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 2012/9/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一千零四十九面,我們從第叁行當中看起,第叁行,「唐法照」,從這裏看起:
唐朝法照禅師上五臺山,「入大聖竹林寺,見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問修行之要」。文殊菩薩告訴他,「諸修行門」,就是一切修行門,「無如念佛」,沒有像念佛這個法門這樣容易成就,所謂是穩當、快捷,成功無比的殊勝,真的是比不上。菩薩告訴他,「我於過去劫中」,這個我是文殊菩薩,「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妙覺如來。「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這個話說得很深、說得很廣。換句話說,宇宙之間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包在其中,包在哪裏?在一句佛號裏頭。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沒有人知道。太深了,連一些菩薩都不知道,法身菩薩都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八地以上才知道。所以《華嚴經》上十地菩薩,從初地到法雲地,沒有不修念佛法門的。經上講,「始終不離念佛」,始就是初地,終是法雲地,地地都是修念佛法門,到那個時候真修了。可見這個法門真叫難信之法,是大圓滿法。容易修,可是你要了解它很難,它太深,所以真正的深密無過於念佛。
法照禅師問他,怎麼個念法?「當雲何念?」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告訴他「此世界西」,此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彌陀的願力深廣無際,沒有邊際,這個願力是什麼?是自性;換句話說,彌陀願力是從自性圓滿流露出來的,不是別的。彌陀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也就是一切衆生的自性,一切衆生、一切萬物,整個宇宙都從自性流出來的。所以它太深了,真正明白的人不多。大經大論上,雖然佛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看不懂,祖師注解也注得很好,我們還是看不懂。什麼原因?我們跟佛、跟祖師用的不是一個心,所以你就看不懂。
佛祖用的是真心,菩提心上真誠心。我們也發菩提心了,也發了真誠心,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誠。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真是永恒存在的,妄是生滅法。我們用的心是生滅心,就是念頭,前個念頭滅了,後個念頭生,它相續不斷。斷了?斷了現象就沒有了。像我們人生下來,心髒就跳動,心髒哪一天不跳了,這個人就宣布死亡。我們從生到死靠什麼?靠心髒的波動。整個宇宙是個脈動的現象,這科學家提出的名詞,確實就像心髒跳動一樣,一念不覺,這就開始,這就是宇宙開始,到宇宙終了的時候,跳動就沒有了。什麼叫終了?證到常寂光就終了。在常寂光裏面,波動現象沒有了,純真無妄,這叫妙覺果位。等覺還不行,等覺還在跳動,到妙覺就不動了。
這些道理,我們確實得力於現代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我們跟佛經合對著看,明白了。在我們上一代的佛門的大德,無論是出家在家,沒有看到這個報告,爲什麼?沒有發現。我們比他幸運,我們看到科學報告,他們沒有看到。他們要看到科學報告,我相信比我們契入得更深,因爲他們的底子比我們厚,他們的煩惱比我們輕,肯定比我們高明。我們比他們幸運,看到量子力學報告,這個報告對我們幫了很大的忙。
所以,文殊菩薩教他,念佛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在這裏建立堅定的信心、願心,信願是從這兒來的。「汝當繼念」,念佛這個念頭不斷,最好能跟上脈動。跟上脈動我們做不到,它太快了,一秒鍾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現象,我們無法趕上。老式的電影幻燈片,一秒鍾二十四次脈動我們都趕不上,這是事實。你要不相信,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一秒鍾能念幾聲?你就知道了,我們一秒鍾念不到二十四聲。念到二十四聲,才等於過去電影的幻燈片的那個速度。一秒鍾怎麼可能念到一千六百兆?這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阿賴耶的脈動快,頻率高,我們的脈動趕不上。醫生給我們把脈,他要看著表,一分鍾脈搏跳多少次,不是用一秒鍾,是用一分鍾來計算。這就是宇宙的奧秘我們很難理解的原因。
由此可知,修行人的定功,說定功,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是盤腿面壁才叫定,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定是什麼?你的清淨心,你的真心,真心不動的,妄心在動,妄心障礙了真心。這些大修行者他們厲害,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妄心,用真心。妄心起作用沒關系,不妨礙真心,真妄可以同時存在,本來就同時存在。凡夫的麻煩,他就偏在妄心之上,喜歡妄心,把真心忘掉了,所以他真心不能現前。真妄必須要有清楚的概念,然後誠。誠什麼意思?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他的書房他命名爲求阙齋,你看,人家都求圓滿,他求缺。他說缺一點好,不要太滿,滿了就出麻煩。曾國藩先生一生求缺,什麼都欠缺一點好。《求阙齋筆記》跟「誠」下了個定義,叫「一念不生是謂誠」。誠就是佛法裏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誠。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分別執著更沒有,分別執著太粗。我們知道,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那個誠,只有佛才是真正的誠,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誠,裏頭還有幾分夾雜,不是純正的。
由此可知,真誠心就是自性,用真誠心來接受佛法,你就全懂得了,明白了。爲什麼?佛說經是從真誠心裏頭流出來的,你要用真誠心,完全接受過去了。我們爲什麼聽不懂?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還是不懂,不是別的原因,那個心不一樣。用真誠心的人,不認識字他也懂,不必看經他也明了。最明顯的例子,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是個最標准的例子。能大師不認識字,一生沒有聽過講經,一堂課沒聽過。親近五祖忍和尚,這禅宗道場,禅堂一次沒去過。在黃梅住了八個月,五祖派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現在我們所說的義工,他在黃梅做義工做了八個月。這是祖師分配的,這是修什麼?修福。成佛,福慧雙修,福慧圓滿,叫他去修福。慧他有了,第一次進門見面談的些話,五祖心裏就有數,這個人有智慧,多修福報,有慧沒福不行。
我們天天念叁皈,「皈依佛,二足尊」,那個二是什麼?一個智慧,一個福德。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稱爲二足尊,足是滿足,那個人是佛。我們要成佛,不修福怎麼行?福是什麼?福是無條件的利益一切衆生,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榜樣。現在人修行怕吃苦,怕吃苦不能成就,阿彌陀佛來教你都沒用。愈是怕吃苦,佛菩薩愈是叫你吃苦,要把這個錯誤觀念從內心裏頭把它消滅掉,你才能成就無上道,它是障礙。教他「汝當繼念」,這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命終之時,決定往生」。
前天我收到一個短信,劉素雲居士宣布閉關,一心念佛,聽經念佛,萬緣放下。她閉關的地方沒人知道,所以大家不要去找她了,她成就之後自然會出來。要度衆生,先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度衆生是非常有限,確實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定要充實自己。充實自己充實什麼?充實自己的戒定慧叁學,這是真的。閉關也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叁學。
話說完了,兩位大菩薩,文殊、普賢,給法照法師授記,法照是我們淨宗第四代的祖師。文殊菩薩傳給他五會念佛,就是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他傳下來了,但是現在失傳了。民國初年有些法師編了個歌譜,就是用的五會念佛,但是這是自己編的,這不是法照禅師傳下來的。這個譜我看過,我也聽人家念過,像音樂一樣,很好聽。所以我覺得接引初機,喜歡唱歌的人,接引初機很好,真正念佛求往生不行。它有五線譜,有簡譜,這個本子我當年在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裏頭看到過,好像我還帶了一本回臺灣,在臺灣印過,應該可以找得到。找到了,依照這個譜子、依照這個調念,念的時候可以錄個光碟,去做水實驗,測驗測驗看看,讓劉醫生做實驗。這一實驗就能看到它的可信度,當然它是好的,它不是壞的。我們覺得這種唱的,唱誦是很好聽,不能攝心,攝心才能成就,我們是從這個角度上看,它不能攝心。
授記說,「汝以念佛不思議故,畢竟證無上覺」,這是菩薩給他授記,你念佛往生,一定成佛,就這個意思。「若善男女願疾出離,應當念佛」。這句話說,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們如果是想很快脫離六道輪回,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的方法能幫助你很快脫離,很快超過六道、超過十法界。再找不到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殊勝,比這個法門更快,找不到了。這是文殊、普賢菩薩說的。
下面又舉了個例子,「慧日」,我們這裏有參考資料。唐朝慧日,這個人的緣分也非常難得,他看到義淨叁藏法師,這是在中國唐朝時候翻經的法師。玄奘、義淨都是到印度求法,那個時候的交通工具只有駱駝跟馬匹,非常辛苦。慧日法師看到這些大德,心裏非常羨慕,於是他也發心到印度去求法。他是坐船去的,從海道過去的,經過叁年才到達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現在交通便捷,你看那個時候航海,叁年,從中國出發,叁年才到印度。「禮如來聖迹」,釋迦牟尼佛的遺迹他去禮拜,「尋求梵本」,這就是取經。慧日法師「既閱曆艱苦」,他求法心切,千辛萬苦,所以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就産生厭離的念頭。「思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他就想,能有這個世界嗎?能有這個國家嗎?只有樂,沒有苦。用什麼方法、怎樣修行,能夠很快見到佛?「遍問天竺叁藏」,遇到當年的高僧大德,他都向他們請教,就請教這樁事情。而當時這些叁藏法師,「皆勸修淨土法門」。
這一段對我們很大的啓示,我們今天閱曆這個地球的艱苦,對這個地球還喜歡嗎?這個地球上,倫理的教育沒有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聖賢的教育沒有了,宗教的教育沒有了。現在人生…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