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苦不堪言,不論貧富貴賤,沒有一個不苦。我們今天所閱曆的,深度、廣度超過慧日法師。慧日法師取經的時候嘗到這個滋味。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得道的人,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只有淨土法門能滿你的大願。這個國土有樂無苦,方法很簡單,真信、真願,肯念阿彌陀佛。如果是用真誠心念,念念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真的能夠快速見佛。
慧日聽到這些話、這些教誨,頂禮受持。「漸至」,這是走路,走到「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就是首都,這個國家的首都。「東北有大山,山有觀世音像,有至誠祈請者,每見大士現身」。這個地方感應很多,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真正有至誠懇切的人去禮拜觀音、求觀音,觀音菩薩會現身。慧日聽到了,就到這個山磕頭七天,這禮拜。「又斷食,畢命爲期」,一定要觀音菩薩現身,不現身,至死也不休。到七日夜晚,滿七天圓滿,觀音菩薩真現相了。「觀音於空中現紫金身,長一丈余」,這個長要應該用高,觀音像高一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慧日的頂,摩頂,告訴他,「汝欲傳法」,難得你發心傳持如來正法,「自利利他」。告訴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唯念這兩個字重要,就是只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行了,「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我是觀音菩薩自稱,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你見到阿彌陀佛,你也見到我了,「得大利益」。
這個大利益,我們知道,經上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見阿彌陀佛、見觀音菩薩,得佛菩薩的加持,你就圓滿叁不退。我說圓滿,不說圓證,它不是你自己功夫證得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的。但是加持給你的,跟你自己證得的,在作用上完全相同,沒有差別,佛力加持跟自己證得的無二無別。只要證得叁不退,圓證叁不退,就是經上常講的入大般涅槃,也就是證得如來一切種智。這叁種智,一切智是知法空,知一切法體空,阿羅漢的智慧。知一切法空,對一切法不執著了。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菩薩所證得的。種是種種,無量無邊,這一切法,這種種法。道是什麼?它是什麼個道理,搞明白了,這是阿羅漢不知道的。阿羅漢只知道當體即空,爲什麼會有這個相,這些相有什麼作用,怎麼來怎麼去,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佛果地上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阿羅漢證的;種智,菩薩證的;到佛那個時候圓滿了,道種智、一切智圓滿了。這是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梵文稱薩婆若。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清淨寂滅,就是常寂光土,名稱很多,說的是一樁事情,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在極樂世界,究竟圓滿就在這句佛號,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接著說,「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諸行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淨土法門超過。「說已忽滅」,說完了,相就沒有了。這是慧日誠心有感,觀音菩薩就應,傳這個法門給他。慧日這個時候「既困憊」,困憊就是很疲倦、很疲乏,感到很累。可是聽到,因爲他七天七夜沒有睡覺,他在那裏禮拜,七天七夜把觀音菩薩拜來了,不容易!我們看看《淨土聖賢錄》裏面瑩珂法師,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拜來。慧日是大法師,到印度去取經,是戒律、禅定很嚴格的修行人。瑩珂是破戒、是犯規,瑩珂爲什麼叁天叁夜就把阿彌陀佛拜來了?瑩珂拼命,他的心比慧日法師還要懇切。爲什麼?他知道,他不能往生就墮阿鼻地獄,這個壓力壓迫著他,那是真心,一點虛妄沒有。所以慧日跟瑩珂比就差這一點,他要七天七夜,觀音菩薩才出現。七天七夜當然疲乏不堪,但是聽菩薩這段開示之後,精神就提起來了,「精神頓壯」。「及登嶺東歸」,他爬到山頂,然後再回到中國,「計行七十余國」,那都是小國,不是大國,像玄奘大師一樣。「閱一十八年」,真的不容易,十八年才回到中國。
「開元七年」,開元是唐明皇在位的時候,開元七年到達長安,那個時候唐朝的首都在長安,現在的西安。見到唐明皇,將從印度帶來的佛像、帶來的經書獻給國家,由國家來翻譯。皇上賜號慈愍叁藏,慧日勤修淨業,唱導一時,著作有《往生淨土集》,天寶七年圓寂的。「將終,見蓮華在前,狀如日輪」,宋《高僧傳》有記載。這個是慧日禅師的例子,這不是法照,慧日。舉這些例子,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
念老在這裏所引的,跟傳記裏面所說的相同。你看,慧日他是從水路到印度。玄奘大師是從陸路,從絲綢之路,通過現在的新疆大戈壁沙漠到蔥嶺,越過蔥嶺之後就是伊朗,從這個路到印度。陸路艱難,但是海路也很危險,有風的時候船就能走,沒有風的時候船都停下來,所以經曆那麼長的時間。這個地方也說,「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爲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說的話,「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可見淨土法門,勝過諸行」,都是增長我們信心。
「他如天親大士《無量壽論》」,《無量壽論》就是《往生論》,我們在前面學過。天親菩薩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報十七種莊嚴,正報,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往生極樂世界菩薩四種莊嚴,總共二十九種莊嚴,無比殊勝。「馬鳴大士《起信論》、智者大師《十疑論》,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諸大德,所有述作」,他們的著述,「莫不殷勤贊歎」,對西方世界的贊歎,「導往西方。決無欺世誤人之事」。這一句我們得多念幾遍。這些人不但是大修行、大成就的人,而且很多是古佛再來的。天親、馬鳴這是印度的,智者是釋迦牟尼佛在中國示現的,應化身,永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曆史上有記載,人所共知,善導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好像我們資料裏頭有「天如」,這個資料是《佛光大辭典》的「惟則」。「元代臨濟宗禅僧,又稱維則」,我們常常看到天如則禅師,就是說的他,他「號天如。幼於禾山剃發,後遊天目山,得法於中峰明本禅師,爲其法嗣」。中峰明本禅師大家很熟悉,《叁時系念》就是他作的。我們今天做叁時系念的佛事,我都告訴主法和尚,前面一定要供一個中峰禅師的神位。我們禮請他來主法,這主法是代表,代表中峰禅師來主法,難得他們都能這樣做法。他住的天目山就是現在的東天目山,齊居士把這個山,這個山是非常興旺的佛教道場,但是後來完全破壞、毀滅了。齊居士與它有緣,千辛萬苦把這個道場恢複起來。
元順帝的時候,「至正元年(一叁四一年)住蘇州師子林」。第二年,建造菩提正宗寺。法師曾經注《楞嚴經》,集唐宋九種注解,再附以補注,稱爲《楞嚴經會解》二十卷,這也是學《楞嚴》的重要參考資料。他又造《楞嚴經圓通疏》十卷,這在學《楞嚴》的,都是很著名重要的參考資料。「複窮究天臺永明之教旨,兼弘淨土教,著淨土或問」,《淨土或問》收在《淨土藏》裏頭,破除淨土教的疑惑。此外,他還有禅宗語錄、十方界圖說這些著述。至正十四年圓寂,世壽不詳。
下面這一段是楚石,也是元代的宗門大德,他姓朱,字楚石。「九歲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二十二歲爲道場寺侍者」,方丈的侍者。「又典藏鑰」,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專門負責管理藏經樓的,這就有機會讀書了。「一日,閱首楞嚴經有省悟」,這部經所謂是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古代學佛的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一般必修的課程,《金剛經》是必修的。像《六祖壇經》、《永嘉禅宗集》,這必修的,不管哪個宗,一定會讀這些東西。《楞嚴》是必修的,《法華》是必修的,淨土也是必修課程。他開悟也是不思議的境界,他是有一天聽到城樓裏面擊鼓,聽到鼓聲徹悟了,這裏記載說,「時年二十九」。
所以每個人開悟的緣不一樣,不一定是什麼機緣就能夠悟入。這個悟入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楚石二十九,惠能大師二十四。修行證果,年紀愈輕愈好,爲什麼?他心地清淨,單純。人怎麼開悟的?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心地幹淨、平等,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徹悟了。沒有悟之前,禅宗裏面說人有疑情,這有疑,疑是障礙。這個疑有,但是不要求解釋,我用什麼方法把這個疑破掉,你愈想就愈嚴重。所以疑情有,絕不想去破它,不定什麼因緣,一下給打斷。像聽鼓,一聲鼓下去之後,好像嚇著,一驚,他就開悟了,他那個疑心就斷掉了。各個人的緣分幾乎都沒有相同的,不定是什麼緣分,有人聽下雨的聲音,雨打滴在芭蕉的聲音開悟了。不定是什麼緣分,但是心一定是非常清淨,就差一點點,這一點幫助你就通過了。這種緣分,我們感覺那不是偶然的,佛菩薩變幻所作幫助你,你到了這個時候,他很巧妙一個方法幫助你契入。佛菩薩沒有心,沒有喜怒哀樂,沒有對這個好,對那個不好,沒有,他平等的,只要看到你在這個邊緣上,他就會幫助你。
這些故事、公案,禅宗裏頭很多,很有啓發性。但是我們要到那個程度不容易,我們不是那個根性,自己要知道。老師也指點,我這叁個老師,叁個老師他們沒見過面,但是指導我的是同樣一句話,告訴我別參禅,我不是禅的根機。都告訴我去學教,教就是讀書,一年級、二年級,慢慢提升,穩穩當當。禅是一步登天,登不上去就粉身碎骨,登上去很好,登不上去就很慘。不如爬樓梯,學教是爬樓梯,一層一層往上爬,時間長,但是一定可以爬到頂。爬到頂都一樣,一步登上去跟慢慢爬上是一樣的。所以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這個老師指導非常重要,自己不認識路,老師清楚。
智慧重要,知識不重要,智慧從戒、定當中生的,知識是從廣學多聞裏頭生的,廣學多聞不代表戒定慧。現在這個世界,知識階層的人都是從廣學多聞,而把根疏忽了。戒定是根,根本丟掉了,成就就談不上。所以今天法門衰,災難這麼嚴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不認識的。我們的路確實選淨土就完全正確,穩當,風險很少,其他的法門…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