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是回頭,就是大乘教世尊常說的製心一處,都攝六根就是製心一處。我眼不緣外面境界,不攀緣了,耳不攀緣音聲,六根不向外,不受外頭境界影響,我回來了。回來,我的眼回來看自己,看自己的自性;耳不聽外面的,回過頭來,反聞聞自性,觀音、勢至全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你六根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幹擾,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你能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外面不要被色影響,耳不要被音聲影響,這是定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念;懷疑、夾雜心不清淨,要用清淨心念佛。
現在知識分子麻煩,就是心不清淨,他妄念太多,妄想太多,想東想西,心都是往外跑,他收不住。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他心不能定,淨念他做不到。那相繼就有問題了,不能相繼他就常常斷掉。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秘訣,往後祖師大德所說種種念佛的方法,都不會超過他的原則。大勢至菩薩這句話是總綱領、總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六根攝不住,所以你妄念多,也就是你沒放下。眼要把色放下,耳要把聲放下,鼻把嗅放下,舌把味放下,統統都放下就沒事了。你不放下,你受它幹擾,它會障礙你,它會引起你的貪瞋癡慢,叫五毒,貪瞋癡慢疑五毒,它會被勾引起來。這個東西引起來之後,你一定就做殺盜淫妄,你什麼都幹了,那個時候所造的,地獄業。所以末後這一句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故知不論五百年中,或是其末,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
底下一句,『即得往詣無量壽所』。《嘉祥疏》說,「即得者,不隔時義」,這就是說明,業障一消,這人一忏悔,業障消了,佛就現前,自然就到達,不隔時義。「謂才出蓮胎,立即見佛聞法,不再經曆時刻」,這是講快。從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久久亦當開解歡喜』,這一句經文的意思,「蓋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知經複少」,這個兩句話我們注意到的,所以經不能不讀。知經複少,裏頭兩個意思,一個是廣學多聞,另外一個意思,一門深入,你不夠深也叫少。讀書千遍,你才念了二、叁百遍,這少,千遍才算是多。少,不但你不能開悟,你定還沒有得到,法喜還沒有嘗到。我們的根性,我們走哪個路子?我們要走一門深入,這是我勸淨宗同學。通常我告訴大家的,就這一部注解。今天得到這個信息很好,要印到單張,放在網路上,告訴大家,蕅益大師贊成會集,他自己還流通會集本。這個人很慈悲,勸導這些反對會集本的人,不要再反對了;如果再反對,這個行爲是謗佛、謗法,果報不堪設想。智慧不明,知經複少,才有這個過失。
我們這一部經,一生專讀這部經,一經通,一切經通。尤其是這個注解,這個注解是會集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注解、注疏,會集成這個注解。這個注解也就是廣學多聞,而且全都是講的淨土,足以增長我們的信心,斷絕我們的疑惑。所以這個經跟注具足無量功德。非常可惜,就是這個本子印光大師沒有見到,他要見到,一定會贊歎。印光大師不是說不能會集,是會集有問題,沒有做到盡善盡美。這個本子會集得弊病沒有了,古人會集本裏發生的事情,這裏面統統都改正過來,所以非常難得。
「今雖親見彌陀,耳聆佛訓。但以心垢未除,情見猶存,故須多聞薰習,增長智慧,始能信解佛語,故雲久久亦當開解歡喜」。這是久久亦當開解歡喜的意思。這都是習氣,這個習氣在極樂世界産生障礙。現在因爲忏悔,這一忏悔的功德,立刻就見佛,就見佛聞法。但是還是要有相當時間,真的明白了;不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他的習氣斷不掉。你看,這個地方斷習氣有方法,這是情,情執,有方法,多聽經就有辦法。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辦法斷,聽經不行,聽經增長知見,你還在分別執著。所以那個沒有辦法,叫無功用道。那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習氣難斷。這些習氣都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這有辦法,所以一定要多聞。這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不多聞,學這一部集注也就是多聞。黃念老我們得感激他,給我們搜集這麼多的資料,一百九十叁種注疏,這稱得上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始能信解佛語。他所引的這些資料,我們有些時候還要去查原書,對他所引的更清楚、更明白,這是指引我們去找哪些參考資料。如果我們不懷疑就不需要了,有懷疑,一定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講,要講清楚、講明白,就得查這些資料。不是講解,自己修行,用不著,不去找這個麻煩。我們相信就行了,不懷疑就行,功德就能夠圓滿。
『開解』,「心開得解」。『歡喜』,「聞法契會,自然歡喜」。『亦得遍供』者,就是昙鸾師說「即得如意,還同叁輩生者,具諸神通,遍供諸佛,於諸功德,隨意修習,具如彌陀本願」,就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