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P17

  ..续本文上一页则其行必覆。

  妙叶大师:《念佛直指》

  [说明]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两卷,明代妙叶大师所作。(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七)。“宝王”,佛陀之尊称也。佛以诸功德为庄严,故云宝王。“宝王三昧”,指超越凡圣,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无事禅,系一切三昧中之最上者,故称为宝王三昧。念佛三昧乃最高最上之三昧,故也称之为宝王三昧。

   [参考译文]

  感叹现在的人,或有修行而无效果,其原因在于他们信根浅薄。修行的动机不真实。还没有作多少修持,便首先企望他人知道。内则自我骄慢,外面欲显荣耀,使人恭敬供养,意有他图。甚至妄言见到清净境界,或者见到小的境界以及梦中善相。未曾识别是非真妄,首先便张扬出来。这样的卑下心理,必定被如上的魔侣所迷惑,愿行退失,还随生死苦趣轮转,不可不慎重!

  由此,修行人还是应当仔细审察,潜密踏实地自我修行。内怀惭愧之心,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功德。直到修证到家,不再被如上强软二魔所迷惑时,方可透露一二。修行过程中,出现宿障即将除灭,或者稍微见到好相,如果自己不能蕴藉其德,而张扬于他人耳目,那么,此人的修行必定前功尽弃。

  

  妄求境界 即被魔转

  近来修行者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是胜境界。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欢喜贪着,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不为魔转,即能上进故。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于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着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对修持不会有丝毫的利益,又何况多数境界未必都是胜境啊!

  假使对佛法有涵养的人,没有躁妄心,见到了各种境界,不加理睬,如同没有见到一样,不生欢喜贪着,或恐怖惊疑的心情。那么,不要说胜境的出现对他有益,就是出现魔境也是有益的。为什么呢?因为不为魔转,就能顺利上进了。

  

  不可贪恋执着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修净业的人,不贪求种种境界,因而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境界。假若心中专欲见到境界,则境界便会多起来。倘若不善于用心细察,或会导致受损。要明白修行的大目标,否则得小益而必定受大损。不要说这种境界,就是真正获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尚且必须置之度外,方可获得漏尽通。假若一贪恋执着境界便难上进,甚或导致退堕。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大师文钞》

  [说明]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弘一律师给印光大师信中说:自己已发下大心,决心刻期闭关,誓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此函以答。

  [参考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这种精进之心,真实不可思议。然而闭关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果真得一心不乱,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未得一心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得一心之后,必定感应相交,感应道交后心将更为精一。如同置放在台座上的明镜,形来映照,形去则空。外境纷纭杂沓,与我(明镜)没有关涉。未得一心而迫切求感通,即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躁妄心格外企望境界,有时容易引起魔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继,证得佛法的正受,这是第一的妙法”的开示,在此转述给座下(指弘一律师)。

  

  --------------------------------------------------------------------------------

  5、念佛杂说

  念佛人应摒十处

  学道人既有志出尘,当舍诸恶处。一繁华喧阗处。二歌楼酒肆处。三热焰熏灼处。四论朝事处。五恩爱缠缚及熟游历处。六诗坛文社,斗章摘句处。七讥刺古今,较长竞短处。八讲无义味道学处。九义解家斗名相,矜小智处。十宗乘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处。是等挠道,与魔不异,是故当远。若离是诸处,一切道业,即当成办。

  袁宏道:《西方合论》

  [参考译文]

  学道的人既然有志于超出尘世,便应当舍弃一切秽恶的地方,具体说有十种地方要远离:第一,繁华喧闹的地方。第二,歌楼酒店处。第三,热焰熏灼的地方。第四,议论朝廷政事的地方。第五,恩爱缠缚与旅游胜地。第六,诗坛文社,寻章摘句的地方。第七,讽古刺今,说长道短的地方。第八,讲演空洞无义味的学问之处。第九,注解经义者,高谈名相,夸矜小智的地方。第十,禅宗狂解,妄谈顿悟,轻视戒律的地方。上述十处能障碍道业,同魔没有二样;所以,修净业者应当远离。倘若能够远避,一切道业便容易成就。

  

  结交净侣

  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行道求友,当严别净秽。当近:一山林闲适之友,能止躁心故;二严持戒律之友,能淡诸欲故,三智能广大之友,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能摧人我等执故。

  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为师,以经为侣。其它嬉戏之徒,宁绝勿通。

  袁宏道:《西方合论》

  [编者按]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开示学人日常学修中,应当注意四点:“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前3点我们往往都能注意到,而“善友为依”、远离一切恶友(和那些令人容易染着的外境),也非常重要。而这一点上我们可能会忽视、或者没意识到。世间俗语也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为此,特别选择本段与上段古德开示,与大众共勉。

  [参考译文]

  一切悟道的契机,非道友不能发起;一切邪恶之法,非善友不能阻止。学道求友应当严格区别净友和秽友。应当亲近如下十类净友:第一,山林闲逸之友,因为这类净友能够阻抑我们的躁妄心。第二,严持戒律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淡泊我们的贪欲。第三,智能广大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指点我们走出迷津。第四,解经文奥义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解决我们的疑难问题。第五,寂寞枯槁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使我们恬淡,学道进取。第六,谦卑忍辱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销除我们的贡高我慢。第七,直心忠告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抑阻我们众多的过失。第八,勇猛精进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使我们速成道果。第九,轻财好施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破除我们的悭吝。第十,仁慈爱物、不惜身命之友,因为这类朋友能摧折人我是非等执着。

  倘若没有如上的净友,即应当摒绝人群,孤身独处,自办道业。以佛像与佛经为导师益友。其它嬉戏玩闹之人,绝对不能结交。

  

  念佛人如何面对气功

  ——运气炼丹不是佛法正道

  佛法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者。夫炼丹一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极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传,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

  印光:《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佛法只是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在佛教整个大藏经中,绝对没有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的。炼丹一法虽说也不是没有利益,不过只是可以延年益寿,功夫到极处可以达到成仙升天而已。炼丹练气这种事情尚且不是老子的真传,难道还是佛法正道吗?孔子说:“早上闻到道,傍晚死去也是可以的。”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忧患,就是因为我有此身体。”假若能够领会这些话,便不会被炼丹运气之类所迷惑了。

  

  看破、放下,是根本的根本

  ——谈“莫妄想,耐冷淡”

  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凡对一切境界,并将视为空,不可执着以起想念。世间受生,皆由妄想造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业,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个出世贤圣,犹与世俗贪逐五欲无异,不惟佛不得成,阎罗老子不是瞎汉。何缘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内自寂静,智能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刘洙源:《佛法要领》

  [参考译文]

  念佛的辅助修行有二种,一是不打妄想。凡面对一切境界,透视其空幻,不可执着攀缘,生起想相妄念。生在这个世间,都是由妄想所致,这正是生死的根本,不可不知。二是要耐得住冷淡。世人造业,都是由于耐不得冷淡。既然希望做一个出世的贤圣,然而还与世间俗子一样贪恋追逐五欲,这不仅佛道难成,阎罗老子有算总帐之日。为什么有妄想,正是由于耐不得冷淡,这是很大的病根。倘若首先根除这二种病,那么,内心自然寂静,智慧自会光明,对于佛法才会有入门的可能。

  

  

  汇辑后记

  汇辑此类书籍,同时加以白话翻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力求认真细致,但鉴于水平有限,(特别是译白部分)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谅解。

  同时,在汇辑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了佛言祖语之巨大力量。每次审读稿件,都感受到了佛菩萨、祖师大德之苦口婆心。仿佛亲聆教诲、得其耳提面命。每每深感振奋,同时也深感惭愧。每次读后,都觉得自己只有愤然振作,刻苦修行,方可报其深恩。

  汇辑此类书籍是一件很有意义也相对困难的工作,希望本书读者能够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以后吸取。另,本册主要依据《净宗法语大观》为底本,加以修订、整理而成。

  

  

《净修警策(净土资粮——信愿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