的,過去這些疑惑,無論是懷疑佛的智慧,或者是懷疑自己的善根,必須統統斷掉,不再懷疑了,就是花開見佛。帶著這個疑情,花不開。

  所以修淨土,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