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有《無量壽經》講四十八願。所以這個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這個經有九種不同的本子,這個本子是九種本子最殊勝的本子。今天有很多人不相信,懷疑,說會集是錯誤的。今天早晨我又得了個信息,網路上有人傳個信息給我,他們發現蕅益大師有一篇文章裏面寫到會集本,他贊歎會集本,流通會集本。那個會集本是誰的?王龍舒的。因爲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人,那個時候的會集本只有王龍舒的本子,只有這一種。魏默深是鹹豐年間的人,以後的,絕對不是他的;彭際清是幹隆時候人,也不是他的;夏蓮居是民國初年的,當然不是他的。所以他那個贊歎就是王龍舒的本子。
贊歎,說是舍短取長,這個會集就必要了,便利於初學。佛講經第一個就是叫人聽懂、聽明白,然後自己才真正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目的就達到了。前面幾種會集本都有瑕疵,都有人批評,夏蓮居才做這一次的會集,他花了十年。十年的時間,非常小心謹慎,會集不同翻譯,每一個字都必須要是原本裏面的字,不能換它,你換它就錯了。過去這個本子有換掉的,所以受人批評。還有取舍不當,這也是受人批評,真正重要的句子漏掉了,不重要的他抄在裏頭,這都是遭人批評。所以夏老這個本子這些毛病統統沒有。梅光羲老居士稱這個本子,《無量壽經》第一本,最善的版本。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我的佛法是跟李炳老學的,這祖孫叁代,所以我有流通這個經本的義務。大家一批評,我就放棄了,我對不起老師,那更對不起祖師,梅老居士。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誨,誠信不疑。這些年來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往生的人不少,我們親眼看見的。依照這個本子修行能往生,這就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要懷疑,那你的傷害就太大了。
「至於菩薩何有疑惑」,菩薩怎麼會疑惑?「《無量壽經鈔》曰:大乘凡夫名菩薩欤?」有心量很大的,沒有自私的,起心動念都爲廣大苦難衆生著想的,這叫大心凡夫。爲什麼是凡夫?見思煩惱沒斷,這是凡夫。沒有自私自利,念念想著一切苦難衆生,這是大乘,所以大乘凡夫。是不是這個菩薩?你看它下面是個問號。「或是縱說。縱菩薩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當明信矣」。這個話是祖師說的,縱然菩薩生疑惑都會失去大利,我們不是菩薩,我們是凡夫,那對我們的傷害就更大了,這個要曉得。鈔的意思很謙虛,沒有作決斷,「據筆者意」,這個筆者是黃念祖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意思是鈔中兩種講法均是,能講得通。「其一者我等雖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實發起菩提心,即是初發心菩薩」。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講法很多,兩個小時講不完。《觀無量壽經》講了叁個,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這經上說的。《大乘起信論》上講,直心是菩提心的體,自受用也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這個裏頭最重要的是真誠,真誠到極處就是真心。菩提心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體,真誠心對自己,真誠心對一切衆生,這不能搞假的。假的是凡夫,凡夫的心是妄心。那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的心跟性德完全相應。在我們淨宗來講,它決定是跟叁福相應、跟六和相應、跟叁學六度相應,這真正菩提心。叁福是最高指導原則,不但是淨宗,所有大乘法,它大小乘全包了。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是人天乘,是六道裏頭的善道,這個裏頭沒有阿修羅,人天這兩道。你能把這四句做好,你就不失人身,你來生到人間來享福。
但是我們曉得,人天不究竟,福享盡了怎麼辦?人天享福的時候會造業,這個很可怕。最明顯的例子,我們知道,唐太宗墮地獄,人間的福報他享到了,而且在曆史上是個好皇帝,提到沒有人不尊敬。爲什麼墮地獄?殺人太多了。他的江山也是打下來的,我們在傳記上看到,他十六歲就帶兵打仗,這個將軍很厲害,二十七歲做皇帝。平定群雄之後,他父親做皇帝,父親做了九年,傳位給他,他父親做太上皇。大概父親心裏很難過,他的父親對兒女非常愛護,結果他把他哥哥殺掉、弟弟殺掉了,奪取王位,就是爭王位,他的弟弟幫助他大哥,要跟他爭王位。當然大哥是太子,太子想把他除掉,爲什麼?功勞是他打下來的,真的,天下是他打下來的。玄武門事變就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孝,你讓你父親多難過;打仗殺那麼多人,這個罪墮地獄,墮無間地獄。所以這是很可怕的一樁事情。
這個世間,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有現世報、有生報,生報是來生的,有後報,後報是第叁世以後的,遇到緣決定要報,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最安全、最可靠,真的無過於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會造惡業,不但不會造,一個惡的念頭都不會起,什麼原因?天天聽佛講經,沒有中斷。到極樂世界去最大的好處,第一個無量壽,身不是這個肉身,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法性土。我們現在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的心是阿賴耶的見分,是阿賴耶,沒有辦法脫離阿賴耶,阿賴耶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就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在什麼地方轉?在蓮花裏頭轉了。你上了蓮花,蓮花合起來,到極樂世界開。就在合起來的時候,到極樂世界這個中途就變了,我們的身心全變了,完全轉變成是自性。自性的身心跟如來沒有兩樣,跟佛是相同的。
這個身好,這個身無量壽,這個身不需要飲食,也不要睡眠。極樂世界,光明世界,極樂世界沒有黑夜,它的光明不需要太陽,不需要日月,佛身放光,每個人身上放光,宮殿放光,花草樹木放光,山河大地放光,一片光明。在極樂世界學習就不會有中斷。我們這個地方再精進,吃飯要中斷,睡覺要中斷。極樂世界不要睡覺,不要吃飯,它不中斷。所以進阿彌陀佛的講堂,畢業就成佛了,出講堂的人成佛了;沒有成佛,你不會出講堂。這個學校到哪去找?遍法界虛空界就這一家。這是我們不能不把它搞清楚,你換個法門,那你就是大錯特錯了。換個法門是能成,到哪一世、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你沒有把握。極樂世界是有把握,極樂世界不必受那些辛苦,一生成就了。
極樂世界的人,照蕅益大師的說法,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說,你真相信,你真發願,這個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說法太好了!我們不知道菩提心怎麼發法,但是想想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你看,第一個你真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不得了!這多大的功德。第二個你真想往生,這個條件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也就是爲這兩樁事情。這個心一發,就一向專念,他就真肯念了。我們今天念佛,爲什麼念不好?爲什麼念了多少年,清淨心不能現前?就是菩提心沒發。菩提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拿這個經題一比,我們清淨心沒得到,平等心沒得到,平等是菩薩心,清淨是阿羅漢心。我們這個心念念還留戀這個世界,初學佛的時候有道心,古人講得好,學佛一年,佛在眼前,有道心,真的;學佛二年,佛在天邊,遠了,距離就遠了;學佛叁年,佛化成雲煙,沒了。這就是什麼?就變成老油條了。這種人太多了,這種是被淘汰掉了,被淘汰掉自己不知道。
所以,李老師過去常說,他不說別人,他說我們自己,自家,臺中佛教蓮社,蓮友有二十多萬人。老師說,我們蓮友念佛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頂多只有叁個、五個,這叁、五個。換句話說,念佛人當中,一萬個人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那是唐朝盛世,爲什麼?大家真幹,個個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東林念佛堂,就是現在的東林寺,他那個時候同修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往生,一個不漏,這真幹!我們今天不是真幹,爲什麼不是真幹?我們對於這個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沒搞清楚、沒搞明白。遠公大師那個時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就了。他那個時候一門就是一部經,依一部經建立淨土宗,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觀經》、《往生論》都沒有翻出來,以後才翻出來的。最早翻出來的就是《無量壽經》,他就依這一部經。所以有這麼好的成就,做出了榜樣給我們看,我們不能不相信,這是我們中國淨宗初祖。
我們再看《論注》,《論注》是昙鸾法師的,《往生論》的注解,他這個地方說得好,「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就是願意作佛。「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願意作佛,當然,佛幹什麼?佛就度衆生。「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有佛國土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介紹、勸導一切衆生往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可是我們勸別人,先得勸自己,自己不能往生,你就沒有辦法勸別人往生。爲什麼?別人不相信。真好,真好你爲什麼不幹,你還幹別的?他懷疑。真好得真幹!
今天我們太難得了,我們的緣比古人殊勝,爲什麼?古人沒有看到這麼好的本子。這是真的,九種本子擺在面前,你仔細比較一下,你就曉得這個本子好。我們上一代就沒見到,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抗戰時候才完成的。那個時代,這些老和尚都沒有看到過,像虛雲老和尚、谛閑老和尚、圓瑛老和尚都沒見過,這民國初年這些大德都沒有看到過。因爲他雖然會集成功,沒有流通出去,沒印出來。抗戰勝利之後這才印出來,印出來分量不多,幾千本,這一下就散完了。律航法師帶了幾本,他從山東,他是夏蓮老的學生,到臺灣去帶了幾本,好像送了叁、四本給李老師。李老師一看,無量歡喜,前面一篇很長序文是老師寫的,梅光羲居士是他的老師,所以他就做眉注,在臺灣講了一遍,這個本子以後送給我了。
因爲有人批評,這個批評當然其中是有意的,李老師在臺灣弘法,爲了回避,就把這個經講了一遍之後就不再講了。我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