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六集) 2012/9/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一零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十往生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勸導衆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臥,無問晝夜,常得安穩。」這是經上的一段文字。經中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一定要懂這個意思,這個字常見,但是它是非常有關鍵性的。如果我們不能夠持戒修行,功德都不紮實,很容易退轉,很容易動搖,所以一定要從根本下手。根本下手還是得從《弟子規》開始,《弟子規》是戒律當中的戒律,它是根,這個東西做不到,《十善業道》也就不可能做到;《十善業道》做不到,那《沙彌律儀》全是空的。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一定要肯定的,決定不能夠放松,從這裏放松,那根本就沒有了,這是不能不強調的。
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正信就不是迷信,不是勉強相信,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就說明講經聽經的重要。這個地方說,說者聽者,不然世尊當年住世又何必講經四十九年?從他一生行誼上去觀察,講經似乎是世尊到這個世間來第一樁大事。從示現開悟這一天起,他就開始教學,爲五比丘說《阿含經》,七十九歲圓寂,這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就爲這一樁事情。王子出身,舍棄王位,出家修道,示現一個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好學多聞,到處參訪十二年,可以說印度所有的宗教學派他都去親近過,最後他到菩提樹下入定。這個地方爲我們示現的,十九歲離開家庭,放下煩惱障;叁十歲不再參學了,到菩提樹下入定,放下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放下,他開悟了。
在中國,惠能大師跟他老人家示現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惠能大師不是知識分子,他不是給知識分子做榜樣,他示現的是頓舍,這是一聽明白,全放下,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放下,這就成佛了。舍幹淨了,清淨心現前,我們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同時現前,這就成佛了,沒有通過參學。頓舍、頓悟、頓修、頓證是同時的,它沒有個別,沒有先後次序,同時,這是另一種的示現。也真正告訴我們,世尊所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六祖做這個示現,你本來是,只要你肯放下。一切衆生平等平等,不是他有什麼特殊能力,誰肯放下誰就成佛,就在能放得下。我們比不上他的就是放不下,知道應該要放下還是放不下,什麼原因?章嘉大師說的,你那個知不徹底,你那個知裏頭夾雜著有懷疑,所以你放不下。如果你是真知道,你怎麼可能不放下?不可能!這一放下成佛了,得大自在了,怎麼可能還在這個世間跟這些凡夫周旋?這不可能的,問題還是在知,先看破後放下。
所以能大師表演那一招,確實是大乘裏面所謂的上上根人。惠能大師一生度衆生,他也說了,他只度上上根人,上中下叁根都沒有分,這個度就是像他一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果然沒錯,他在一生當中幫助四十叁個人覺悟,就是明心見性。在曆史上沒有第二個人,惠能大師之前沒有,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真叫空前絕後。但是他所度的這些學生跟他不一樣,不是頓悟,而是漸悟,有人學了幾年開悟,有人修了十幾年開悟,二十幾年開悟,叁十幾年開悟,都有,沒有一個像他那種頓悟,這個沒有見到。
所以我們對於這樁事情也要搞清楚、搞明白,自己知道自己修學在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層次,我們還要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不下?放不下,多讀經、多聽經,真正聽懂、聽明白了,放下很容易。這也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看惠能大師多容易,行太容易了。爲什麼我們不容易?我們不知,惠能大師知。他爲什麼知?他煩惱輕,所知障沒有,他沒有學過東西,沒有所知障,他只有煩惱障,而煩惱很輕。這煩惱輕是對世間欲望很低。沒覺悟之前,他唯一的個挂念是他老母親,要照顧她。開悟之後,老母親就有人照顧了,那信徒太多了,爭著去照顧。所以心地清淨,人特謙虛,真的慈悲到極處,見任何人他都恭敬禮拜,對人家都尊敬。可是人都瞧不起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在黃梅八個月,真正欣賞他的就是五祖忍和尚,知道這個人不是凡人,所以磨煉他,讓他在道場做義工,現在叫做義工,修苦行磨煉他,這也是修福。佛要福慧圓滿,有慧沒福不行,黃梅八個月修福。
我們就正信是經,這是指《十往生經》,擴大來說,凡是講淨土的經典你都歡喜。專講淨土,叁經一論,這是專講。現在我們讀的五經,《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裏頭的一部分,佛講《華嚴經》的時候附帶講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裏面附帶講的,不是專講的。祖師把這兩篇彙合到叁經,這稱爲五經一論,淨宗依據的經論典籍於是完備。愛樂是經,不但是正信,還喜歡,愛樂是喜歡,很喜歡這部經。喜歡一定受持讀誦,勸導衆生,自己修學有心得,就樂意跟別人在一起分享。
說者聽者,悉皆往生極樂世界。說聽明白了,一定是依教修行,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若有如是等人,這個若是假設,如果有這種修行人。我從今日,我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從今天起,就常使二十五位菩薩護持這個人。這個二十五位菩薩護持是出自於《十往生經》裏。菩薩護持你,常令是人無病無惱,身心健康。我們今天學佛的同修很多有煩惱、有病痛,沒有菩薩護持,這是什麼原因?前面我們看善字有沒有做到,這基本的條件,十善業道。真正喜歡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決定十善業道具足,一般講的上品十善。正信、愛樂淨宗經典,又喜歡向別人介紹、宣揚淨宗,這樣的人發願求生淨土,才得到世尊加持,常使二十五位菩薩護持這個人,得到菩薩護持身心健康;換句話說,本人是身心清淨,這個身心清淨就是身心健康。
下頭這一句重要,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我們講冤親債主不會找到你,你有護法菩薩,有護法神,這些外面的人想附身、想障礙你是做不到的。我們要相信、肯定我們都有二十五位菩薩護持,我們相信他,他就存在;我們不相信他,他就離開了。我們自己有方法來照顧自己,他省事,就不必他照顧;我們自己沒有方法的時候,他一定要照顧。還是靠佛菩薩比較可靠,靠自己麻煩。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了我這一招,真正發心出家,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弘法利生自行化他,就是你的一生佛菩薩都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操心。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都是菩薩安排的,菩薩安排的,磨煉我們。順境裏面沒有貪戀,逆境裏頭沒有怨恨,在這裏頭把煩惱習氣都磨掉,智慧就現前。
所以我們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每天讀誦經典,遇到事情的時候依什麼標准來判斷、來觀察?全依經典教訓。不聽信謠言,不依其他經論標准,因爲每個法門不一樣,每一部經有每一部經的理論跟方法,不相同,我就依這部,我走的是這條路,你走的是另外一條路,目的地都一樣,都到達終極目標。可是我們不能用兩個、叁個,這就麻煩,這就自己造成障礙,走路就是一條路走到底,決定走通,而且這個路是捷徑。淨宗跟其他的法門來比較,其他法門都是彎路,彎則有大小,這是一條直路,不是彎路,一定要曉得死心塌地。
衆生的麻煩,這習氣,對於照顧自己這個妄念太深,所以放不下。我們看到有些例子,人在得重病的時候,醫院對他放棄治療,告訴他你存活期間只有二、叁個月,回家好好去休養,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時間不長了。他聽到這個宣判,等於說宣判他死刑,他對於活在這個世間絕望了,病不能治了。這一絕望才真正想求生淨土,爲什麼?沒法,沒有別的地方去了,一天到晚真念阿彌陀佛,真想求生淨土。念一段時期,身體沒事,再檢查病沒有了,這是什麼原因?是你的心製心一處,專在阿彌陀佛,把這身體忘掉,忘掉就沒事了。常常念著身體,就是對身體的關懷,身體得到這個養分,你害病,那些病毒的細胞它得到養分,它慢慢在生長(滋生)、在擴張,就這麼個道理。你把它忘掉,一點也不理它,等於說把它的養分全部斷絕,它死掉了。
現在量子力學家就用這個東西來證明念力不可思議,這念念也會拐彎,你決定不要去想它,它就沒事,愈想愈麻煩。陳曉旭是個好的例子,我們講她不聽,一天到晚就想著我這病還能好嗎?這就完了。我那個時候勸她,你念《十善業道經》,學講《十善業道經》,你全部心在聽,我有個講《十善業道經》的帶子讓她聽。不要想別的,一遍一遍的聽,遍數聽多了,學講,用這個來轉移她的念力,那好辦。山西小院四十多個人都轉過來了,都沒事,這麼好的例子擺在面前。所以念念放不下這個身體,身體終歸要放下,你念念不是在極樂世界,那就隨業流轉,你造的什麼業,你往哪裏去了。爲什麼不念佛?爲什麼常常想著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一切隨緣就好,不要去想它,你的身心才會健康,佛菩薩才真加持你。佛菩薩對你加持,你不加幹擾,我自己要想怎樣怎樣,這就是幹擾。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我們不求在這個世間長住,尤其現在世間這麼亂,亂世,人活在這個世間多可憐,不值得再貪戀。一切隨緣,佛菩薩讓我住世,我們就住世,住世勸別人修淨土,我們就這一樁事情,壽命到了,佛菩薩一定來接我們往生。
還有一種人往生意念非常堅決,我還有壽命不要了,行,阿彌陀佛也來帶你走,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我認爲那裏頭至少有一半的人他還有壽命,爲什麼往生?不要了。他在這個世間教化衆生,人家不相信,不聽他的,無緣,無能爲力,早一點往生。阿彌陀佛通情達理,你真想提早,他就來接引你。如果真有事,佛來接引了,跟佛告假,我還有事沒辦完,等我辦完了過幾年…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