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五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五集)  2012/9/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叁十五頁第叁行,最後一句看起:

  「大利者,即經中真實之利也」,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個地方所說的「大利」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換句話說,世出世間的利益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這是真正的大利。再找不到跟這個利益,不要說是超過,平等的都找不到。這個利益是什麼?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一定要知道,輪回苦!許多人迷惑顛倒,在苦裏頭不知道苦,以爲苦是樂。這就叫迷惑,這就叫顛倒。迷惑顛倒的衆生太多了,把苦當作樂,把樂當作苦,這顛倒。樂,他爲什麼把它當作苦?這個樂的滋味他沒有嘗到,古人所講的法味,沒嘗到。佛法的味更不必說了,世間法的味他也沒嘗到。世間法味,孔子嘗到了,孟子嘗到了,顔回嘗到了。《論語》裏面所記載的,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這個生活給別人,人家就苦得不得了,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每天快樂。樂從哪來的?世間法的法味嘗到了。這個法味是什麼?《論語》裏頭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樂。

  一般講樂是外面來的刺激,這個叫樂;悅,這個喜悅是從內心裏往外發出來的,那是真樂,於外頭境界不相幹。這就是讀書真正把聖人的意思搞明白了,也入了聖人的境界,這個樂!世間法裏面幾乎他沒有不知道的,什麼疑難雜症你去請教他,他統統能給你解決。那是什麼?智慧現前。這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謂世間,就是他出不了六道輪回,在六道輪回裏面,他決定不墮叁惡道,享受人天福報。這個人天福報於貧富貴賤不相幹,貧賤的人也能享受到這個福報,福報就是快樂。人活在世間這一生要快樂,不要憂悲苦惱,那活了就沒有意思,要活得快樂。快樂與地位沒關系,與財富沒關系,是你真正得到了學問,你了解世間萬象,這真樂!

  達到這個境界,所謂進可以兼利天下,退可以獨善其身,那就是遇緣。如果遇到這些國君肯用你,請你去做宰相,你就兼善天下,你會把政治辦得非常好,讓全國老百姓都享福,這樂!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緣獨善其身,自己在家裏耕幾畝地,衣食足,快樂無比。我們看古人的傳記,《叁國志》裏頭看諸葛亮,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他獨善其身,他快樂。那個時候也是亂世,到處在打仗、爭地盤。劉備叁顧茅廬,一次來拜訪請,他不見,叁次來拜訪,人家那麼好的好心,不好意思辜負人家,這才出來,看看劉備這個人不錯,真的是爲國爲民著想。劉備死的時候,知道他兒子不行,告訴諸葛亮,實在你不能輔助他,你就取而代之吧。這麼大的心量,請他去做國君。諸葛亮感恩,還是擁護他的兒子。這是知恩報恩,不爲自己,爲國家、爲苦難衆生。

  我們要問,哪個人不貪圖名聞利養?哪個人不貪圖享受?這什麼原因?在佛法裏說,這叫俱生煩惱。你到這個世間來,你那一天有「我」這個念頭,貪瞋癡就跟著帶來了。貪瞋癡是什麼?貪瞋癡原本是性德裏頭的戒定慧,就是我們自性裏頭、我們本性裏頭就有圓滿的戒定慧。一迷了之後,戒定慧變成貪瞋癡,扭曲了,就變成貪瞋癡。所以轉煩惱就是菩提,轉菩提就是煩惱。戒學樂不樂?樂!持戒快樂,它性德!現在人把持戒當作一個苦事情,迷失了自性,你感覺苦,因爲它跟你習性違背。習性貪瞋癡慢,本性裏頭沒有,本性是仁義道德。所以你如果說合了本性,那就真快樂;離了本性,那些快樂都是刺激。像現在吸毒、打嗎啡,那個很快樂,快樂一陣子,後遺症不堪設想。後遺症是什麼?今天搞財色名利,搞這個樂,來生是地獄、餓鬼,叁途苦報。這就跟打嗎啡一樣,你快樂個幾年、十幾二十年,後來到地獄去受苦,得不償失。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想通、想明白,眼前小利、小樂絕對不受影響,我們真正契入聖賢的境界,這是大樂,這是大利。

  利中之利無過於求生淨土,爲什麼?往生淨土之後,你得的利益是究竟圓滿的。在極樂世界,保證你一生成佛,而且快速成佛,這叫大利。真正懂得大利的人,往年李老師告訴我,兩種人,一種上上根人,那種人是什麼?接近菩薩。《華嚴經》當機有十類,最後一類叫大心凡夫,那是非常可貴的。他雖然是凡夫,他心量很大,跟菩薩一樣,能包容萬有,這個可以學《華嚴》。大心凡夫他要是遇到淨土,他會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一類的人。

  第二類的人是下愚之人,甚至於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都不懂。就像谛閑老和尚的那個鍋漏匠,生長在鄉下,一生吃苦頭。谛閑老法師跟他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玩的玩伴,這個交情深了。鍋漏匠找到他,看他做和尚不錯,你看不愁吃、不愁穿,也有房子住,不要到處流浪吃苦頭。他覺得不錯,就下定決心要跟他出家。這個谛老麻煩來了,他怎麼個出家法?人笨,學什麼也學不會,不認識字。出家在那個時候是兩條路,一個是講經教學,不認識字,這條路行不通;第二個經忏佛事,經忏佛事至少五堂功課要會,這五堂功課,谛閑老和尚看他一輩子都學不出來。那要是出家,在寺廟裏頭受人家冷眼,瞧不起你,日子不好過。把實際狀況告訴他,他賴著一定要出家。老和尚最後跟他談判,那你得聽我的話。沒有問題,你說什麼我就聽什麼。好,老和尚答應他了。剃頭之後送到鄉下,甯波鄉下廢棄了的小廟,沒有人住,破廟,沒人住了,叫他一個人去住。在附近找了個念佛的老太太替他燒兩頓飯,中午、晚上給他燒兩頓飯,給他洗衣服,照顧他,早飯自理,自己理。不錯,享福了,有人伺候。

  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念這一句,念這個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什麼時候念疲倦了就睡一下,睡好了接著再念。他真幹,真聽話,心裏頭什麼念頭都沒有,妄念沒有了,雜念沒有了,念了叁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站著往生我們聽到也見到,他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這大概只有他一個人,自古以來沒有第二個人,站了叁天。因爲鄉下人到觀宗寺給谛閑老和尚送信,來回要叁天,沒有交通工具。叁天之後谛閑法師到了,到這個破廟,看到他站在那個地方,贊歎。你看贊歎他的話,說「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弘宗是弘揚禅宗的,演教就是講經的法師,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你,「名山寶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大利!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如果我們要問,他到極樂世界,九品他是哪一品?我們可以斷定他,他是實報莊嚴土上叁品。爲什麼?他雖然什麼都不懂,但是他的方法、他的德行、他的功夫跟上上根人一樣。所以他的結果也跟上上根人一樣,他一開悟,一切都明了了。這真正不愧出家了,有這麼好的成就,叫大利,沒人知道。

  弘宗演教的,我親眼看到的,他是相當有成就、有名氣的法師,最後怎麼樣?走得非常不好,肯定是叁途。這個法師跟我很熟,我們是老朋友,他大我十歲。四十歲出頭的時候,他在臺北做過方丈,大道場的方丈,一接觸名利完了。讓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法,爲什麼一生修苦行,不接受人的供養。世尊在世,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位大國王,他要一個道場,有人替他建,一點不操心,爲什麼不要?帝王的花園、別墅供養他在那裏講個幾部經,他接受,佛接受,講完了走了。現在的話說,佛有使用權,所有權是你的,不要所有權,我借你這個地方用。自己跟所有的弟子,依舊是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做樣子給後世人看。永遠要記住一句話,「富貴學道難」,心沒有到真正清淨,一定要回避。真正達到清淨了,還是要放下姿態,愈低愈好,避免嫉妒障礙。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社會丟失了聖賢傳統的教學,也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沒有了。人心壞了,社會亂了,佛菩薩都要委屈,何況我們?佛菩薩不委屈,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

  城隍委屈到什麼程度?過去城隍廟就像衙門一樣,宮殿式的建築。我們家鄉城隍廟被毀掉,這個事情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大概八歲,記事了。城隍廟那一天被砸掉的時候,我的印象清清楚楚,冬天,過年時候下雪。城隍知道,被毀叁天前搬家搬走了。城隍搬家那天,正好,我們住在鄉下,那幾天住在外婆家裏。外婆家裏面這條街,這一條好像是第四家,就當中隔了兩家,第四家,有個人生病。告訴他家人,城隍老爺搬家,要抓他去挑夫,就是挑擔、搬運,抓他去。那就要死,他說,但是如果有錢可以代雇,他可以雇人。家裏人就給他燒紙錢,燒紙人、紙馬,燒的那些東西,燒了很多。他說行了,夠了,夠用了,就停止了,過幾天他病慢慢就好起來了。我們就知道這個信息,城隍老爺要搬家。有一天晚上真的搬家了,小城嘛,半夜好像有人有馬在街上走動,開門去看,沒有人。到第二天發現了,因爲下雪,雪上有腳印,有馬的腳印,有車的輪印,還有罪犯那個腳鐐鐵鏈的印子。從城隍廟一直到我們城外,大概兩裏多路,雪地上可以看到痕迹,不知道搬哪去了。

  前些年我在新加坡講經,城隍附體到新加坡找我,訴苦。他說我們城隍廟被砸掉,我們搬出來到處流浪,他說這個事情你知道。我說是的,我是知道,我說我也到處流浪。他說你到處流浪有好房子住,我到處流浪沒地方住。住在一個鄉村裏頭,有一間小房子,破爛了,沒有人住的,他們住在那裏頭。來找我,希望我能恢複城隍廟。我說這個東西辦不到,這是國家政策。如果是佛寺,過去有的,被毀掉,現在能夠恢複,國家准許;城隍廟,這鬼神的廟,這個不可以。這個他也知道,他也能夠諒解,跟我講,他說那個閻王殿,閻王殿是城隍廟最重要的一個設施,它是因果教育,他說能不能恢複這個?

  我說這個,正好我住在新加坡居士林,居士林整理外面的圍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