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P17

  ..續本文上一頁則其行必覆。

  妙葉大師:《念佛直指》

  [說明]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兩卷,明代妙葉大師所作。(本書收入《淨土十要》卷七)。“寶王”,佛陀之尊稱也。佛以諸功德爲莊嚴,故雲寶王。“寶王叁昧”,指超越凡聖,不住于生死、涅槃之無事禅,系一切叁昧中之最上者,故稱爲寶王叁昧。念佛叁昧乃最高最上之叁昧,故也稱之爲寶王叁昧。

   [參考譯文]

  感歎現在的人,或有修行而無效果,其原因在于他們信根淺薄。修行的動機不真實。還沒有作多少修持,便首先企望他人知道。內則自我驕慢,外面欲顯榮耀,使人恭敬供養,意有他圖。甚至妄言見到清淨境界,或者見到小的境界以及夢中善相。未曾識別是非真妄,首先便張揚出來。這樣的卑下心理,必定被如上的魔侶所迷惑,願行退失,還隨生死苦趣輪轉,不可不慎重!

  由此,修行人還是應當仔細審察,潛密踏實地自我修行。內懷慚愧之心,不要輕易顯露自己的功德。直到修證到家,不再被如上強軟二魔所迷惑時,方可透露一二。修行過程中,出現宿障即將除滅,或者稍微見到好相,如果自己不能蘊藉其德,而張揚于他人耳目,那麼,此人的修行必定前功盡棄。

  

  妄求境界 即被魔轉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是勝境界。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爲魔轉,即能上進故。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近來修行的,多有著魔的事情發生,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勝境出現。應該知道,不要說顯現的境是魔所現,即便是勝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貪著歡喜之心,就會受到障礙和損害,對修持不會有絲毫的利益,又何況多數境界未必都是勝境啊!

  假使對佛法有涵養的人,沒有躁妄心,見到了各種境界,不加理睬,如同沒有見到一樣,不生歡喜貪著,或恐怖驚疑的心情。那麼,不要說勝境的出現對他有益,就是出現魔境也是有益的。爲什麼呢?因爲不爲魔轉,就能順利上進了。

  

  不可貪戀執著境界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爲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修淨業的人,不貪求種種境界,因而也就不會發生什麼境界。假若心中專欲見到境界,則境界便會多起來。倘若不善于用心細察,或會導致受損。要明白修行的大目標,否則得小益而必定受大損。不要說這種境界,就是真正獲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尚且必須置之度外,方可獲得漏盡通。假若一貪戀執著境界便難上進,甚或導致退墮。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于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爲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纭纭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壞淨心。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敢爲座下陳之。

  《印光大師文鈔》

  [說明]

  弘一律師致函印光大師請教閉關念佛的法要,弘一律師給印光大師信中說:自己已發下大心,決心刻期閉關,誓證念佛叁昧。印光大師回此函以答。

  [參考譯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師)這種精進之心,真實不可思議。然而閉關用功,應當以專精不二爲主。果真得一心不亂,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感通。在未得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得一心之後,必定感應相交,感應道交後心將更爲精一。如同置放在臺座上的明鏡,形來映照,形去則空。外境紛纭雜沓,與我(明鏡)沒有關涉。未得一心而迫切求感通,即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況且以躁妄心格外企望境界,有時容易引起魔事,破壞清淨心。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淨念相繼,證得佛法的正受,這是第一的妙法”的開示,在此轉述給座下(指弘一律師)。

  

  --------------------------------------------------------------------------------

  5、念佛雜說

  念佛人應摒十處

  學道人既有志出塵,當舍諸惡處。一繁華喧阗處。二歌樓酒肆處。叁熱焰熏灼處。四論朝事處。五恩愛纏縛及熟遊曆處。六詩壇文社,鬥章摘句處。七譏刺古今,較長競短處。八講無義味道學處。九義解家鬥名相,矜小智處。十宗乘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處。是等撓道,與魔不異,是故當遠。若離是諸處,一切道業,即當成辦。

  袁宏道:《西方合論》

  [參考譯文]

  學道的人既然有志于超出塵世,便應當舍棄一切穢惡的地方,具體說有十種地方要遠離:第一,繁華喧鬧的地方。第二,歌樓酒店處。第叁,熱焰熏灼的地方。第四,議論朝廷政事的地方。第五,恩愛纏縛與旅遊勝地。第六,詩壇文社,尋章摘句的地方。第七,諷古刺今,說長道短的地方。第八,講演空洞無義味的學問之處。第九,注解經義者,高談名相,誇矜小智的地方。第十,禅宗狂解,妄談頓悟,輕視戒律的地方。上述十處能障礙道業,同魔沒有二樣;所以,修淨業者應當遠離。倘若能夠遠避,一切道業便容易成就。

  

  結交淨侶

  一切悟機,非友不發;一切惡法,非友不止。行道求友,當嚴別淨穢。當近:一山林閑適之友,能止躁心故;二嚴持戒律之友,能淡諸欲故,叁智能廣大之友,能出迷津故;四總持文字之友,能決疑難故;五寂寞枯槁之友,能恬進取故;六謙卑忍辱之友,能銷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能抑諸過故;八勇猛精進之友,能速道果故;九輕財好施之友,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能摧人我等執故。

  若無如是淨侶,即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像爲師,以經爲侶。其它嬉戲之徒,甯絕勿通。

  袁宏道:《西方合論》

  [編者按]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開示學人日常學修中,應當注意四點:“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觀心爲要,善友爲依。”前3點我們往往都能注意到,而“善友爲依”、遠離一切惡友(和那些令人容易染著的外境),也非常重要。而這一點上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者沒意識到。世間俗語也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爲此,特別選擇本段與上段古德開示,與大衆共勉。

  [參考譯文]

  一切悟道的契機,非道友不能發起;一切邪惡之法,非善友不能阻止。學道求友應當嚴格區別淨友和穢友。應當親近如下十類淨友:第一,山林閑逸之友,因爲這類淨友能夠阻抑我們的躁妄心。第二,嚴持戒律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淡泊我們的貪欲。第叁,智能廣大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指點我們走出迷津。第四,解經文奧義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解決我們的疑難問題。第五,寂寞枯槁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使我們恬淡,學道進取。第六,謙卑忍辱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銷除我們的貢高我慢。第七,直心忠告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抑阻我們衆多的過失。第八,勇猛精進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使我們速成道果。第九,輕財好施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破除我們的悭吝。第十,仁慈愛物、不惜身命之友,因爲這類朋友能摧折人我是非等執著。

  倘若沒有如上的淨友,即應當摒絕人群,孤身獨處,自辦道業。以佛像與佛經爲導師益友。其它嬉戲玩鬧之人,絕對不能結交。

  

  念佛人如何面對氣功

  ——運氣煉丹不是佛法正道

  佛法唯教人止惡修善,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一大藏經,絕無一字教人運氣煉丹,求成仙升天,長生不老者。夫煉丹一法,非無利益,只可延年益壽,極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傳,況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爲吾有身。若能領會此語,便不被彼所迷。

  印光:《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佛法只是教人止惡修善,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在佛教整個大藏經中,絕對沒有一字教人運氣煉丹,求成仙升天,長生不老的。煉丹一法雖說也不是沒有利益,不過只是可以延年益壽,功夫到極處可以達到成仙升天而已。煉丹練氣這種事情尚且不是老子的真傳,難道還是佛法正道嗎?孔子說:“早上聞到道,傍晚死去也是可以的。”老子說:“我之所以有大憂患,就是因爲我有此身體。”假若能夠領會這些話,便不會被煉丹運氣之類所迷惑了。

  

  看破、放下,是根本的根本

  ——談“莫妄想,耐冷淡”

  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凡對一切境界,並將視爲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世間受生,皆由妄想造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個出世賢聖,猶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惟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內自寂靜,智能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劉洙源:《佛法要領》

  [參考譯文]

  念佛的輔助修行有二種,一是不打妄想。凡面對一切境界,透視其空幻,不可執著攀緣,生起想相妄念。生在這個世間,都是由妄想所致,這正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不知。二是要耐得住冷淡。世人造業,都是由于耐不得冷淡。既然希望做一個出世的賢聖,然而還與世間俗子一樣貪戀追逐五欲,這不僅佛道難成,閻羅老子有算總帳之日。爲什麼有妄想,正是由于耐不得冷淡,這是很大的病根。倘若首先根除這二種病,那麼,內心自然寂靜,智慧自會光明,對于佛法才會有入門的可能。

  

  

  彙輯後記

  彙輯此類書籍,同時加以白話翻譯,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們力求認真細致,但鑒于水平有限,(特別是譯白部分)不准確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諒解。

  同時,在彙輯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了佛言祖語之巨大力量。每次審讀稿件,都感受到了佛菩薩、祖師大德之苦口婆心。仿佛親聆教誨、得其耳提面命。每每深感振奮,同時也深感慚愧。每次讀後,都覺得自己只有憤然振作,刻苦修行,方可報其深恩。

  彙輯此類書籍是一件很有意義也相對困難的工作,希望本書讀者能夠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以後吸取。另,本冊主要依據《淨宗法語大觀》爲底本,加以修訂、整理而成。

  

  

《淨修警策(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