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原則傳授給你,這叫傳授叁皈。第一個「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什麼?佛是覺悟。換句話說,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自性覺。這個佛是自性佛,不是他佛。自己本來是佛,自己本性有無量智慧,那就是自性覺。第二「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正知正見。我們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在哪裏?佛經所說的就是正知正見,讀佛經、聽講解,這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是和睦的意思,就是六和,六和做到了這叫僧團。我們從不和回過頭來,要和睦相處;我們不清淨,要回過頭來,要依清淨,淨而不染。我們今天依舊是染汙,身心都不清淨。這叁條是學佛,你學什麼?就是學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法僧,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就是學這叁個字,這叫叁寶!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沒有,個個都有,只是我們迷惑顛倒,被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欺騙了,把那個當作真的,把自性叁寶完全不知道,迷失了,不知道有這個東西,這是真正之寶。佛法裏頭沒有迷信。
因爲覺正淨叁,這叁個原理原則,所以修行展開就叁個法門,叁個法門再展開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到最後歸依叁門。叁門,一門就成就,只要你修一門,不必要修叁門。從覺門成就的,禅宗、性宗(法性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個門進去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少,幾乎沒有了,過去有,他方世界的人有,像經上講的這些諸大菩薩,他們都是從這個門進。第二個從法,法是經典,正知正見,從這個門去成佛,這很普遍,一般知識分子都走這個門。第叁個門是非常特殊,淨,修清淨心。修清淨心有兩個宗派,淨土宗跟密宗,密宗也是修清淨心。密的清淨比淨土宗還要嚴格、還要深,爲什麼?淨土宗是離境界修清淨心,密宗是不離境界,就在境界裏頭修清淨心,真清淨。
過去老師告訴我,大乘佛法不修密不能成就。但什麼時候修密?初地以上,初地菩薩才有資格修密。爲什麼?他心定,他不染著,在染裏頭不染。這個淨土宗不行,沒有定力,你在境界裏頭你能不染嗎?你在名利裏頭能沒有貪心嗎?有貪心怎麼辦?遠離它,這就對了,遠離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密不是的,密不遠離,接觸裏頭而不染,真不染。所以地上菩薩,這是真正學密的根機,這是等於說博士班,最高級的這一班,這個班裏頭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現在有沒有這種根機?太少了,比禅還難得。禅的根機少,密的根機也不多了。黃念祖老居士,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告訴我,他說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在中國這塊大地,學密宗真正成就的六個人。十億人,六十年,學密成就六個。往後,禅與密想成就都難,只有念佛。所以他雖然是密宗金剛上師,走的時候念佛走的,給我們做個好樣子。這個經注解完成之後,他就念佛求往生。身體不好,有病,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走了,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禅,同時也學密。以前這些人,幾乎禅、密、教跟淨土都下不少功夫,他都通,夏蓮居老居士通,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也通,都下了不少功夫。我遇到他們,他們就告訴我專修淨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地方。這些人是過來人,他知道,他說淨宗把所有東西統統融會在裏頭,不可思議,真難信。難信能信,比什麼都可貴!
智者大師說的什麼?聖行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叁寶名,奄然而逝」。你看他多清楚,一點都不迷惑,說完了他就走了。這是智者。「唐法照上五臺」,法照也是學禅的,禅師,上五臺山,「入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的道場,那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菩薩道場平常沒有人能看得見,他跟菩薩有緣,到五臺山居然看見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跟菩薩見面,「問修行之要」,末法時期修哪個法門穩當、能成就?「文殊曰:諸修行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如念佛」,沒有能跟念佛相比的,他說「我於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這是文殊菩薩自己說,他在過去劫中,因念佛,他修這個法門,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明心見性,在禅宗叫明心見性,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裏面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文殊菩薩這句話肯定了一切大乘佛法都從念佛而生,我們得相信。
法照禅師說,「當雲何念」,怎麼個念法?向菩薩求教。「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這是文殊菩薩教他,教他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繼續念,不要間斷。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雖然只有兩句話,講得很清楚。都攝六根就是收心;佛在大小乘經論裏都說過,「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都攝六根就是製心一處,眼耳鼻舌身意不要往外頭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音聲跑,鼻從香氣上跑,舌從味跑,五味裏面,你都起貪瞋癡慢,這心散亂了,統統收回來。收回來不是不看不聽,不看不聽做不到;也看也聽,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去管它,一切隨緣就好,這叫都攝六根,就是說我們的六根決定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是功夫。
李老師教導我們,真正念佛人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裏面那些拉雜東西全部把它清出去,不善的清出去。爲什麼?不善的那些念頭會引導你到叁惡道去。還有善的念頭,善的也清掉,爲什麼?它會引導你到人天兩道,你出不了六道輪回。善與不善統統清掉,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裏頭什麼都沒有,只裝阿彌陀佛。我每天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身禮拜阿彌陀佛,叁業精進,這個修法沒有一個不往生。千萬不要把這世間拉裏拉雜東西放在心上,這對我們有最大的傷害,那就錯了。起心動念想,想阿彌陀佛;開口說,說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阿彌陀佛,用這一念取代一切妄念,把妄念都打掃幹淨,就這一念,這叫真正念佛人。所以文殊菩薩教他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命終之時決定往生。
「二大菩薩因與授記曰」,菩薩還給法照授記,「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首先告訴他,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爲什麼?畢竟證無上覺。無上覺是成佛,成什麼佛?跟阿彌陀佛平等,我念阿彌陀佛成佛,成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所以比任何一個法門都殊勝,無比的殊勝,這不能不知道。下面說若善男女,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願疾出離,疾是快速,你們希望很快脫離六道輪回,你應當念佛;你能夠念佛,你就決定能夠很快出離。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輪回苦!真正知道我們活在人間不是享福,是來受苦,是來受折磨、受難的,你的心才發得起來。如果一切都稱心如意,念佛往生自然就難了,爲什麼?出離心生不起來。我們看多少富貴人家,所謂富貴學道難,難在哪裏?出離心生不起來,環境很好。所以學佛,佛在入般涅槃的時候,最後遺言教導我們,「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人生活在苦難當中,常常有出離心,所以一定要受苦,要喜歡吃苦。苦也不要過分,時時刻刻能提起自己的警覺心,時時刻刻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行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