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四集) 2012/9/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叁十四頁,從第一行看起,第一行下半段,「開解」。
『開解』者,「心開得解也」。『歡喜』者,「聞法契會,自然歡喜也」。在佛教,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教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教學,古時候印度人跟中國人都非常重視「開解」,開是開悟,解是了解,就是重視悟性,跟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學習的屬於知識,所謂廣學多聞,那要是以中國的標准來說,孔老夫子的標准,叫記問之學,這種學問不足以爲人師也。古時候老師教學生,抗戰時候還有,抗戰以後沒有了。抗戰時候,我們念初中,偶爾聽到老師在那裏討論、在談話,我們從外面走,客廳外面走,老師在裏面講話我們能聽見,我們走過。老師在那裏談學生,哪個學生悟性高,哪些學生沒有悟性,我們才懂得他對這個很重視。那悟性高的,這就要認真教;沒有悟性的,那就是學常識。有悟性的,老師一定要幫助你把悟性提升,因爲什麼?那是智慧。智慧是舉一反叁,聞一知十,這是智慧。教你一樣就記住一樣,教兩樣就記住兩樣,那個人沒有悟性。沒有悟性,只好隨他,那就不是很重視,這跟著一起學就是了。真正有悟性的,能教得出來,古人重這個。
那佛法就更重視,重視開悟,你學佛不開悟這怎麼行?所以這佛法是能開悟的,無論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可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都幫你開悟。那不能開悟怎麼辦?不能,教你念佛,專心念佛能求生,往生淨土。真正往生淨土等於開悟,甚至於比開悟還高。可是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說某人某人往生,那都是恭維的,說好聽的,不是真的,真往生沒那麼容易。這裏頭最重要的,我們讀了這麼多,世尊爲這個事情說這麼長的一段經文,真念佛人要沒有懷疑才行。你看前面告訴我們,對如來的智慧有懷疑,對自己的善根有懷疑,真正認真念佛,信願持名,也能往生,生邊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沒錯,但是到那邊花不開,你在蓮花裏面。待多久?要待五百年。這是什麼?他有誠敬心,但是他有疑惑。他要沒有誠敬心?沒誠敬心去不了!真誠、恭敬。
所以,唯獨淨宗這個法門,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得度。往生的條件真簡單,你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你用誠敬心去念這句阿彌陀佛。念,要遵守大勢至菩薩的教導,怎麼個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我們簡單的講是清淨心,六根不緣外面境界,把六根收回來,不去攀緣外頭境界。眼不要去攀緣色,耳不要去攀緣聲音,爲什麼?這個樣你心就定了。眼看外面色,耳聽音聲,聽到馬上就分別,馬上就執著,順心的就喜歡,不順心的就不高興,你的心不就全被外面境界轉了嗎?這個辦法不行,這辦法不能往生。所以往生,這個念佛,經上講得好,一向專念。這個一向,一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這就一,一就做到了,你一心沒有二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個是一心,這都攝六根。專念,專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我都不念。
真正修淨土的,我這麼大年歲了,現在把往生擺在第一,那就是什麼?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我今天早晨起來,我們的院子在整理,他們說要怎麼做怎麼做來問我。我說不必問我,你們看著怎麼好就怎麼做,你們是專家,比我內行。旁邊就有人講,那你總得說。我說我過兩天往生極樂世界了,我還管這幹什麼?你以爲我在這裏還住一輩子,住幾十年?這就是不被境界轉。你們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爲什麼?你們比我住的時間久,我比你住的時間短。不聞不問,什麼都好,大家說好就好。要用這樣的心去念,沒有一個不往生。
可是那個疑很難斷,疑自己,我們自己。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人去的?大智慧的人,大福德的人。我們一生造業,業障深重,行嗎?能去嗎?這懷疑,這懷疑就不行,所以不能懷疑。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那種慈悲、願力是沒有人能夠相比的,我們能往生全憑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來接引,不能懷疑。阿彌陀佛的智慧、神通、道力樣樣都要相信,都不能懷疑,這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很快就成就。所有淨土經典,只有這部經講得最詳細、最完備,就是面面俱到。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不可思議,給我們搜集這麼多的資料,讓我們對這樁事情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再懷疑、不再猶豫了,這取西方淨土就有把握,決定要生。
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不生淨土就到哪裏去?就到叁途地獄去,沒有什麼好路給你走。天上,天上去不了,沒這個條件,天上要修大福報,我們的福報不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天要上品十善,不是普通的十善,上品。不殺生、不偷盜,這能做到嗎?我們是不殺生,看到不高興的,對那種人恨透了,那也是屬於殺業,殺的習氣,沒斷。不偷盜,想占人一點便宜,這是盜心。細微地方去觀察,這全有,沒斷幹淨。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最不容易守了,口的四種過失。不貪、不瞋、不癡,真的不貪嗎?沒有貪心嗎?贊歎你幾句就很高興,這還是貪心,貪圖別人稱贊。毀謗你、批評你幾句就不高興,這都不行,功夫都不到家,雖然修,很脆弱。細細一說,習氣毛病還是有,這個東西障礙往生。
我們念佛爲什麼念不好?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有原因的。記住,往生淨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那個標准是什麼?心淨則佛土淨。那個地方是淨土,我們的心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心清淨,喜歡發願求生,決定得生,以清淨心修淨土,這個就對了。所以這個開解重要,心開得解,心裏面開悟了,對於這樁事情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自己的經驗,學佛六十一年,講經講了五十四年,你要問淨土什麼時候搞清楚?告訴諸位,最近才搞清楚、搞明白,真的,現在等於說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楚,一個月比一個月明了,很歡喜!所以底下就有歡喜,這真歡喜。
這個世間事放下了,再不管了,世間事世間人去做。你來問我,我會告訴你,你怎麼樣去做。你去做,我不幹了,決定要把往生淨土當作我們一生第一樁大事,爲什麼?不能往生,再搞輪回,麻煩大了,輪回搞不得,這世間太苦了,還幹這個事情!要度衆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作了佛回頭度衆生,沒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曆代祖師大德,多少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來示現的,那個可以。所以我們今天要把往生極樂世界定做這一生第一樁大事,要念到我什麼時候都可以往生,我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就來接我,這就是我們淨土修成功了。
真正歡喜,叫聞法契會,自然歡喜。這自然兩個字很重要,自然兩個字就是佛經上講的法喜充滿。這個快樂歡喜不是外面刺激,從內心裏頭流出來的。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自然的歡喜,不是外面的。讀書讀得快樂現前了,那是什麼?讀明白就快樂了,讀不明白,那個快樂生不起來。讀明白了,也就是說開悟了,儒講究開悟,佛就要求開悟。他悟了之後,他就有這個能力,『亦得遍供』,遍是普遍,供是供佛。極樂世界的人,所以這個地方非去不可,我們知道,供佛是最大的福報,你供佛,那是修福,不供佛哪來的福報?世間大富大貴都是過去生中供佛修來的。那不供佛哪來那麼大的福報!
西方世界的人有本事分身,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他有本事分無量無邊身,每一尊佛面前都有他在那裏供佛,他有這個本事。而自己本身?本身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還在阿彌陀佛大殿裏頭聽講經。分身出去,十方世界去供佛去了,你說那修多大的福報。我們供一尊佛都不得了,他有能力同時供無量無邊諸佛,修福報。同時又聽諸佛講經說法,那是修慧。所以這個供佛是福慧雙修,都是福慧裏頭第一等,最高的福慧。這是十方世界的衆生都做不到的,只有極樂世界的人做到,所以他成佛快,哪個世界都比不上極樂世界,成佛快速原因在此地。
那這個本事從哪來的?不是自己修成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他的。只要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得了。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說,他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他有這個能力,他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道力,修行就快了、就方便了。十方世界找不到,十方世界必須得自己修,修到什麼時候?這經上講的,真正修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才有這個能力,才是法身菩薩。這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今天連不執著都做不到。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這個道理我們明了,在這個世間做不到。到極樂世界,不必我們修,這個能力阿彌陀佛以他老人家本願威神,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我們,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這是極樂世界不能不去,原因在此地。
所以他亦得遍供,這就是生邊地的菩薩,他知過,知道自己錯誤了,他忏悔了,阿彌陀佛的光就照到他,他花就開了,花開見佛。所以自然歡喜,亦得遍供,普遍去供佛。這就是昙鸾法師所說的,「即得如意,還同叁輩生者」。如意是自在,花不開不自在,花開見佛這就自在了。所以他跟叁輩往生的這些人完全相同,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神通相同,普遍供一切諸佛如來相同。「具諸神通,遍供諸佛,於諸功德,隨意修習。具如彌陀本願」。修積功德就像阿彌陀佛本願裏頭所說的,你自己又肯修,佛又加持你,所以到那邊成就就比什麼都快。
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下面說「勸知疑信利害」。這個標題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勸我們,說什麼?說一個疑,說一個信,它的利害。信,我們得利益;懷疑,那我們就麻煩了,就受到傷害了,決定不可以…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