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无量寿经》讲四十八愿。所以这个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经。这个经有九种不同的本子,这个本子是九种本子最殊胜的本子。今天有很多人不相信,怀疑,说会集是错误的。今天早晨我又得了个信息,网路上有人传个信息给我,他们发现蕅益大师有一篇文章里面写到会集本,他赞叹会集本,流通会集本。那个会集本是谁的?王龙舒的。因为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人,那个时候的会集本只有王龙舒的本子,只有这一种。魏默深是咸丰年间的人,以后的,绝对不是他的;彭际清是干隆时候人,也不是他的;夏莲居是民国初年的,当然不是他的。所以他那个赞叹就是王龙舒的本子。

  赞叹,说是舍短取长,这个会集就必要了,便利於初学。佛讲经第一个就是叫人听懂、听明白,然后自己才真正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目的就达到了。前面几种会集本都有瑕疵,都有人批评,夏莲居才做这一次的会集,他花了十年。十年的时间,非常小心谨慎,会集不同翻译,每一个字都必须要是原本里面的字,不能换它,你换它就错了。过去这个本子有换掉的,所以受人批评。还有取舍不当,这也是受人批评,真正重要的句子漏掉了,不重要的他抄在里头,这都是遭人批评。所以夏老这个本子这些毛病统统没有。梅光羲老居士称这个本子,《无量寿经》第一本,最善的版本。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我的佛法是跟李炳老学的,这祖孙三代,所以我有流通这个经本的义务。大家一批评,我就放弃了,我对不起老师,那更对不起祖师,梅老居士。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诲,诚信不疑。这些年来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往生的人不少,我们亲眼看见的。依照这个本子修行能往生,这就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要怀疑,那你的伤害就太大了。

  「至於菩萨何有疑惑」,菩萨怎么会疑惑?「《无量寿经钞》曰: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有心量很大的,没有自私的,起心动念都为广大苦难众生著想的,这叫大心凡夫。为什么是凡夫?见思烦恼没断,这是凡夫。没有自私自利,念念想著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大乘,所以大乘凡夫。是不是这个菩萨?你看它下面是个问号。「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故凡夫当明信矣」。这个话是祖师说的,纵然菩萨生疑惑都会失去大利,我们不是菩萨,我们是凡夫,那对我们的伤害就更大了,这个要晓得。钞的意思很谦虚,没有作决断,「据笔者意」,这个笔者是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意思是钞中两种讲法均是,能讲得通。「其一者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讲法很多,两个小时讲不完。《观无量寿经》讲了三个,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这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上讲,直心是菩提心的体,自受用也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就是真心。菩提心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体,真诚心对自己,真诚心对一切众生,这不能搞假的。假的是凡夫,凡夫的心是妄心。那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的心跟性德完全相应。在我们净宗来讲,它决定是跟三福相应、跟六和相应、跟三学六度相应,这真正菩提心。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不但是净宗,所有大乘法,它大小乘全包了。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是人天乘,是六道里头的善道,这个里头没有阿修罗,人天这两道。你能把这四句做好,你就不失人身,你来生到人间来享福。

  但是我们晓得,人天不究竟,福享尽了怎么办?人天享福的时候会造业,这个很可怕。最明显的例子,我们知道,唐太宗堕地狱,人间的福报他享到了,而且在历史上是个好皇帝,提到没有人不尊敬。为什么堕地狱?杀人太多了。他的江山也是打下来的,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十六岁就带兵打仗,这个将军很厉害,二十七岁做皇帝。平定群雄之后,他父亲做皇帝,父亲做了九年,传位给他,他父亲做太上皇。大概父亲心里很难过,他的父亲对儿女非常爱护,结果他把他哥哥杀掉、弟弟杀掉了,夺取王位,就是争王位,他的弟弟帮助他大哥,要跟他争王位。当然大哥是太子,太子想把他除掉,为什么?功劳是他打下来的,真的,天下是他打下来的。玄武门事变就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不孝,你让你父亲多难过;打仗杀那么多人,这个罪堕地狱,堕无间地狱。所以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这个世间,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有现世报、有生报,生报是来生的,有后报,后报是第三世以后的,遇到缘决定要报,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安全、最可靠,真的无过於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会造恶业,不但不会造,一个恶的念头都不会起,什么原因?天天听佛讲经,没有中断。到极乐世界去最大的好处,第一个无量寿,身不是这个肉身,法性身;居住的环境,法性土。我们现在的身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的心是阿赖耶的见分,是阿赖耶,没有办法脱离阿赖耶,阿赖耶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在什么地方转?在莲花里头转了。你上了莲花,莲花合起来,到极乐世界开。就在合起来的时候,到极乐世界这个中途就变了,我们的身心全变了,完全转变成是自性。自性的身心跟如来没有两样,跟佛是相同的。

  这个身好,这个身无量寿,这个身不需要饮食,也不要睡眠。极乐世界,光明世界,极乐世界没有黑夜,它的光明不需要太阳,不需要日月,佛身放光,每个人身上放光,宫殿放光,花草树木放光,山河大地放光,一片光明。在极乐世界学习就不会有中断。我们这个地方再精进,吃饭要中断,睡觉要中断。极乐世界不要睡觉,不要吃饭,它不中断。所以进阿弥陀佛的讲堂,毕业就成佛了,出讲堂的人成佛了;没有成佛,你不会出讲堂。这个学校到哪去找?遍法界虚空界就这一家。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搞清楚,你换个法门,那你就是大错特错了。换个法门是能成,到哪一世、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劫你才能成就?你没有把握。极乐世界是有把握,极乐世界不必受那些辛苦,一生成就了。

  极乐世界的人,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说,你真相信,你真发愿,这个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说法太好了!我们不知道菩提心怎么发法,但是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你看,第一个你真相信,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有阿弥陀佛,这不得了!这多大的功德。第二个你真想往生,这个条件就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也就是为这两桩事情。这个心一发,就一向专念,他就真肯念了。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念不好?为什么念了多少年,清净心不能现前?就是菩提心没发。菩提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拿这个经题一比,我们清净心没得到,平等心没得到,平等是菩萨心,清净是阿罗汉心。我们这个心念念还留恋这个世界,初学佛的时候有道心,古人讲得好,学佛一年,佛在眼前,有道心,真的;学佛二年,佛在天边,远了,距离就远了;学佛三年,佛化成云烟,没了。这就是什么?就变成老油条了。这种人太多了,这种是被淘汰掉了,被淘汰掉自己不知道。

  所以,李老师过去常说,他不说别人,他说我们自己,自家,台中佛教莲社,莲友有二十多万人。老师说,我们莲友念佛往生的,一万个人当中顶多只有三个、五个,这三、五个。换句话说,念佛人当中,一万个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跟我们讲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那是唐朝盛世,为什么?大家真干,个个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东林念佛堂,就是现在的东林寺,他那个时候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一个不漏,这真干!我们今天不是真干,为什么不是真干?我们对於这个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没搞清楚、没搞明白。远公大师那个时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成就了。他那个时候一门就是一部经,依一部经建立净土宗,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跟《观经》、《往生论》都没有翻出来,以后才翻出来的。最早翻出来的就是《无量寿经》,他就依这一部经。所以有这么好的成就,做出了榜样给我们看,我们不能不相信,这是我们中国净宗初祖。

  我们再看《论注》,《论注》是昙鸾法师的,《往生论》的注解,他这个地方说得好,「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无上菩提心是什么?就是愿意作佛。「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愿意作佛,当然,佛干什么?佛就度众生。「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有佛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换句话说,介绍、劝导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可是我们劝别人,先得劝自己,自己不能往生,你就没有办法劝别人往生。为什么?别人不相信。真好,真好你为什么不干,你还干别的?他怀疑。真好得真干!

  今天我们太难得了,我们的缘比古人殊胜,为什么?古人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本子。这是真的,九种本子摆在面前,你仔细比较一下,你就晓得这个本子好。我们上一代就没见到,这个本子是夏莲居老居士在抗战时候才完成的。那个时代,这些老和尚都没有看到过,像虚云老和尚、谛闲老和尚、圆瑛老和尚都没见过,这民国初年这些大德都没有看到过。因为他虽然会集成功,没有流通出去,没印出来。抗战胜利之后这才印出来,印出来分量不多,几千本,这一下就散完了。律航法师带了几本,他从山东,他是夏莲老的学生,到台湾去带了几本,好像送了三、四本给李老师。李老师一看,无量欢喜,前面一篇很长序文是老师写的,梅光羲居士是他的老师,所以他就做眉注,在台湾讲了一遍,这个本子以后送给我了。

  因为有人批评,这个批评当然其中是有意的,李老师在台湾弘法,为了回避,就把这个经讲了一遍之后就不再讲了。我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