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六集)  2012/9/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2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一零三五页倒数第五行,从第二个字看起:

  「《十往生经》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这是经上的一段文字。经中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一定要懂这个意思,这个字常见,但是它是非常有关键性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持戒修行,功德都不扎实,很容易退转,很容易动摇,所以一定要从根本下手。根本下手还是得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是戒律当中的戒律,它是根,这个东西做不到,《十善业道》也就不可能做到;《十善业道》做不到,那《沙弥律仪》全是空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一定要肯定的,决定不能够放松,从这里放松,那根本就没有了,这是不能不强调的。

  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正信就不是迷信,不是勉强相信,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就说明讲经听经的重要。这个地方说,说者听者,不然世尊当年住世又何必讲经四十九年?从他一生行谊上去观察,讲经似乎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第一桩大事。从示现开悟这一天起,他就开始教学,为五比丘说《阿含经》,七十九岁圆寂,这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就为这一桩事情。王子出身,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示现一个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好学多闻,到处参访十二年,可以说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派他都去亲近过,最后他到菩提树下入定。这个地方为我们示现的,十九岁离开家庭,放下烦恼障;三十岁不再参学了,到菩提树下入定,放下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放下,他开悟了。

  在中国,惠能大师跟他老人家示现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惠能大师不是知识分子,他不是给知识分子做榜样,他示现的是顿舍,这是一听明白,全放下,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起放下,这就成佛了。舍干净了,清净心现前,我们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同时现前,这就成佛了,没有通过参学。顿舍、顿悟、顿修、顿证是同时的,它没有个别,没有先后次序,同时,这是另一种的示现。也真正告诉我们,世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六祖做这个示现,你本来是,只要你肯放下。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是他有什么特殊能力,谁肯放下谁就成佛,就在能放得下。我们比不上他的就是放不下,知道应该要放下还是放不下,什么原因?章嘉大师说的,你那个知不彻底,你那个知里头夹杂著有怀疑,所以你放不下。如果你是真知道,你怎么可能不放下?不可能!这一放下成佛了,得大自在了,怎么可能还在这个世间跟这些凡夫周旋?这不可能的,问题还是在知,先看破后放下。

  所以能大师表演那一招,确实是大乘里面所谓的上上根人。惠能大师一生度众生,他也说了,他只度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没有分,这个度就是像他一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果然没错,他在一生当中帮助四十三个人觉悟,就是明心见性。在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惠能大师之前没有,惠能大师以后也没有,真叫空前绝后。但是他所度的这些学生跟他不一样,不是顿悟,而是渐悟,有人学了几年开悟,有人修了十几年开悟,二十几年开悟,三十几年开悟,都有,没有一个像他那种顿悟,这个没有见到。

  所以我们对於这桩事情也要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知道自己修学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层次,我们还要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放不下?放不下,多读经、多听经,真正听懂、听明白了,放下很容易。这也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看惠能大师多容易,行太容易了。为什么我们不容易?我们不知,惠能大师知。他为什么知?他烦恼轻,所知障没有,他没有学过东西,没有所知障,他只有烦恼障,而烦恼很轻。这烦恼轻是对世间欲望很低。没觉悟之前,他唯一的个挂念是他老母亲,要照顾她。开悟之后,老母亲就有人照顾了,那信徒太多了,争著去照顾。所以心地清净,人特谦虚,真的慈悲到极处,见任何人他都恭敬礼拜,对人家都尊敬。可是人都瞧不起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在黄梅八个月,真正欣赏他的就是五祖忍和尚,知道这个人不是凡人,所以磨炼他,让他在道场做义工,现在叫做义工,修苦行磨炼他,这也是修福。佛要福慧圆满,有慧没福不行,黄梅八个月修福。

  我们就正信是经,这是指《十往生经》,扩大来说,凡是讲净土的经典你都欢喜。专讲净土,三经一论,这是专讲。现在我们读的五经,《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里头的一部分,佛讲《华严经》的时候附带讲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里面附带讲的,不是专讲的。祖师把这两篇汇合到三经,这称为五经一论,净宗依据的经论典籍於是完备。爱乐是经,不但是正信,还喜欢,爱乐是喜欢,很喜欢这部经。喜欢一定受持读诵,劝导众生,自己修学有心得,就乐意跟别人在一起分享。

  说者听者,悉皆往生极乐世界。说听明白了,一定是依教修行,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若有如是等人,这个若是假设,如果有这种修行人。我从今日,我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从今天起,就常使二十五位菩萨护持这个人。这个二十五位菩萨护持是出自於《十往生经》里。菩萨护持你,常令是人无病无恼,身心健康。我们今天学佛的同修很多有烦恼、有病痛,没有菩萨护持,这是什么原因?前面我们看善字有没有做到,这基本的条件,十善业道。真正喜欢的人,真正修行的人,决定十善业道具足,一般讲的上品十善。正信、爱乐净宗经典,又喜欢向别人介绍、宣扬净宗,这样的人发愿求生净土,才得到世尊加持,常使二十五位菩萨护持这个人,得到菩萨护持身心健康;换句话说,本人是身心清净,这个身心清净就是身心健康。

  下头这一句重要,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我们讲冤亲债主不会找到你,你有护法菩萨,有护法神,这些外面的人想附身、想障碍你是做不到的。我们要相信、肯定我们都有二十五位菩萨护持,我们相信他,他就存在;我们不相信他,他就离开了。我们自己有方法来照顾自己,他省事,就不必他照顾;我们自己没有方法的时候,他一定要照顾。还是靠佛菩萨比较可靠,靠自己麻烦。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了我这一招,真正发心出家,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弘法利生自行化他,就是你的一生佛菩萨都照顾你,你什么都不要操心。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都是菩萨安排的,菩萨安排的,磨炼我们。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头没有怨恨,在这里头把烦恼习气都磨掉,智慧就现前。

  所以我们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每天读诵经典,遇到事情的时候依什么标准来判断、来观察?全依经典教训。不听信谣言,不依其他经论标准,因为每个法门不一样,每一部经有每一部经的理论跟方法,不相同,我就依这部,我走的是这条路,你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目的地都一样,都到达终极目标。可是我们不能用两个、三个,这就麻烦,这就自己造成障碍,走路就是一条路走到底,决定走通,而且这个路是捷径。净宗跟其他的法门来比较,其他法门都是弯路,弯则有大小,这是一条直路,不是弯路,一定要晓得死心塌地。

  众生的麻烦,这习气,对於照顾自己这个妄念太深,所以放不下。我们看到有些例子,人在得重病的时候,医院对他放弃治疗,告诉他你存活期间只有二、三个月,回家好好去休养,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时间不长了。他听到这个宣判,等於说宣判他死刑,他对於活在这个世间绝望了,病不能治了。这一绝望才真正想求生净土,为什么?没法,没有别的地方去了,一天到晚真念阿弥陀佛,真想求生净土。念一段时期,身体没事,再检查病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是你的心制心一处,专在阿弥陀佛,把这身体忘掉,忘掉就没事了。常常念著身体,就是对身体的关怀,身体得到这个养分,你害病,那些病毒的细胞它得到养分,它慢慢在生长(滋生)、在扩张,就这么个道理。你把它忘掉,一点也不理它,等於说把它的养分全部断绝,它死掉了。

  现在量子力学家就用这个东西来证明念力不可思议,这念念也会拐弯,你决定不要去想它,它就没事,愈想愈麻烦。陈晓旭是个好的例子,我们讲她不听,一天到晚就想著我这病还能好吗?这就完了。我那个时候劝她,你念《十善业道经》,学讲《十善业道经》,你全部心在听,我有个讲《十善业道经》的带子让她听。不要想别的,一遍一遍的听,遍数听多了,学讲,用这个来转移她的念力,那好办。山西小院四十多个人都转过来了,都没事,这么好的例子摆在面前。所以念念放不下这个身体,身体终归要放下,你念念不是在极乐世界,那就随业流转,你造的什么业,你往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常常想著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一切随缘就好,不要去想它,你的身心才会健康,佛菩萨才真加持你。佛菩萨对你加持,你不加干扰,我自己要想怎样怎样,这就是干扰。所以这个道理要懂。我们不求在这个世间长住,尤其现在世间这么乱,乱世,人活在这个世间多可怜,不值得再贪恋。一切随缘,佛菩萨让我住世,我们就住世,住世劝别人修净土,我们就这一桩事情,寿命到了,佛菩萨一定来接我们往生。

  还有一种人往生意念非常坚决,我还有寿命不要了,行,阿弥陀佛也来带你走,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看《往生传》、看《净土圣贤录》,我认为那里头至少有一半的人他还有寿命,为什么往生?不要了。他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人家不相信,不听他的,无缘,无能为力,早一点往生。阿弥陀佛通情达理,你真想提早,他就来接引你。如果真有事,佛来接引了,跟佛告假,我还有事没办完,等我办完了过几年…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