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五集) 2012/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千零三十五页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大利者,即经中真实之利也」,这一句非常重要。这个地方所说的「大利」不是相对的,是绝对的;换句话说,世出世间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这是真正的大利。再找不到跟这个利益,不要说是超过,平等的都找不到。这个利益是什么?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一定要知道,轮回苦!许多人迷惑颠倒,在苦里头不知道苦,以为苦是乐。这就叫迷惑,这就叫颠倒。迷惑颠倒的众生太多了,把苦当作乐,把乐当作苦,这颠倒。乐,他为什么把它当作苦?这个乐的滋味他没有尝到,古人所讲的法味,没尝到。佛法的味更不必说了,世间法的味他也没尝到。世间法味,孔子尝到了,孟子尝到了,颜回尝到了。《论语》里面所记载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这个生活给别人,人家就苦得不得了,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每天快乐。乐从哪来的?世间法的法味尝到了。这个法味是什么?《论语》里头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乐。
一般讲乐是外面来的刺激,这个叫乐;悦,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往外发出来的,那是真乐,於外头境界不相干。这就是读书真正把圣人的意思搞明白了,也入了圣人的境界,这个乐!世间法里面几乎他没有不知道的,什么疑难杂症你去请教他,他统统能给你解决。那是什么?智慧现前。这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所谓世间,就是他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享受人天福报。这个人天福报於贫富贵贱不相干,贫贱的人也能享受到这个福报,福报就是快乐。人活在世间这一生要快乐,不要忧悲苦恼,那活了就没有意思,要活得快乐。快乐与地位没关系,与财富没关系,是你真正得到了学问,你了解世间万象,这真乐!
达到这个境界,所谓进可以兼利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那就是遇缘。如果遇到这些国君肯用你,请你去做宰相,你就兼善天下,你会把政治办得非常好,让全国老百姓都享福,这乐!没有这个缘,没有这个缘独善其身,自己在家里耕几亩地,衣食足,快乐无比。我们看古人的传记,《三国志》里头看诸葛亮,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他独善其身,他快乐。那个时候也是乱世,到处在打仗、争地盘。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来拜访请,他不见,三次来拜访,人家那么好的好心,不好意思辜负人家,这才出来,看看刘备这个人不错,真的是为国为民著想。刘备死的时候,知道他儿子不行,告诉诸葛亮,实在你不能辅助他,你就取而代之吧。这么大的心量,请他去做国君。诸葛亮感恩,还是拥护他的儿子。这是知恩报恩,不为自己,为国家、为苦难众生。
我们要问,哪个人不贪图名闻利养?哪个人不贪图享受?这什么原因?在佛法里说,这叫俱生烦恼。你到这个世间来,你那一天有「我」这个念头,贪瞋痴就跟著带来了。贪瞋痴是什么?贪瞋痴原本是性德里头的戒定慧,就是我们自性里头、我们本性里头就有圆满的戒定慧。一迷了之后,戒定慧变成贪瞋痴,扭曲了,就变成贪瞋痴。所以转烦恼就是菩提,转菩提就是烦恼。戒学乐不乐?乐!持戒快乐,它性德!现在人把持戒当作一个苦事情,迷失了自性,你感觉苦,因为它跟你习性违背。习性贪瞋痴慢,本性里头没有,本性是仁义道德。所以你如果说合了本性,那就真快乐;离了本性,那些快乐都是刺激。像现在吸毒、打吗啡,那个很快乐,快乐一阵子,后遗症不堪设想。后遗症是什么?今天搞财色名利,搞这个乐,来生是地狱、饿鬼,三途苦报。这就跟打吗啡一样,你快乐个几年、十几二十年,后来到地狱去受苦,得不偿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想通、想明白,眼前小利、小乐绝对不受影响,我们真正契入圣贤的境界,这是大乐,这是大利。
利中之利无过於求生净土,为什么?往生净土之后,你得的利益是究竟圆满的。在极乐世界,保证你一生成佛,而且快速成佛,这叫大利。真正懂得大利的人,往年李老师告诉我,两种人,一种上上根人,那种人是什么?接近菩萨。《华严经》当机有十类,最后一类叫大心凡夫,那是非常可贵的。他虽然是凡夫,他心量很大,跟菩萨一样,能包容万有,这个可以学《华严》。大心凡夫他要是遇到净土,他会万缘放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一类的人。
第二类的人是下愚之人,甚至於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什么都不懂。就像谛闲老和尚的那个锅漏匠,生长在乡下,一生吃苦头。谛闲老法师跟他同乡,小时候在一起玩的玩伴,这个交情深了。锅漏匠找到他,看他做和尚不错,你看不愁吃、不愁穿,也有房子住,不要到处流浪吃苦头。他觉得不错,就下定决心要跟他出家。这个谛老麻烦来了,他怎么个出家法?人笨,学什么也学不会,不认识字。出家在那个时候是两条路,一个是讲经教学,不认识字,这条路行不通;第二个经忏佛事,经忏佛事至少五堂功课要会,这五堂功课,谛闲老和尚看他一辈子都学不出来。那要是出家,在寺庙里头受人家冷眼,瞧不起你,日子不好过。把实际状况告诉他,他赖著一定要出家。老和尚最后跟他谈判,那你得听我的话。没有问题,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好,老和尚答应他了。剃头之后送到乡下,宁波乡下废弃了的小庙,没有人住,破庙,没人住了,叫他一个人去住。在附近找了个念佛的老太太替他烧两顿饭,中午、晚上给他烧两顿饭,给他洗衣服,照顾他,早饭自理,自己理。不错,享福了,有人伺候。
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念这一句,念这个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昼夜。什么时候念疲倦了就睡一下,睡好了接著再念。他真干,真听话,心里头什么念头都没有,妄念没有了,杂念没有了,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站著往生我们听到也见到,他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这大概只有他一个人,自古以来没有第二个人,站了三天。因为乡下人到观宗寺给谛闲老和尚送信,来回要三天,没有交通工具。三天之后谛闲法师到了,到这个破庙,看到他站在那个地方,赞叹。你看赞叹他的话,说「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弘宗是弘扬禅宗的,演教就是讲经的法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大利!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如果我们要问,他到极乐世界,九品他是哪一品?我们可以断定他,他是实报庄严土上三品。为什么?他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他的方法、他的德行、他的功夫跟上上根人一样。所以他的结果也跟上上根人一样,他一开悟,一切都明了了。这真正不愧出家了,有这么好的成就,叫大利,没人知道。
弘宗演教的,我亲眼看到的,他是相当有成就、有名气的法师,最后怎么样?走得非常不好,肯定是三途。这个法师跟我很熟,我们是老朋友,他大我十岁。四十岁出头的时候,他在台北做过方丈,大道场的方丈,一接触名利完了。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法,为什么一生修苦行,不接受人的供养。世尊在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的,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位大国王,他要一个道场,有人替他建,一点不操心,为什么不要?帝王的花园、别墅供养他在那里讲个几部经,他接受,佛接受,讲完了走了。现在的话说,佛有使用权,所有权是你的,不要所有权,我借你这个地方用。自己跟所有的弟子,依旧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做样子给后世人看。永远要记住一句话,「富贵学道难」,心没有到真正清净,一定要回避。真正达到清净了,还是要放下姿态,愈低愈好,避免嫉妒障碍。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整个社会丢失了圣贤传统的教学,也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没有了。人心坏了,社会乱了,佛菩萨都要委屈,何况我们?佛菩萨不委屈,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城隍委屈到什么程度?过去城隍庙就像衙门一样,宫殿式的建筑。我们家乡城隍庙被毁掉,这个事情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大概八岁,记事了。城隍庙那一天被砸掉的时候,我的印象清清楚楚,冬天,过年时候下雪。城隍知道,被毁三天前搬家搬走了。城隍搬家那天,正好,我们住在乡下,那几天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里面这条街,这一条好像是第四家,就当中隔了两家,第四家,有个人生病。告诉他家人,城隍老爷搬家,要抓他去挑夫,就是挑担、搬运,抓他去。那就要死,他说,但是如果有钱可以代雇,他可以雇人。家里人就给他烧纸钱,烧纸人、纸马,烧的那些东西,烧了很多。他说行了,够了,够用了,就停止了,过几天他病慢慢就好起来了。我们就知道这个信息,城隍老爷要搬家。有一天晚上真的搬家了,小城嘛,半夜好像有人有马在街上走动,开门去看,没有人。到第二天发现了,因为下雪,雪上有脚印,有马的脚印,有车的轮印,还有罪犯那个脚镣铁链的印子。从城隍庙一直到我们城外,大概两里多路,雪地上可以看到痕迹,不知道搬哪去了。
前些年我在新加坡讲经,城隍附体到新加坡找我,诉苦。他说我们城隍庙被砸掉,我们搬出来到处流浪,他说这个事情你知道。我说是的,我是知道,我说我也到处流浪。他说你到处流浪有好房子住,我到处流浪没地方住。住在一个乡村里头,有一间小房子,破烂了,没有人住的,他们住在那里头。来找我,希望我能恢复城隍庙。我说这个东西办不到,这是国家政策。如果是佛寺,过去有的,被毁掉,现在能够恢复,国家准许;城隍庙,这鬼神的庙,这个不可以。这个他也知道,他也能够谅解,跟我讲,他说那个阎王殿,阎王殿是城隍庙最重要的一个设施,它是因果教育,他说能不能恢复这个?
我说这个,正好我住在新加坡居士林,居士林整理外面的围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