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全都有風險,有魔障。所以祖師大德、真正的善友,他不會騙你,絕無欺世誤人之事,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相信。我們如果懷疑,他欺騙我、他吝法,最後吃虧上當是自己,到後來是後悔莫及。

  我們看念老下面這幾句話,「何況我等生當末季」,末季是末法時代,這個時候「法弱魔強」。「獨力修行,豈無錯路」,走錯路不知道。這幾句話,念老是非常悲痛說出來的。「若複徘徊不信」,徘徊是猶豫,有疑惑,不能完全相信。「如蛾赴火」,飛蛾撲火,爲什麼?它不知道那個害處,那是要它命的。「如魚處涸」,涸是枯幹的,那地方沒水,這都是自投羅網。「曾不幾時,大苦隨後」,大苦是死亡、滅亡,這些現象在現前可以說到處都是。「宜各猛省,莫更他求」。黃念祖老居士在這個地方,苦口婆心,跟我們說這幾句話,這是最後,這是正宗分最後的一句話。各宜猛省,要趕快覺悟,不要再搞別的了。這意思就是說,就這一部經,就這一句佛號,保證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一生圓滿成就,這是大幸。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所希求的、所向往的就是今天這個緣分。這個緣分遇到了,遇到自己要正念現前,決定不能錯過,要緊緊的抓住。什麼樣的苦、什麼樣的難都是小苦小難,堅持決定不改變,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這比什麼都重要。「以上正宗分竟」,正宗分就說到此地。

  下面還有一段。「彭氏《起信論》釋曰」,這是彭際清居士在《無量壽經起信論》裏面所說的。「正宗者」,什麼叫正宗?他說第一,「首明法藏廣大誓願」,本經的正宗分,第四品開始,介紹法藏比丘的大願,「爲令行者生擔荷心。發起悲智,具普賢願故」。阿彌陀佛給我們做示範,目的是要我們向他學習,我們發心荷擔如來家業,把這個擔子挑起來。如來家業是什麼?「衆生無邊誓願度」,就這一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刹土裏面六道衆生太苦了,法藏比丘發大心,要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苦從哪裏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裏來?樂從悟來的。這兩句話重要!我們今天要是迷,迷於財色名食睡,你就苦了。覺悟什麼?覺悟這些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沾惹上這些東西,只有苦沒有樂。我要繼承如來大法,我要普度衆生,先要度自己,這就是智慧。你能看清楚了,能不沾上這些東西,真實智慧。所以發起悲心,要具足普賢大願,這還得了嗎?

  我們看到法藏在比丘這個時代就發普賢大願了,普賢大願是法身菩薩修的。第一個願,禮敬諸佛,我們做不到。諸佛是什麼?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對一切衆生的恭敬,就像對彌陀的恭敬、對釋迦佛的恭敬,對所有一切衆生。普賢是平等法,有分別就不能修普賢行。有執著、有分別,可以修六度,不能修十願,十願第一個就做不到。能不能對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真誠恭敬,這是普賢菩薩。何況對一切人,對一切善人恭敬,對一切惡人恭敬,爲什麼?他有佛性。既有佛性,將來一定成佛,現前作惡他會受惡報,惡報報盡了他又會回頭。他與佛有緣的話,他就會來修學。決定有緣,爲什麼?他本來是佛,他有佛性,他怎麼會沒有緣?對一個衆生不恭敬,不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稱贊如來,這就是我們講隱惡揚善,這是普賢菩薩。衆生有好的,表揚、贊歎,衆生有不善的絕口不提。所以第二叫稱贊如來。第一個叫禮敬諸佛,諸佛從相上講的,相上決定沒有分別,但是性上就有分別。性上,他作惡不能贊歎,贊歎大家都學,那不就人都變壞了?所以,他的惡行不說,他的善行表揚,這就是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所以,稱贊不說諸佛,稱如來,那就是有差別的。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了,善財童子對五十叁位善知識,有叁個人,有禮敬沒有贊歎。這叁個人就是勝熱婆羅門,他代表愚癡,甘露火王代表瞋恚,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戀,這貪、瞋、癡。貪瞋癡是叁毒,所以恭敬,對他有恭敬,沒贊歎。這就是棄惡揚善,贊歎要有這個標准。

  夫子對於所有的文藝活動,因爲這都是人之所愛,原始土著你看他們都會唱歌跳舞,在一起遊樂,孔夫子給它一個標准,「思無邪」。只要符合這個標准,是好的,值得提倡的,讓你沒有邪思,沒有邪念。這個邪就是違背倫理道德的,這個不許可,與倫理道德相應的要贊揚、要提倡。所以《詩經》是古時候民謠,一般人唱的歌曲,夫子把它搜集,搜集幾千首,都淘汰了,孔子保留叁百一十五首。這叁百多首完全符合倫理道德,夫子把它編集成爲《詩經》,這個可以給千年萬世做榜樣,做標准。這個禮樂是好的禮樂,正常的禮樂。常是什麼?五常,符合於仁義禮智信。這些樂裏頭,它裏頭含著仁義禮智信,可以傳之於千古。

  我們看祭典,現在一般看孔子,孔子生日祭典,八佾舞,這是古時候的舞。你看它有動作,很柔軟,它有規矩。六十四個人動作整齊劃一,不快不慢,很穩重,跟現在的舞蹈不一樣。但是現在人喜歡現代舞蹈,看到古人那個舞蹈會睡覺了,覺得沒什麼興趣。這就是他心亂了,他喜歡亂蹦亂跳的,這種緩慢動作他不能接受,不知道那個有戒定慧在裏頭,不一樣,不懂得欣賞。這就是現在人從小教壞了,古德所說的,子不教,人心壞了,人心壞了,看到古時候這個東西他不能接受;家是沒有了,家不齊,社會就亂了。血緣的家雖然沒有了,還有可以等於家的,就是今天企業、團體、社團。不齊是什麼?沒有規矩,沒有倫理道德,沒有因果教育,沒有聖賢教育,社會亂了。

  普賢行,這是法身菩薩所修的。我們要想把心量拓開、要向往大乘,不能不讀,不能不學,慢慢拓開,要學會愛人。學會愛人不是勉強,爲什麼?你愛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是你的本分,你本來就是這樣的。而是現在,現在我們迷失了自性,變成自私自利,不愛他們了,甚至於恨他們,甚至於把他們消滅掉。這是什麼?完全違背了自性。自性的核心就是慈悲,明心見性了,慈悲心、大慈大悲心自然流出來。諸佛菩薩如是,不是勉強的,爲什麼?他證得了同體大悲,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是我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法法是自己。愛不愛自己?愛自己。愛自己爲什麼毀滅自己?哪有這種道理!迷了才會産生這個現象,覺悟了就回頭。不是人教的,這是性德自然流露,到普賢這圓滿流露。

  第二,說明「法藏廣大功德」。廣大功德是什麼?是教化,教化是身教爲主,言教是輔助。你看「令行者生真實心」,這真正叫善教。佛菩薩覺,衆生迷,迷覺關鍵就是這四個字,生真實心。我們今天,現在的人他生什麼心?自私自利的心、迷惑顛倒的心。吳教授到這兒來告訴我,他說有個學生家長跟他說,我兒子缺德沒有關系,不能缺錢。這是什麼心?兒子缺德沒有關系,兒子有錢,兒子將來叫你出去討飯,你那個時候後悔莫及。有錢怎麼?不養你,討厭你。兒子不孝,沒德,不孝,兒子有錢,不孝。你說兒子有德好還是有錢好?那家人沒錢,貧窮出孝子;你的兒子大富大貴,把父母趕出來,叫你要飯去。價值觀錯了!教出不孝的兒女,他所造作的罪業,縱然他有福報他能享個幾十年,死了以後地獄去了,這是真正愛你的兒孫嗎?愛你的兒孫,你肯定叫兒孫墮叁途嗎?哪有這個道理!

  普賢菩薩把十大願王做出來給我們看,教我們跟他學習。第一個就是學謙卑,禮敬諸佛是學謙卑,沒有絲毫傲慢,沒有絲毫嫉妒,能夠成就別人,能夠幫助別人,舍己爲人,這是真正菩薩行。「廣行方便」,廣行方便不拘一格,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所以,方便有多門,不是一個,不是固定的,那叫善巧方便。這是什麼?這是智慧,應當怎麼做就怎麼做,目的是利他,不是自利,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衆生有利益,社會有利益,於我自己不利,該做,自己再辛苦也要把這個事情做好,讓大家得利益。菩薩念念爲苦難衆生,只有真誠心,廣方便,才能「滿普賢行」,滿是圓滿。

  第叁,「明極樂依正種種莊嚴,爲令行者生決定心」,就是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天親菩薩造《往生論》,爲我們說出二十九種不思議的莊嚴,目的在此地,讓我們讀到、聽到,生決定心,我決定要到極樂世界。「至誠回向」,我這個世出世間我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放下了,我就求極樂世界,將自己一切修行功德統統回向求生淨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入佛境界,不墮疑城」,沒有疑惑。這句話要記住,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入佛境界,入佛境界就成佛了。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真的成佛了,他就有跟佛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神通,能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與他有緣的衆生。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佛要度有緣的衆生。

  現在我們了解,只要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契入常寂光,但是他有常寂光的作用。常寂光作用是什麼?就是證得了法身,分證法身,沒有圓滿而已。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分證法身,這個分證不是靠自己功夫證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就是第二十願,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分證法身,他在哪裏?他在遍法界虛空界。他來幫助衆生,現身說法,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法身沒有來去,法身一定要知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空間,沒有距離,就是就在當下,這句話是千真萬確。諸佛菩薩在哪裏?就在當下。有緣衆生在哪裏?也是就在當下。就是迷悟不一樣,悟了是佛,迷了是衆生。

  今天這個世界很亂,大家都知道,我們應該怎麼應對?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愈是有災難,我四面八方的信息愈多,無論從哪方面來的信息,都不需要執著,只有執著這一句佛號,信願持名,問題全都化解了。即使是天神、山神、海神所傳來的信息,統統勸他們大家一起念佛,往生淨土。經上說得很好,等覺菩薩都求生淨土,你看從等覺菩薩到無間地獄。所以,無論哪個地方傳來的信息,都告訴他…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